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和亲是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通过政治联姻维护统治利益、达到为其所用目的所采取的和平交往策略。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唐代和亲政策效仿吸收了西汉、隋朝的经验,将和亲政策作为处理民族关系、安国定边的主要政策。从唐王朝周边形势来看,少数民族政权第次崛起,给唐造成严峻的统治危机。尤其是吐蕃、突骑施、东突厥、契丹等频繁入侵边境,使唐朝四面受敌。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融合推动了胡汉交往交融,承袭而立的李唐皇室本身也带有鲜卑血统。 因此,唐统治者的民族观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包容性、开放性特征。 高祖李渊称“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唐太宗进一步提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朝将和亲政策广泛运用于民族关系建构中,有力推动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摘编自张文玉《唐代和亲与民族关系建构》

    材料二

    在新中国初期,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贯彻工农教育政策,对广大的农民进行普及教育,开展扫盲运动。各级学校的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受教育权利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同时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训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培训,他们对政策的认识更深刻,决策的方式和方法更具灵活性。广西少数民族区域的基础教育,为当地的社会建设培育出了大量具有基础文化的建设者。为适应国家的爱国卫生运动,广西还在农民学校、冬训学校和民校等开设了有关医药保健的课程,在国家的大力宣传下,民众渐渐摆脱了迷信,社会风气为之一新。通过民族教育,在民族团结的基础上,少数民族人民逐步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引领下,民族地区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摘编自李梦烁《20世纪50年代党的民族教育政策在广西的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通过和亲政策构建民族关系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教育政策在广西实践的成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政策的认识。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为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不仅取消了家庭出身和门第限制,做到了“英雄不问出处”,甚至连恶霸、黥吏的子弟及以屠杀为业者都准许应考。宋代录取的人数众多,达到36 131人,加上各科等总数则达到11万余人。宋代创新制度,在考卷管理上实行糊名、誊录制,以杜绝考官“容私之弊”。王安石出任宰相期间,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更侧重考生的能力见解及实际应用,体现出宋代科举制服务于解决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积弊问题。宋代以文立国,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在参与殿试后不需要再进行吏部考试,可以直接上任。宋太祖还规定在考试及第之后所有人只能成为天子门生,不可对他人称师门。 南宋后还需皇帝宣布登科进士的名次,并赐宴,后各个朝代纷纷效仿,成为定制。

    ——摘编自张希娟《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及特点分析》

    材料二

    纵观整个民国时期,只有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公布的公务员考试法规数量众多,可以说是民国文官考试法规的集大成者。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考试院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掌理考选铨叙事宜”,明确地把考试权独立行使。1929年颁布的《考试法》中取消了妇女不得参加考试的规定,大量出身卑微的女性进入了公务员行列。考试内容与现代科学相关联,更注重考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但事实上南京国民政府为将公务员队伍牢牢控制在国民党手中,加强国民党专制统治,此外亦通过“甄别审查”及“从政考试”的途径,为党员进入政府公务员系统提供便利。在实践中面试权之行使缺乏有力的法律约束,因此实际任用的效果也不理想。

    ——摘编自张峰翠《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考试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度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考试制度。综合上述材料,为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
  • 3、2002年,美国通过的新《农业法》中,对种粮农民继续实行直接补贴和无追索贷款,并把差额补贴改为目标价格与反周期支付,差额补贴变成了目标价格与有效价格之差。据美国农业部测算,2002~2011年,政府补贴农业的资金为1900亿美元,比1996年《农业法》预算增加了约 830亿美元,平均每年增加190亿美元。这反映出美国( )
    A、建立起了完善的粮食干预系统 B、种粮农民收入实现与市场脱钩 C、新自由主义思想遭到巨大冲击 D、政府重视粮食生产的安全保障
  • 4、清末《蜀游见闻录》记载:“昔先君在雅安厘次,见辣椒一项,每年运入滨省者,价值近数十万。”民国二十二年《湖南地理志·嘉禾县》:“农产物以……辣椒,为大宗。苎麻辣椒,运销本省各县及湖北两粤省,年值二三十万元。”这可用于印证在我国( )
    A、经济价值是外来物种传播的重要推动因素 B、经济发展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C、人地矛盾的尖锐促进了多种农作物的种植 D、传统的经营模式阻碍了物种交流
  • 5、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之一,在柳湾马厂类型墓地中随葬的粗陶瓮内普遍装有粟,M339中4件粗陶瓮都盛满粟粒,鸳鸯池 M134 内一件大陶瓮中所盛的粟,按照陶瓮容积计算可达66.9公斤。这些考古发现( )
    A、说明当时贫富分化现象严重 B、印证当时已经出现定居生活 C、显示了精耕细作的农业发展 D、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
  • 6、下表所示为主要西方国家选举权的变化与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年份情况(单位:年)。这可用于说明( )

    项目

    国家

    英国

    德国

    瑞典

    美国

    选举权获得时间

    男性选举权

        1885     

         1871      

         1909     

        1860     

    普选权

    1928

    1918

    1921

    1920

    社会保障

    制度建立时间

    工伤保险

    1897

    1871

    1901

    1930

    健康保险

    1911

    1883

    1891

    ——

    养老保险

    1908

    1889

    1913

    1935

    失业保险

    1911

    1927

    1934

    1935

    家庭补贴

    1945

    1954

    1947

    A、政党政治体制影响社会保障政策的选择 B、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财政负担 C、民主制度发展助推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D、福利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建成
  • 7、唐代管理户籍有两项重要的制度,一为“貌阅”,“年将入丁、老、疾、应征免课及给侍者,皆令县令貌形状,以为定薄,一定以后,不须更貌。”二是建立邻保组织,四家为邻、五家为保,“递相督察”,督察的主要内容为“按比户口,收手实,造籍书”。唐代的这些制度( )
    A、加剧了土地兼并现象 B、旨在保障赋役征发以维护统治 C、完善了地方治理体系 D、为封建割据势力发展埋下祸根
  • 8、下表所示为 1870~1948年国历次船钞税率的变化情况。这可用于说明该时期我国( )

    年月

    类别

    税率(每吨)

    单位

    1870.12

    150吨

    0.1

    >150吨

    0.4

    1933.03

    ≤150吨

    0.15

    >150吨

    0.65

    1945.10

    100吨

    15

    >100吨

    65

    1947.02

    100 吨

    150

    >100吨

    650

    1947.11

    ≤100 吨

    1 500

    >100吨

    6 500

    1948.08

    100吨

    15 000

    >100吨

    65 000

    1948.09

    ≤100吨

    0.01

    金圆

    >100吨

    0.02

    A、国内关税与国境关税长期并立的现象 B、经济结构的变动较经济发展迟缓 C、完全自主地制定税率促进了外贸发展 D、关税征收深受国内金融状况影响
  • 9、在美元本位制下,东亚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过向美国出口原材料和原油等初级产品来获得美元。欧洲等国则向美国购买美元计价的金融资产。东亚国家的美元大部分以购买债券的形式流回美国,部分石油输出国的美元也以购买各类金融资产的方式回流美国。据此可知,美元本位制( )
    A、完善了国际经济协调机制 B、加强了多边组织的平等交流协商 C、实现了世界贸易的自由化 D、强化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地位
  • 10、下面是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示意图(截至2017年5月)。据此可知,中国( )

    A、致力于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B、为推进全球治理贡献力量 C、保障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D、主导建立了国际政治新秩序
  • 11、在1928年的《非战公约》中,帝国主义国家提出了各自的保留条件。美国维护门罗主义为其国防体系的一部分权利;英国主张世界上某些区域,其“幸福和完整”,对于英国的和平和安全具有特殊和重大利益关系,因而保卫这些区域不受攻击,必须视为一种自卫措施;法国则保留在其同盟国遭受攻击时给予支持的权利。这说明该公约( )
    A、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B、充分尊重各主权国家的独立性 C、缺乏对于战争的有效约束力 D、增强了集体安全机制的影响力
  • 12、1982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政策被写进宪法。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写进宪法;土地使用权商品化首次获得律承认。1993年,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演变( )
    A、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B、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 C、体现出土地流转对经济的重要性 D、反映出“依法治国”方略得到贯彻
  • 13、基督教“教父学”的代表人物奥略里·奥古斯丁认为“至善的上帝创造的一切都是好的”,但“整个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原罪”。基于此,基督徒要效法基督,学习基督的爱人精神、牺牲精神,不贪图安逸享乐,去恶从善,追求品格的塑造。这一理论( )
    A、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涵 B、消弭了地位身份的差别 C、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D、具有一定社会教化功能
  • 14、日本《国家公务员法》第32 条规定:“一切职员的任用,要根据法律及人事院规则,基于其人的考试成绩、工作成绩以及其他实际能力方能进行。”在日本政府的规划、统筹下,1979年,中央政府机关的50多万公务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的占 90%,高、中等官员基本上都是大学毕业生。据此可知,日本政府的这些做法( )
    A、确保了人才选拔的公平与公正 B、保证了行政管理的稳定持续 C、利于促进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D、全面提升了官员的执政素养
  • 15、魏晋南北朝的谱学是记录家世、培养家族子弟责任心和进取心的重要教材,因而成为家学的重要内容。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专门研究谱学的家族,比如南朝贾氏在朝廷的支持下,“广集百氏谱记,专心治业”。当时谱学的发展( )
    A、折射出门阀士族的兴盛 B、打破了社会阶层固化局面 C、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 D、体现出儒家思想面临挑战
  • 16、1935年,中共中央在此前设置的中央派遣巡视员对地方党委进行监督和指导的工作方式下,创造性地提出对组织基础较弱的地区,派遣巡视人员考察和指导中要尽可能提前征求地方党部的意见,并实行由地方政府派遣巡视员的新模式。这些举措( )
    A、旨在进一步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B、充分地调动了群众参政积极性 C、摆脱了国民党对根据地的政治影响 D、贯彻了集中与民主相统一原则
  • 17、美国宪法规定,国会具有对外宣战权,招募军队、维持军备的权力。总统为合众国陆海军总司令,并在各州民团奉召为合众国执行任务时担任统帅;经参议院建议和同意,总统有缔结条约之权。二战以前,美国出兵哥伦比亚、古巴以及墨西哥均未经国会宣战。这说明美国( )
    A、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脱离现实 B、民主政治制度设计存在一定缺陷 C、分权政治影响了政府行政效率 D、总统始终掌控对外政策的主导权
  • 18、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指出,河南数岁蝗旱水灾为民患,牧民者多失抚字,甚者又侵渔剥削之,而按察司官未尝有一人言者,坐视民病而不留意,何补于用? 之后逐渐形成了巡按制度、督抚制度,巡按御史和督抚是中央派往地方的监察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朝的这一措施体现出(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激化 C、吏治腐败导致明朝衰败 D、地方官员的行政权力被削弱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资本主义历史上的四次长期波动及其特征

    次数

    技术和组织创新集群

    支柱部门和主导部门

    核心和关键投入

    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

    管理和组织变革

    第一次

    以水力为动力的工业机械化

    棉纺织业、铁制品、水车、漂白

    铁、原棉、煤

    运河、收费道路、轮船

    工厂制度;企业家;合伙制

    第二次

    以蒸汽为动力的工业和运输机械化

    铁路和铁路设施、蒸汽机、机床、制碱业

    铁、煤

    铁路、电报、蒸汽轮船

    股份公司;把任务分包给负责的技术工人

    第三次

    工业、运输和家庭的电气化

    电力设备、重型工程、重化工、钢制品

    钢、铜、合金

    钢轨铁路、钢制轮船、电话

    专业化职业管理系统;“泰勒主义”;巨型企业

    第四次

    交通、民用经济、战争的机动化

    汽车、卡车、拖拉机、坦克、柴油发动机、飞机、炼油厂

    石油、天然气、合成材料

    无线电、高速公路、机场、航班

    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费;“福特主义”;等级制

    ——据【英】弗里漫【葡】卢桑《光阴似箭: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资本主义经济出现长期波动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资本主义长期波动中“技术和组织创新集群”“管理和组织变革”的发展趋势。
    (3)、若2010~2030年为资本主义发展第五次长期波动的“上升期”,请指出该时期经济中的“支柱部门和主导部门”及“核心和关键投入”的内容。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主要由御史监察、谏官言谏两大系统构成。秦汉时御史受丞相或少府节制,东汉开始,御史台逐渐独立出来,至宋代,御史的任用由皇帝亲自选用,不许宰执推荐。秦汉时御史尚有不纠三公的规定,至两晋南北朝,御史中丞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劾。迄于明清,特别还增加了对所谓“学术不正者”的举劾权。清朝更是明确规定,科道官的重点纠劾对象是“王公、贝勒”。西汉侍御史和刺史品秩为六百石,相当于低级县令,唐代的监察御史为正八品上,但有权监督六部尚书。与此相反,言谏组织不断萎缩,元代干脆取消谏院。中国历朝都制定了不同类型的监察法规,如汉代的《刺史六条》,清代的《钦定台规》等。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二

    ——摘绵自李莉《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视域下的制度设计变迁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权力监督的历史梳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监察制度的发展趋势。
上一页 602 603 604 605 60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