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1、下表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些数据。这些数据总体上展现了我国( )
国内生产总值
脱贫攻坚
全社会科研经费
经济结构
基础设施
十年增加近70万亿元
历经8年,近1亿人口实现脱贫
提高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
新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7%以上
高铁运营里程增加到42万千米
A、文化事业迅速发展 B、科技创新领先世界 C、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D、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
2、2023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称:“党的二十大以来在阐述党的二十大精神过程中又提出了一些新观点,特别是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说明( )A、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以供世界各国照搬经验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完善了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 C、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找到了正确途径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梦提供了物质基础
-
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试点中,“扩权”导致自主企业不受产权和市场竞争的约束,部分企业竭力利用制度漏洞,以损害社会利益的办法去谋取少数人的利益。于是,1980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计划经济起主要作用,市场调节从属于计划经济。这说明我国( )A、经济体制改革严重受阻 B、实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方针 C、社会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D、国情不适合发展市场经济
-
4、宣传画能够反映一定时期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状况。下图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一幅宣传画,上面有“支援农业,支援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口号。此画意在( )A、鼓励农民追求经济发展高速度 B、宣传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序推进 C、激发人民社会主义革命的热情 D、号召农民支持公有制经济发展
-
5、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一千多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A、人大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
-
6、1942年,在刘少奇指导下,山东抗日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改善雇工待遇运动,并成立农救会,建立妇救会、青救会和民兵组织。这些措施( )A、贯彻了三三制的重要精神 B、彻底改善了根据地民众生活 C、扩大了根据地的阶级基础 D、有利于巩固山东抗日根据地
-
7、1874—1897年,王韬创办报刊,撰文称中国传统政治症结在于“民视君阍如九重之远矣”。英国立国之基并不在于时人所说的“船坚炮利”,而在于“君民共治,上下相通”的法政制度。由此说明王韬( )A、为民主革命寻找理论武器 B、呼吁提高国民的政治觉悟 C、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 D、痛斥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
8、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盛产棉布的松江、嘉定一带,“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也。”由此可见,当时这一地区( )A、传统社会经济结构解体 B、农业技术出现重大突破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强 D、人地间矛盾进一步加剧
-
9、万历时首辅叶向高说内阁“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明世宗说内阁首辅“虽无相名,实有相权”,张居正认为自己“所理者,皇上之事也;所代者,皇上之言也”。这反映了内阁( )A、对君主权力产生威胁 B、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 C、掌握最终的决策大权 D、地位和权力等同于宰相
-
10、唐中期有了制火药的方法,唐末用于军事,到宋代则出现了“突火枪”等管形武器;印刷术方面,毕昇在唐代雕版印刷成熟的基础上,发明“胶泥刻字……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上述材料重点说明宋代科技( )A、受理学思想的影响 B、以服务生产为目的 C、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D、在应用中改进创新
-
11、金朝设“南官”制度,以汉制汉,采用唐宋官服旧制,以官服上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女真男服便于行动,南宋《中兴四将图》画卷中岳飞身边家将的便服已与金人男服无多大区别。这说明当时( )A、宋与金均实行因俗而治 B、各民族矛盾已逐渐缓和 C、民族交融多因现实需要 D、少数民族服饰占据主导
-
12、宋代以路作为地方最高一级政权,路设四监司,分别是经略安抚司、运转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这四司互不统属,都直接对皇帝负责。这一措施旨在( )A、解决积贫积弱 B、抑制武将势力 C、提高行政效率 D、强化中央集权
-
13、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取材于释迦牟尼降生的故事,但画中侍女与官员的衣着、造型与盛唐的宫女、官员十分相似;敦煌石窟的壁画也多借汉地的人物故事阐述佛学的道理。这说明唐代绘画( )A、以宗教画最为繁盛 B、取材范围得到扩展 C、融合中外文化元素 D、助推三教并行潮流
-
14、“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这反映了科举制( )A、促进尚学风气 B、加强中央集权 C、存在严重弊端 D、强化门阀观念
-
15、秦朝在“道里遥远,山川阻深”的西南,第一次修筑了从“棘道”(今四川宜宾)到达郎州(今云南曲靖一带)的“五尺道”。汉武帝时将这条长达二千余里的干道加宽到一丈,还增修了四条新路。以上举措( )A、维持了边疆的长治久安 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D、扩大了中央王朝的疆域
-
16、 边疆的治理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稳定、安全、繁荣与和谐发展,我国历代王朝在治边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治边方略。阅读材料:
材料一 唐朝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在此基础上设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中央政府。唐朝通过册封来规范和边疆民族的臣属关系,还将公主嫁与这些边疆民族的首领。
元朝设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元朝对吐蕃地区实现了直接管理,在西北边疆采取了设置军政机构等政策,还建立了驿站制度,将边疆地区和中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确立了近代意义上的东北边界,标志着王朝国家的历史疆域开始有了明确的界限。这样,一种新的边疆治理思路,即通过王朝中央直接控制边疆的边疆治理方式,就逐渐萌生。这种边疆治理的新思维和新方式突出体现在对西藏“实行‘以藏治藏’之新政策,同时辅之以中央王朝的监督和管理,也就是从间接羁縻统治走向直接统治”。
——摘编自周平《我国的边疆治理研究》
材料三 边疆各少数民族在与中原王朝政治体系交往的过程中,纷纷内附、归附、臣服、降服于中原王朝,成为王朝国家中的少数民族,而王朝国家则成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对象。对于国家来说,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从边疆治理的角度来看,在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民族文化发展的价值导向,而且要提倡民族文化与国民文化的交融,把民族文化整合到国民文化之中,使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壮大。
——摘编自周平《边疆治理视野中的认同问题》
完成下列要求:
(1)、 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唐朝的边疆治理政策内容和元朝边疆治理政策体现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治理西域和吐蕃地区的相关史实为例加以说明。(2)、 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治理西藏政策的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并指出清朝国家疆域奠定的历史意义。(3)、 据材料三,你认为我国在边疆治理中应坚持哪些原则性问题? -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进入19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列强为了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急于开辟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攫取高额利润,当时非洲、美洲大部分国家已经沦为他们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中国这个地大物博、尚未受到世界殖民浪潮全面冲击的东方大市场,成为他们的重要侵略目标。
材料二:某历史学家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脑,农业是基础’‘而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入工业……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的短短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粮食危机。”——据郭卫民《资本主义列强挑起的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西方国家大规模侵华的原因以及对中国产生的影响。(2)、 苏联工业化所采取的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我们从中可吸取什么教训? -
18、 下图是2000—2018年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在中国货物出口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图中信息反映了( )
(注: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A、中国对世界的依赖程度加深 B、中国对外贸易出现顺差
C、中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D、中国外贸结构发生变化 -
19、 (唐太宗)“昭陵六骏”的六匹骏马神情俊爽刚毅,姿态神武有力;(唐高宗)乾陵石刻的天马体态浑朴劲健,呈凌空翱翔之势;(唐高祖)献陵的石虎、(唐德宗)崇陵的石人石马,也都形体高大,雄健有力。这类作品( )A、展现出统一国家的繁荣富强 B、说明了宗教雕刻艺术的高超
C、反映了帝陵礼制色彩的淡化 D、体现了大唐气象的豪迈闳放 -
20、读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元
明
清
高层政区
州
路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统县政区
郡
郡
州
州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
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