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齐国都城临淄的稷下学宫,是战国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身处其中的稷下先生们留下了《管子》,内容包括反映黄老之学的《宙合》、阴阳家学说的《五行》、兵家思想的《兵法》、儒家思想的《小称》、法家学说的《法禁》等篇。稷下先生们都有人数相当多的弟子,又都喜欢辩论,比如孟子人称“好辩”,邹衍人称“谈天衍”。在辩论中,各家思想相互诘难、相互影响。
——摘编自孙开泰《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与相互影响》
材料二 宋代民间有书院及依附于社区的家塾与社学。书院往往有自己的田产,或由官方指拨,或由私人捐赠。书院即一家学派的讲论与传布的学术中心,不同学派的学者也会访问他地的书院。书院不仅有言教以道问学,也有身教以尊德性。宋代书院,盛时不下二百余所,其中颇有历数百千年还存在的著名书院,如朱熹主讲的白鹿洞书院,陆九渊主讲的象山书院。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三 1884年英国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点石斋画报》,到1898年终刊共发行528期,刊出了4600余幅配有文字的手绘石印画。创刊之初,美查认为“画报盛行泰西,盖取各馆新闻事迹之颖异者,皆为绘图缀说,以征阅者之信。俾乐观新闻者有以考证其事,而茗余酒后,展卷玩赏,亦足以增色舞眉飞之乐”。学者将《点石斋画报》的图像分为“战争凤云”“中外交涉”“声光电化”“舟车便利”“仁医济世”“租界印象”“西洋奇闻”“文化娱乐”等类型。以下是摘选自《点石斋画报》的两幅作品及其配文。
——摘编自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
(1)、阅读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稷下先生们传播思想的途径。(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书院办学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朱熹的文化贡献。(3)、根据材料三概括《点石斋画报》的作品特色,并分析其史料价值。 -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减少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日美两国签订了多个限制日本纺织品出口的协定,而随后日本彩电对美出口激增;在美国压力下,日本限制了彩电出口,但此后日本汽车出口到美国的数量暴涨。该时期日美贸易情况( )A、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 B、体现了世界格局的根本变化 C、说明了日本国内市场的扩大 D、奠定了国际合作的全新基础
-
3、下图是1953年苏联画家库克雷尼克创作的《片面的经济》漫画。其创作背景是( )A、经济大危机蔓延 B、斯大林模式形成 C、两大阵营的对峙 D、法西斯侵略扩张
-
4、孟德斯鸠指出,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据此推断,孟德斯鸠主张( )A、加强君主专制 B、实施君主立宪制 C、建设民主共和 D、权力制衡的原则
-
5、14世纪以来,拜占庭商人纷纷失去国外贸易市场,拜占庭金币的国际地位逐渐被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金币所取代。传统的谷物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也大多沦入突厥人和保加利亚人之手。造成上述局面的重要原因是( )A、蒙古西征的影响 B、陆上丝绸之路的衰退 C、奥斯曼人的冲击 D、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
6、研究表明,古波斯地区羊毛纺织品众多,也是金银线与麻、毛混纺技术的源头。萨珊朝(公元224—651年)末年,中国桑蚕丝织技术传到波斯,波斯人以粗丝辅以金银线和宝石,采用斜纹组织和纬线起花,饰以精美的神话人物、动植物图案,是为“波斯锦”。隋唐时期,波斯织锦技术传入中国。由此可知( )A、中国与波斯的交往始于隋唐 B、丝路交通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 C、波斯锦凸显了中华文化风格 D、波斯毛纺织技术得到全面革新
-
7、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有、集体、民营、个体工商户和外资企业实行“多轨税制”。从1994年起,国家将按所有制性质区分的内资企业所得税,合并为一个,税率统一为33%,与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相当。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形成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
8、某一时期,中共中央审时度势,从革命老区抽调新闻、财经、公安等各方面的干部力量,组织动员青年学生等组建了诸如“平津南下工作团”“冀鲁豫南下干部支队”“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等随军干部队伍。这一重大举措应是施行于( )A、抗战大反攻时期 B、全面内战爆发前夕 C、三军挺进中原时 D、三大战役胜利后
-
9、晚清时期,投资者不论企业的经营状况,即依惯例享有获取固定利率的股息即“官利”或“官息”的权利。1914年北洋政府《公司条例》明确规定“(公司)开业前分派利息于股东”,1929年修订的公司法保留该项规定,将年利从最高六厘降为五厘。这说明( )A、官利制在近代中国有其合理性 B、官利是企业利润分配的一部分 C、近代工业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D、北洋政府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
-
10、唐代官僚体系中有“散官”与“职事官”之分:职事官“随才录用”而迁徙不定,散官则有官阶而无实际职任,二者各有品阶高下之别。唐太宗“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授予关陇贵族功臣以高级散品,武则天时期也大幅提高科举入仕人员的散官品阶。唐朝前期统治者的做法,意在( )A、完善人才考选制度 B、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C、打击门阀士族势力 D、改变官吏冗滥现象
-
11、研究表明,两汉时期人口总数大体在5000万上下波动,其峰值约为5600万;经三国到西晋统一时期人口总数约2000万;到隋朝初年人口增长到3500万左右。从魏晋到隋初三百余年间人口的回升,主要得益于( )A、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B、南方地区的持续开发 C、南北对峙局面结束 D、均田制度的全面推行
-
12、据《岳麓秦简(三)》记载,秦王政二十五年,州陵县的癸、琐等人在移交罪犯时,因徇私而被告发,州陵县守绾、丞越在审讯后判处癸、琐等人“赎黥”。监御史认为判决不当,后经郡廷复审,对癸、琐的处罚不变,同时绾、越等人被追责而各赀罚一盾。这表明秦国( )A、法律制度细密严苛 B、司法审判程序繁复 C、官僚体制运转有序 D、基层治理体系完善
-
13、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商族的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周族的始祖母姜嫖在野外践“巨人迹”感而生弃。这些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氏族公社的某些特征。下列文化中具有上述特征的是( )A、龙山文化 B、良渚文化 C、二里头文化 D、仰韶文化
-
14、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为反抗侵略、挽救危局做出了诸多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务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不过这一切都是依靠科技为动力来改变的。洋务派是中国近代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的启蒙力量,因此在此视角下洋务运动揭开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序幕。
——摘编自杨玲玲《浅析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科技的影响》
材料二 甲午一役以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呼啸叫号,发鼓击钲,声撼大地……未几有变法自强之举。此振兴之自上者也。同时有北方诸省之乱,此受外族之凭陵,忍之无可忍,乃轰然而爆发者也。
——摘编自蔡锷《军国民篇》
(1)、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请根据材料一和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对这一观点作出合理的阐释。(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法自强之举”和“北方诸省之乱”分别指哪一历史事件,并对“变法自强之举”进行评价。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一统”既是一种思想观念,亦是一种国家形态结构,我国大一统的政治实体形成于秦汉时期,但从政治框架的理想构建到血缘历史文化认同,大一统的思想基础在先秦时期已经奠定,秦汉以后,实现大一统国家的治理方式是历代统治者追求的治理目标。
——据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等整理
材料二 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两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代解决边疆“内患”的重要史实并简析能够解决边疆“内患”的原因。 -
16、民国时期,北大教授辜鸿铭曾说过,“我的辫子长在脑后,笑我的人辫子长在心头,老夫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诸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对“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理解正确的是( )A、辜鸿铭极力宣传民主思想 B、当时多数国民有蓄辫传统 C、传统思想文化对人的束缚 D、新文化运动不反对旧文学
-
17、北宋初年,“交趾、海南诸国连岁入贡,通关市,商人岁乘舶贩易外国物,自三佛齐、勃泥城,犀、象、香药珍异之物充盈府库,始议于京师置香药易院,增香药之直,听商人市之。命逊为香药库使以主之,岁得钱五十万贯”。这表明,当时( )A、海外贸易增加了政府收入 B、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边境贸易提高了朝廷税收 D、商人经济实力雄厚
-
18、唐代尚书省实行制敕、管理行政的会商制度,尚书省的首脑机构都省有都堂会议。六部尚书每天上午都前往都省,有事则开会商讨,午时则在都堂会食,下午仍回本部处置都务。这一会商制度( )A、有效制约了皇帝的权力 B、有利于行政部门的分工协作 C、提高了中央政府决策效率 D、对宰相政务工作起辅助作用
-
19、图1、图2为南北朝时期的文物图片,由此可知( )A、北魏汉化改革彻底 B、华夏认同观进一步发展 C、胡服更具有实用性 D、民族交融助推服饰变迁
-
20、西汉时期,齐王死,文帝剖齐为六,分封为齐、济北、淄川、胶东、胶西、济南6国景帝时期,梁孝王死,景帝立其五子为王,将梁国一分为五。景帝先后封自己十三子为王,使王国数量达到25个,创西汉一代最高纪录。据此可知( )A、分封王国严重威胁汉朝统治 B、血缘纽带是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 C、郡国并举制有利于长治久安 D、汉初专制集权体制不断趋向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