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发表后,宗教改革的倡导者马丁·路德激烈地表示:“人们正在注视着一个突然走红的天文学家,他力图证明地球绕着太阳转,而不是太阳和诸星绕着地球转,这个蠢材竟然想把天文学翻个底朝天。”这表明,哥白尼的“日心说”( )A、培养了理性化的思维方式 B、冲淡了宗教改革的社会影响 C、颠覆了教会主张的宇宙观 D、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
-
2、732年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推行“采邑”制,把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自己的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采邑实际上成为封臣的世袭地产,世袭的采邑常被称为“封土”。查理·马特推行“采邑”制( )A、推动了封建制度发展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奠定了民族国家基础 D、防止了封建割据
-
3、图2为华君武作于1960年1月的漫画《叶落而知秋》,图中落叶上的文字是“支持美国阻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国家越来越少”。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的中国( )A、打破了美国的孤立政策 B、建立了与各国的友好关系 C、国际影响力得到了提高 D、得到了不结盟运动的支持
-
4、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资本主义商业在社会商品总批发额中占67%;资本主义工业的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3%,其中各种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所占的比重如表3。据此可推知( )A、私营工商业作用不可忽视 B、国民经济获得恢复发展 C、社会主义改造顺利的进行 D、经济建设任务举步维艰
-
5、图1是漫画家陶今也在1938年创作的漫画《游击队说:你真的占领了吗?》,一个穿着军装拿着刺刀的日本士兵,洋洋自得,大树上还贴着横幅“大日本兵占领”,殊不知大树上藏着许多游击队员,随时准备伏击敌人。漫画表明( )A、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B、游击战是当时主要的作战方式 C、游击战在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 D、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
6、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在最初交流过程中提出“土地国有”政策,后来毛泽东提出“田中出产,除交土地税于政府外,均归农民所有”。毛泽东的主张( )A、降低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使中共脱离了共产国际的指导 C、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D、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自主意识
-
7、表2为《晚清财政结构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表2( )A、列强加剧资本输出 B、农民负担逐渐减轻 C、民族经济快速发展 D、中国逐步融入世界
-
8、朱元璋在《大诰续编》中,宣布了“再与吾民约”,规定:“里甲要明,户丁要尽。户丁既尽,虽无井田之拘,约束在于邻里。除充官用外,务要验丁报业,毋得一夫不务生理。是农是工,各守本业,毋许闲情。……诰由是而不遵,未有不刑者也。”由此可知,《大诰续编》( )A、体现乡约与法律的合流 B、反映了政府对人身控制的加强 C、保证了政府赋役的征收 D、加剧社会阶层的固化和不平等
-
9、表1是某学者研究论文的部分材料。据此可推知其研究主题最有可能为唐代的( )A、社会变迁 B、中央集权 C、制度创新 D、盛世原因
-
10、汉武帝时期,“赋税既竭,犹不足以奉战士”“受爵赏而欲移卖者,无所流勉”……于是下令“赏官”并增设了“武功爵”,“议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免、减罪。请置赏官,命曰‘武功爵’,级十七万,凡直三十余万金。诸买武功,爵官首者试补吏,先千夫如五大夫,其有罪又减二等,爵得至‘乐卿’以显军功”。汉武帝的上述做法( )A、解决了军费不足的问题 B、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C、增强了社会经济的活力 D、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
11、《论语》:“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荀子:“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这反映了先秦儒家学者主张( )A、尊卑有序 B、限制君权 C、以民为本 D、礼法结合
-
12、中国近代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积极领导和参与民主革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加以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材料三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
(1)、 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分配土地的办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办法体现的核心思想(2)、 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在民族方面的革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田分地”是哪一重大行动? 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探索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
13、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遗,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孔子便是这种思潮的代表。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当历史向前演进,有识之士不能不想到,本土思想与佛教相比,自身有一些弱点、不足,例如,佛教讲祖统,禅宗最讲祖师法裔继承关系,.而中国儒家没有这样的统绪。中国儒家谈“人道”,着重于人的道德实践,但缺少应有的抽象哲学理论。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天理人欲, 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存则天理灭。”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熹《朱子文集》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 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 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提出的“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有哪些,分析其思想遭到冷落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儒家思想存在的缺陷。概括朱熹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3)、依据材料三说明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 -
14、2021年,习近平宣告: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障是( )A、科学技术不断突破 B、经济体制改革 C、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D、社会主义制度
-
15、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多项世界性倡议,持续推进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重点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这些外交倡议和实践( )A、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力量 B、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孤立与封锁 C、使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获得了突破 D、意在构建世界均衡发展的新格局
-
16、2018年正月初一上映的电影《红海行动》讲述了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8人小组奉命执行撤侨任务。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也门撤侨”改编,索马里海域外中国商船遭遇劫持,蛟龙突击队沉着应对,潜入商船进行突袭,成功解救全部人质。这一行动表明我国( )A、主导了联合国维和行动 B、深化拓展新型区域合作 C、推进“一带一路”战略 D、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
17、1980年,四川第一棉纺印染厂、成都电线厂等5家国有企业实行改革,将原来向国家上交利润改为征收所得税和固定资产税。由在成本中列支的职工工资改在企业留利中支付,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同企业留利挂钩。这一改革( )A、缘于对外开放的时代要求 B、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D、推动经济结构的深入调整
-
18、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冬学、民校识字运动,把“狼牙山五壮士”“民族英雄之母马老太太”等抗日英雄故事用图片、大鼓、故事、诗歌等形式向民众进行宣传教育,做到家喻户晓。这些举措( )A、基于巩固革命政权的需要 B、扩大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基础 C、旨在提高民众的民族意识 D、丰富了根据地精神文化生活
-
19、据下表,可知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是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演变表(建国前)( )
时期
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打土豪, 分田地, 开展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 农民交租交息
解放战争时期
制定《土地法大纲》, 实行“耕者有其田”
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农民的根本利益 C、马列主义革命理论 D、巩固和发展根据地 -
20、某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据此可知,戊戌变法( )A、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B、推广了西方科学技术 C、拉开了近代化的序幕 D、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