相关试卷

  • 1、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律中,有一篇名为《内史杂》,有这样的规定:有事情一定要用文字形式向上级请示,不能口头请示,也不能托人找关系。这一规定(   )
    A、适应了统一帝国的需要 B、完成了文字风格的统一 C、避免了腐败现象的出现 D、缓解了不同地区的矛盾
  • 2、《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记载,秦代朝廷督令中央及地方各级官吏大力兴办铁农具冶铸作坊,并将其生产的产品出售或赁借给农民。秦代这一做法意在(    )
    A、增强与诸侯争霸的实力 B、提高冶铁铸造技术 C、促进土地的开发与利用 D、变革土地所有制度
  • 3、据秦简记载,秦代君主下“制书”或臣下“受制”问询、议论,都要制作“簿”书,写明制书“初到初受”的部门以及“上”的年月日、官府“别留”的天数、“传留”情况,并与回复的“对”一起呈上。据此可知秦代(   )
    A、户籍管理十分严格 B、官僚体系效率低下 C、基层治理流于形式 D、行政运作趋于规范
  • 4、据《史记·陈涉世家》记载:“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失期,法皆斩。”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却记载:“御中发徵……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水雨,除兴(注:发徵:征发徭役;淬:斥责;除:免除)。”这说明(   )
    A、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 B、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 C、历史研究应坚持“二重证据法” D、多元历史解释能认知历史规律
  • 5、下表为不同史料有关孔子思想主张的史料记载。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史料

    史料出处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鲁哀公曾就救火一事向孔子请教,孔子对曰:“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并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罪。”结果,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韩非子·内储说上》

    A、韩非以法家形象塑造孔子 B、孔子具有德法并重思想 C、儒家学说对法家产生影响 D、史书记载带有主观倾向
  • 6、春秋时期,诸侯大国新辟的疆土,不是全部封给功臣,大多由国君自行拥有,设置为“县”。“县”的管理者不是封建世袭“土官”,而是委任的“流官”。这说明当时(   )
    A、等级制度开始解体 B、地方割据的态势停滞 C、贵族政治趋于式微 D、周天子地位得到巩固
  • 7、如表是先秦时期在古皖地区存在过的部分古国。根据下表可知,古皖地区(   )

    徐国

    嬴姓,多次抗周,后遭楚、吴、齐的攻击,率部逃离江淮。

    在今舒城县、庐江、桐城间,为吴楚蚕食并吞。

    萧国

    子姓,在今萧县西北,为殷人之后,与宋关系密切。

    许国

    姜姓,原在河南许昌,前533年被楚国强迁至亳县东南七十里的城父集。

    胡国

    归姓,在今阜阳市,胡与晋、鲁多有交往,曾从楚攻吴。

    A、是区域文化碰撞的重要地区 B、文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C、主导中国先秦文化发展走向 D、频繁兼并战争滞缓文明迭代
  • 8、《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由此可见(   )
    A、百家争鸣解放了人们思想 B、农家学派关注民生问题 C、重农思想在汉代最为盛行 D、以民为本思想历史悠久
  • 9、金牛山人(如图),距今约为28万年,辽宁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处在直立人向早期智人的过渡阶段。据此推断该古人类遗址可能出土(   )

    ①粗糙的玉器与图腾物件  ②打制的石器和部分骨器

    ③燃烧过的哺乳动物残骨  ④储存粮食与干肉的陶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10、良渚文化早期玉器以装饰用玉为主,发展至中期,玉礼器逐渐成为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不同等级的人所使用和随葬的玉礼器的用料和规格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周朝六器中的玉琮、玉璧、玉钺在良渚文化中就已经出现。这反映出(   )
    A、新石器时代蕴育着中国早期礼制文化 B、早期国家逐步形成 C、周朝文化与良渚文化具有一脉相承性 D、阶级社会等级鲜明
  • 11、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表选项中,史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料

    结论

    贾湖遗址出土了猪骨标本,出现明显齿列扭曲

    野猪被驯化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稻茎叶

    长江中下游居民在世界范围内最

    早种植水稻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拓片

    精耕细作农业开始产生

    《本草纲目》中所附玉米图

    玉米在清朝传入中国

    A、 B、 C、 D、
  • 12、中国古人类学研究在百年的风雨坎坷中取得了喜人的进展:人类起源各阶段的人骨遗骸化石材料,在中华大地上均有所发现,且分布广泛;人类起源序列各主要环节,在中国古人类学的发现中没有缺环。这主要说明中华文明(   )
    A、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B、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 C、起源呈满天星斗之势 D、兼具本土性和持续性
  •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3年1月,苏联政府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苏联建成了1500多个大型工业企业,在苏联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拖拉机、飞机制造、汽车、重型机械、机床制造、化学合成工业等工业部门。1932年的工业产值是1913年的234.5%,其中,机器制造业产值比1913年增加9倍,比1928年增加3倍,

    农业机器增加了4.5倍。1929年开工建设的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1932年苏联的发电量达到173亿千瓦时,比1913年增加了6倍。苏联的石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要的装备大部分都能在本国制造了。 

    ——摘编自中央编译局《苏联史》

    材料二   图4为新加坡国家经济发展局开发辖属的工业园区一览图。

    ——摘编自广东综合开发研究院《新加坡先进制造业发展经验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工业化不同于苏联工业化之处。
  •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改革开放后,《人民日报》以农民媒介形象为窗口,一窥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巨变给农民带来的重大影响。以下是摘自《人民日报》(1978—2002年)的几个农民媒介形象。

    形象一   劳动致富:响应号召的致富引领者

    1984年开设专栏讨论“如何看待先富起来的农民”,塑造了“在县委书记三次到家撑腰壮胆后,打消顾虑大力开展家庭副业”;“坚信富民政策,大力发展个体经济并获得财富”等典型先富农民形象。

    1984年3月8日对专业户“番茄大王”张文康的报道,主体内容如下:三中全会后,他分得二亩三分七厘旱地,于是就在自己的土地上试验起番茄种植。他的想法是:“要想富,政策加技术,如今党的政策允许我们农民富起来,但没有科学技术也富不起来呀。”经过艰辛的试验,他取得了成功,在他的带动下,他周围许多农民也逐渐富裕起来。

    形象二   积极求变:财富积累下的思想解放者

    1988年10月5日《遵化农村自治组织发挥积极作用》报道了河北省遵化县农村自治组织蓬勃发展,普遍建立起“民主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等农村民主自治组织,并制定了相应的章程、公约和活动办法。

    1991年12月13日的报道《农民怎样花钱——太行山里话市场(中)》提到:“获鹿县铜冶镇南铜冶村去年人均收入1200多元,是一个富裕村,农民多数盖起了漂亮的二层小楼。这里的农民对工业品下乡的要求是要名牌,质量好。真是财大气粗。”

    形象三   进城求富:异地谋生的艰难生存者

    2002年1月21日以“为农民工讨回工资”为主题开展了一期专题报道,塑造了这一时期极为典型的农民工追薪形象:“农民工辛勤劳作却被欠薪,政府关注到这一问题并开展工作进行解决,最终为农民工讨回工资,农民工喜笑颜开。”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人民日报》(1978—2002年)中的“农民媒介形象”进行合理解读。(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在政府、士绅等力量的推动下,通过征用族产,改造乡村中原有私塾、庙宇等设施,乡民集资兴学等手段,新式教育进入中国乡村社会。庙产兴学成为一股社会潮流,弥漫全国。山东《泰安县志》记载当时该县共有学校348所,其中93.68%的学校校址设在原来的道观庙宇。但是却出现破坏、劫掠新式学堂,攻击与新式学堂相关人员的“毁学”行为,见下表。

    表51904—1909年间典型“毁学”事件一览表

    ——整理自东方杂志、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

    结合所学,对材料中所述现象进行阐释。(要求:紧扣材料,论从史出,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狱有死囚,岁夕,撼行狱,愍之,曰:“卿等不幸致此非所,如何?新岁人情所重,岂不欲暂见家邪?”众囚皆涕泣曰:“若得暂归,死无恨也。”撼悉开狱出之,克日令还。掾吏固争,咸谓不可。撼曰:“此虽小人,义不见负,自为诸君任之。”至日,相率而还,并无违者,一县叹服,号曰圣君。

    ——《晋书·良吏曹撼传》

    贞观六年,十二月辛未,亲录囚徒,归死罪者二百九十人于家,令明年秋末就刑。其后应期毕至,诏悉原之。

    ——《旧唐书·太宗本纪》

    材料二 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于仁恩,所以爱民厚俗之意,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

    ——《新唐书·刑法志》

    材料三  表4唐太宗与宋代若干时期大赦情况对比

    ——据《历代刑法考》和《宋史·本纪》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太宗的做法所体现的唐代法律的特征。
    (2)、北宋政治家欧阳修在《纵囚论》中说:“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立异以为高”“逆情以为誉。”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欧阳修观点的理解。
  • 17、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个拉美国家年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但直到今天依然处于中等收入阶段。如1962年,阿根廷的年人均GDP为1145美元,而西班牙为519美元,意大利为990美元。到了2009年,阿根廷的年人均GDP增长到7666美元,而西班牙和意大利则达到了33177美元和35084美元,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这表明拉美国家( )
    A、过于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 B、迫切需要调整国民经济发展战略 C、高额社会福利支出妨碍了发展 D、受到美国的政治控制和经济压迫
  • 18、图3为1917年美国制造的“华盛顿”号战列舰。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各国停工的战列舰必须在条约委员会的监督下拆毁或者保证其处于不可再建成的状态,而且不准授予其他国家,这样,1924年11月26日,“华盛顿”号被击沉。

    “华盛顿”号的被击沉说明( )

    A、战后欧洲统治秩序趋向稳定 B、国际联盟有效的制止了战争 C、限制军备竞赛成为国际共识 D、和平主义成为世界主要思潮
  • 19、工场手工业时期,内部存在着细致的劳动分工,每个工人只专门从事一种简单的机械动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简单机械的劳动,使得工人的劳动日益丧失其独立性而变成了机器的附庸。这表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
    A、导致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B、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C、为工业革命提供合格的劳动力 D、不利于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
  • 20、在德国统一问题上,马克思认为:“德国资产阶级的不幸就在于:它按照顶币时画曰刀式,出世的太迟了。同封建制度和专制制度对抗的那一刻,它发现无产阶级以及市民等级中所有那些在利益和思想上跟无产阶级相近的集团也以威逼的气势同它自己形成了对抗。它看到,不仅有一个阶级在它后面对它采取敌视态度,而且整个欧洲都在它前面对它采取敌视态度。”这表明( )
    A、无产阶级具有的足够力量完成统一 B、资产阶级不敢承担起统一的重任 C、德国通过自下而上方式实现了统一 D、德国统一大业遭到欧洲国家反对
上一页 604 605 606 607 60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