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1946年英国工党政府颁布了《国民保险法》,此后,社会保险的范围逐步涵盖了教育、住房、医疗等各个方面。工党的做法(  )
    A、是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开始 B、根本上避免了本国公民陷入贫困
    C、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D、消除了社会不公以实现社会稳定
  • 2、 二战后,苏联出现危机不仅是因为它把战争年代前线和后方通行的一些军事命令的习惯和作风普遍带到了战后,更是因为它以决议和法律的形式,将强硬的战时计划经济体制、战时非常法令和战时专门法庭,或原封不动地,或变本加厉地搬到了战后和平时期。这表明二战后的苏联(  )
    A、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危机源于体制僵化
    C、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失败 D、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 3、 宣传画在苏联政治工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图是苏联时期的两幅宣传画,从中反映出(  )

    A、民众对和平自由渴望 B、法西斯势的野蛮反动
    C、团结御侮的时代精神 D、工业化发展的成就斐然
  • 4、 威尼斯在14-15世纪处于全盛时期,是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但从16世纪开始,其贸易中心地位逐渐丧失,逐渐成为美丽的旅游胜地。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传统商路受阻的影响 B、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C、尼德兰革命的影响 D、工业革命的影响
  • 5、 17世纪,东印度公司的一位牧师患痛风被中国的艾灸治愈,他敏锐地注意到艾灸的价值,迅速收集有关资料并出版书籍,很快引发了欧洲的“艾灸热”,这也使得中医一度成为当时欧洲上流社会养生、治病诊疗的潮流之选。据此可知(  )
    A、西医治疗效果远远低于中医 B、欧洲国家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交流互通推动了中医的发展 D、中医对近代欧洲产生深刻影响
  • 6、 据考古发现,河南殷王武丁配偶“妇好”墓中出土随葬器物1928件,其中礼器、仪杖、日用器、装饰品等各类玉器756件,占出土器物总数的29.2%,这批玉器玉料基本上都产自新疆。这说明了(  )
    A、西域与内地之间的交往历史久远 B、商品交换是联结东西方的重要纽带
    C、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联系 D、早期的民族迁徙推动了东西方交流
  • 7、 《耕织图》是我国古代为劝课农桑,采用绘图的形式详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被称为“中国最早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如图的两幅耕织图可以用来说明(  ) 

    A、科普画册成为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 B、我国古代农业长期位居世界前列
    C、用绘画形式真实地再现了历史原貌 D、小农经济制约了农业技术的进步
  • 8、 清朝《圣谕广训》第二条“笃宗族以昭雍睦”中有如下表述:“立家庙以荐蒸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大清律例》中有一条例文:“凡子孙盗卖祖遗祀产至五十亩者,照投献捏卖祖坟山地例,发边远充军。不及前数,及盗卖义田,应照盗卖官田律治罪。”“其祀产义田,令勒石报官,或族党自立议单公据,方准按例治罪。如无公私确据,藉端生事者,照诬告律治罪。”据此材料,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政府关心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 B、法律较重视族内契约的作用
    C、政府通过法律保障义田的运行 D、政府重视乡约的利用和推广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相继援助越南抗击法国、援助朝鲜抗击美国,向周边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各种援助共计约49亿元人民币。60年代,支持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援助力度不断加大,在这一过程中,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统一战线的思想成为推动中国进行对外援助的内在动力。70年代始,为配合中国外交的“以苏划线”,对外援助逐渐扩展到拉丁美洲及大洋洲,援助国家不断增长,重点援助那些受到苏联侵略、扩张威胁的国家,增强国际反苏力量。总体来看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对外援助金额累计超450亿元人民币,且多是无偿援助。

    ——摘编自邵艳平《新中国对外援助研究(19491978)》

    材料二 进入新时期中国一方面继续对友好国家的援助,另一方面增加了对拉美、中东以及部分非洲国家的援助。在经济援助管理体制方面进行调整,引进市场机制,企业逐渐成为对外援助的主体之一,开始要求受援国支付“当地费用”,加强与援助国家的互利合作。对外援助的投资方向上,减少生产性项目的援建,更多援建一些标志性建筑和贴近人民生活的中小型项目,对外人道主义援助的力度也逐渐加大。此外,中国还派遣专家向受援国提供技术援助,并接受受援国人员来华参加学习、培训等。

    ——摘编自韩秀申《新时期我国对外援助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对外援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时期中国对外援助的新变化。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清朝为了谋求封建统治的安全,采用了铁路这个近代交通运输工具。它建筑铁路,没有外国资金、技术的支持,便寸步难行。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建筑中国铁路的权益。英国早在开平矿局修建唐骨铁路时,就通过矿局聘用英人金达当工程师,实现了把势力“楔形打入”的计划。英国利用金达在铁路上的职位推销英国材料,规定投标者所提供的钢轨等主要材料,必须有“伦敦验钢工师”的“验单”,才属有效。

    ——摘编自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

    材料二 高铁作为中国名片,国之重器,国家大力实施高铁“走出去”战略,中国高铁在国际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伴随着我国动车组自主制造能力趋向成熟,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动车组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随之提升。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参与了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阿富汗、格鲁吉亚等国的铁路建设。

    ——摘编自林晓言《中国交通运输发展(1978—201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清政府修筑铁路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家大力实施高铁“走出去”战略的意义。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代承唐,仍有书院的创设,但和唐一样,数量少、规模小,仅仅是书院发展的最早期形态。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和成熟期。承前启后,上承唐代,下启明清,书院在这一时期成为一个普遍性的教育组织。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等都日益完善和规范。宋元书院教育注重明辨义利的价值观,强调以义为本,义以导利,要求见利思义。同时书院在教育思想中是以社会群众为价值主体,即要求个人始终把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课程设置上大都把以“四书五经”的经学作为德育课程的主体,同时重视学术争辩和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进行讲学,体现学术自由……宋元之际,虽然朝代变更,宋元分属不同政权,但对书院在教化民众,从而稳定家族,并最终稳定社会的积极作用,都有着相同的认识。因此,宋元统治者都极为重视通过书院对民众进行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教化,并尽量把两者结合起来,把统治者的统治意愿转化为被统治者的自觉要求。

    ——摘编自李强《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

    材料二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公布了由张之洞、荣庆、张百照主持重新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这些文件统称《奏订学堂章程》。颁布后,在朝野的合力推动下,新式学堂高速发展,规模急剧扩大。新式学堂取代学校、书院、学塾,最终成为定局。传统风俗教化也转变为社会教育,普及识字,推广新知。而全盘接受西式教育体制及其知识系统,导致中国的知识体系前后两分。因操之过急,以及官绅趁机渔利,期间也出现名实不副等诸多弊端,加重了民众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各地毁学风潮此起彼伏。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元时期书院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书院教育发展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式学堂存在的弊端。
  • 12、2023年1月,由中国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一期项目竣工,对于提升当地疾病预防、监测和疫情应急反应意义重大。这反映出中国( )
    A、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B、努力构建睦邻友好关系 C、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D、成为国际秩序的主导者
  •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历了长期的实践和发展过程,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A、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B、学习借鉴,中体西用 C、推陈出新,独辟蹊径 D、兼容并包,多元发展
  • 14、下图是改革开放以来企业所有制变化情况。据此,以下推论正确的是( )

    A、集体企业的数量变少而且效益下降 B、国有企业通过改革规模在扩大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形成 D、非公有制经济比例在不断缩小
  • 15、20世纪六十年代初,袁隆平根据玉米、高粱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先例,大胆提出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通过对470多个不同品种测交,直到1973年成功培育出南优二号,并试种、推广,由此可见,取得科技成就的主观条件是( )
    A、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B、改革开放的成效显著 C、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D、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 16、周恩来在某次会议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据此可知,周恩来的这段话体现的方针是( )
    A、“亲、诚、惠、容” B、“求同存异”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一边倒”
  • 17、1964年,毛泽东提出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之后国务院决定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这说明三线建设( )
    A、以应对国防威胁为主要目的 B、改变了分布不均的工业布局 C、适应了第三次科技革命需要 D、受到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 18、1949年,人民政府用查封、逮捕等手段打击银元投机活动,后来又指导各地集中时间、集中物资统一向市场抛售,平息投机资本制造的涨价风潮。这些措施( )
    A、是计划经济的重要内容 B、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 C、为实现工业化扫清障碍 D、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 19、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没收日伪财产归根据地革命政权所有,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减租减息政策,还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组织。这些措施( )
    A、体现新民主主义经济特点 B、为土地革命提供有利条件 C、巩固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得益于国民革命顺利推进
  • 20、1936年8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致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并转全体国民党员的信中,批评了国民党的内战政策和不抵抗行为,并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以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为重 B、斗争策略中出现“左”倾错误 C、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实现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转变
上一页 612 613 614 615 61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