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21年6月,《共产党》杂志指出:“所谓国会省议会县议会,无一不演出种种怪状丑态,简直到了末路了……试问南北各派政党……(哪一派)担当这改造政党、改造政治、改造中国的大责任呢?”这一评论旨在强调( )
    A、武装斗争是唯一的变革途径 B、中国革命现实的迫切需要 C、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南北混战造成了国家分裂
  • 2、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指出:“自三代至于近世,道出于一而已”。近代以来,由“道一而已”到逐步承认“道出于二”,进而衍化为以西学为基础的“道通为一”。“道”从普适于“天下”(即全人类)的大方向,缩小为中西学区分下的区域成分,后再重新上升为“世界”通行的模式。这反映出近代中国( )
    A、西学传播渠道得以拓展 B、思想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程度有限 C、中西文化的竞存与融通 D、学习西方借助了已有的知识体系
  • 3、甲午战争后,清廷多次大量举借英镑、法郎等外债,用以筹措赔款。面对国际银价下跌的趋势,有官员上书提出,“借款一项,吃亏尤巨而久”,且“耗物力于无形之中”,中国应铸造自己的“英镑”和“先令”。这一观点提出的原因是( )
    A、币制差异加剧了债务危机 B、通货膨胀导致国家财富流失 C、清朝的贸易逆差不断增加 D、列强资本输出威胁民族工业
  • 4、17世纪后期,广东人鄚玖率族人南迁至湄公河三角洲的河仙,并把此地经营为富庶的小邦(亦称“港口国”)。乾隆年间官方文献评价其“宫室与中国无异,服物制度仿佛前代(明朝)”“其风俗重文学,好诗书……子弟皆彬彬如也”。这体现了( )
    A、清朝开明的民族文化政策 B、双方对中华礼教的认同 C、宗藩朝贡体系的深入发展 D、移民社会呈现多元色彩
  • 5、明朝建立之初,推行户贴制度。《明太祖实录》中记载:“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下图为徽州府祁门县汪寄佛户帖,刊印了朱元璋的圣旨,还登记了汪寄佛一家的人口、田地、房屋等项内容。对两则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

    A、实录为正史,记载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B、户帖为第一手史料可直接还原全部事实 C、两则史料均是口述史料,更具有历史真实性 D、两则史料可以互证明朝初年实行的户籍制度
  • 6、下表为《通典·食货七》所记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与唐肃宗乾元三年户口数的变化。它反映出当时( )
     

    天宝十四年(755)

    乾元三年(760)

    管户总数

    89,141,781

    1,933,174

    课户

    5,349,280

    758,582

    不课户

    3,565,501

    1,174,592

    管口总数

    52,919,309

    16,990,386

    课口

    8,208,321

    2,370,799

    不课口

    44,700,988

    14,619,587

    A、地主豪右公开隐匿大量人口 B、赋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C、众多藩镇迅速摆脱中央控制 D、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
  • 7、《通典》记载,唐初大理地区“颇解阴阳历数……以十二月为岁首”。伴随唐和南诏交往增多,至中晚唐时期,南诏境内已普遍行用以正月为岁首的唐历。这一变化( )
    A、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B、促进了汉藏之间的文化交流 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D、维护了中央政权的统一安定
  • 8、在成都至昆明出缅甸达印度途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佛教遗物。其中,在巴蜀地区的乐山、彭山一带有着东汉时期的佛教造像,印度风格较浓厚,而这些造像在当时的北方地区尚未发现。这一研究成果可以用来说明( )
    A、佛教在东汉盛行于四川 B、文化重心转移到南方 C、西南商路便利文化交流 D、北方佛教渐趋本土化
  • 9、春秋时期外交“是循着由重视道德的作用,而趋向重现实的利益;由崇尚礼、信,而趋向诈伪和计谋的轨迹发展的”。这一变化( )
    A、使列国间利益冲突加剧 B、表明外交思想日臻成熟 C、体现了儒法势力的消长 D、是应对时局的必然选择
  • 10、考古发现,在距今约7000年姜寨遗址的公共墓地里,没有夫妻合葬墓,每个人都单独地按辈分高低、血缘关系远近以及去世的先后顺序埋葬。这反映出( )
    A、旧石器时代的生产力状况 B、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C、当时氏族聚落的社会风貌 D、国家的初始形态已经具备
  • 11、如表为《推动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目录(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二章

    工业革命的发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

    二、英国工业化的过程

    三、英国工业革命的后果

    第三章

    ____

    一、法国的工业化

    二、美国的工业化

    三、德国的工业化

    第六章工业化与社会

    一、工业化的经济后果

    1.工业发展与经济增长

    2.农业革命与农业现代化

    3.经济结构的变迁

    二、工业化的社会后果

    1.乡村的改变

    2.生活节奏加快与时间观念增强

    3.教育发展与文化素质提升

    4.____

    5.____

    ——摘自刘笑盈《推动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

    (1)、请你为第三章拟定合适的标题并说明依据。
    (2)、补充第六章第二部分4、5子目的标题并加以简述。
  •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的一日”

    陈子展从沪江大学授课回家,午睡醒后读报,有感时局作《长城谣》一首。一个巡捕一觉醒来,离上班应卯只差15分钟,来不及梳洗,赶紧离开亭子间,皮鞋在后门口与红漆马桶发生冲突。

    苏州河畔,一个圈子里传出一位卖艺人老练流利的急白:“嗳,来格哉,来是一个大老板,䑢空奖券中头彩;坐汽车,吃大菜,洋行星厢做买办,政府里厢做大官。”黄包车夫用不纯熟的英语向外国水兵拉生意;卖晚报的小孩喊着:“Evening Times!”

    某校礼堂,训导主任训话:“为准备会考,电灯现在每天迟一小时关,可以多看些书”。

    午后两点,包天笑在参观他儿子创办的新生化学工艺厂——第一家生产国货医用橡皮囊的工厂。华商纱厂工人方根宝一天工作16小时,到了睡觉时耳朵里还响着轰轰的机器声。

    ——摘编自施康强《一九三六年五月二十一日,上海》

    结合材料,概括“中国一日”中上海的众生相并作出合理解读。

  • 13、有人认为,明清时期,乡绅具有国家和乡村社会之间的“双重代理人”的身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乡绅绝大部分是通过参加国家选举人才的官方考试而获得自身的特权地位,主要由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人物构成。

    材料二  明清时期乡绅对乡村社会的管理

    兴办学校书院、创办义学、培养人才、编修方志等事务。

    协助地方政府办理税赋、治安等社会事务,在灾荒之年,为维护乡族利益,在自动出资救济乡民的同时,要求政府拿出举措——以减代赈、减免赋税。

    担负组织祭祀、制定族规等宗族内部活动,维持着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

    经常对地方诉讼、争斗事件进行公断和防护,维护乡村地区治安。

    ——摘编自解亚珠《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乡绅形象研究》

    (1)、据材料一分析乡绅能够成为国家和乡村社会之间“双重代理人”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乡绅的作用。
  • 14、如表为不同年份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与总额的数量变化。这( )

    年份

    贷款项目

    贷款总额(亿)

    1968

    62

    9.5

    1981

    266

    124

    A、有助于维护国际货币汇率稳定 B、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推动 C、增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风险性 D、客观上推动新兴独立国家发展
  • 15、如图为创作于1956年的宣传画《卫生员》,画面是女卫生员深夜为社员看病的情景。该画意在宣扬( )

    A、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进展 B、人民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C、无私奉献的社会主义劳动精神 D、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 16、在1946年11月26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内蒙古自治政府”在其宣言中应当明确“内蒙古自治政府”非独立政府,而是中国真正民主联合政府的一部分。这( )
    A、体现了自治政府的工作权限 B、反映了中共民族政策的成熟 C、使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得到落实 D、明确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
  • 17、李鸿章在创办轮船招商局时说“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但同时强调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张之洞在创办企业时声称“华商陋习,常有藉招股欺骗之事,若无官权为之惩罚,则公司资本无一存者矣。”这反映了( )
    A、官商关系制约商业运营 B、近代股份制经营方式引入中国 C、官督商办模式广泛推行 D、封建因素影响企业经营近代化
  • 18、读鸦片战争前后上海、汉口两地行会类型构成表,如表反映出晚清时期( )

     

    1840年前的构成

    1840—1911年的构成

    总数

    同业者

    %

    同乡者

    %

    总数

    同业者

    %

    同乡者

    %

    上海

    21

    15

    70

    6

    30

    71

    69

    97

    2

    3

    汉口

    20

    10

    50

    10

    50

    71

    67

    94

    4

    6

    (说明:表中“同业者”指因同种行业关系组成行会;“同乡者”指因乡谊关系组成的行会)

    A、工商业中近代化因素增长 B、民族资产阶级已走向成熟 C、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加快 D、列强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 19、如图是自公元前328年秦国始设丞相至秦王嬴政时期的22位丞相籍贯分布图。这表明秦国( )

    A、贵族政治趋向瓦解 B、选才标准不断改变 C、户籍管理日益松弛 D、地域观念逐渐淡化
  • 20、用历史的慧眼,观世界格局之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第一帝国开拓了广阔的市场,攫取了大量的财富和利润,但在美国革命中解体了,这是对英国殖民体系的重大打击。恰在此时,工业革命在英国已开始起步。工业革命的几十年间,既是英国确立全球经济霸权的时期,同时也是英国在自由主义指导下重建帝国的时期。这一时期帝国重建的主旨之一,是将自由贸易强加于世界,从而保证英国对世界贸易的控制。为实现这一目标,“炮舰外交”必不可少。

    1815年,英国第二帝国出现了,殖民地数量也随之增加。19世纪中叶前后,英国稳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与此同时,由于“光荣革命”的遗产渐次落伍,英国人以和平、渐进的方式变革了自己的政治制度。但英国在它最强盛的时候就隐藏着严重的问题,1870年后就开始从绝对领先的地位上跌落下来。

    ——摘编自齐世荣等《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上卷)》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军事冲突,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1919年1月,一战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建立起世界新秩序——凡尔赛体系。这个体系为了维护主要战胜国的利益,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尤其是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法国陆军元帅福煦在听到和约内容后就作出了神奇的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结果不到20年,凡尔赛体系就在大萧条和纳粹党崛起的轮番冲击下摇摇欲坠,最终在德国闪击波兰的战斗中土崩瓦解。

    ——摘自范主《时间的战争:五百年钟表博弈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20世纪后半期的世界大部分时间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度过。现行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主要是在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制度基础上建立的。而后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为继并最终瓦解,但三大制度支柱依旧留存下来,关贸总协定后来发展为世界贸易组织,与其他两大国际经济制度一起为当今世界经济正常运行提供基本的制度规范与保障。

    随着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而传统发达国家经济地位相对衰落,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既有的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安排已难以适应这一结构性转变,改革在所难免。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政府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左凤荣等《世界百年大变局》

    (1)、根据材料已,概括19世纪中叶前后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列举19世纪50年代英国维护其“绝对领先的地位”的重要事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格局”划时代的改变,简析导致凡尔赛体系仅20年就“土崩瓦解”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现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三大制度支柱”。综合材料一二三,分析“共同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合理性。
上一页 608 609 610 611 612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