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唐朝中央政府通过颁布法律明确规定“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里及坊村皆有正,以司督察。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保有长,以相禁约”。据此可知,唐朝(    )
    A、户籍制度出现调整 B、基层组织较为严密 C、社会治理臻于完善 D、邻保制度不断发展
  • 2、1861年,恭亲王奕上书清朝皇帝,正式聘请英国人赫德接受清朝海关事务。赫德把持海关大权,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追溯,使清朝海关税收由500万两上升到13400万两。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海关税收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与世界联系加强 B、引入了西方管理理念 C、晚清对海关控制加强 D、强化关税制度法制化
  • 3、二战后的二三十年间,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分别以5.6%和7.3%的前所未有的年增长率增长,跨国公司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0%。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A、世界经济协调机制建立 B、各国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 C、美苏冷战尚未全面开展 D、全球普遍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 4、《拿破仑法典》第五条规定:“审判员对于其审理的案件,不得用确立一般规则的方法进行判决。”法官所应该做的,被认为仅是把有关的法律条文运用到具体案件中去的机械性工作,不能有任何创造。这说明该法系(   )
    A、重视司法程序 B、突出遵循先例原则 C、强调法律权威 D、坚持王权有限观念
  • 5、在中世纪欧洲的“臣服礼”仪式中,封臣首先宣誓:臣下愿竭忠尽智,不顾生死以侍奉我主。然后,封主就将把泥土和一根树枝授予封臣,象征授予封土和封土上的森林。中世纪欧洲这种制度的特点是(    )
    A、只是单向权利义务 B、类似于中国分封制 C、以分封的土地为纽带 D、双方没有契约关系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封建社会中,住在城市的居民统称为市民,用来同贵族、骑士、教士、农奴区分。农奴向往城市生活,逃出庄园,进入城市。当时到处流行着这样一句活:只要在城市中住上一年零一天,你就是城市的居民了。庄园自产的物品较少,封建主把家族成员迁到城市中,在城市里购买丝绸、棉布衣服,香料和调味料。由于生活支出越来越大,封建主除了加紧压榨农奴,还经营工商业或金融业。封建主家庭同城市中的富裕市民联姻的也越来越多。一部分贵族富了,成为城市的上层社会的一员。一部分坚持老一套经营管理方式的贵族穷了,甚至在城市大街边上讨饭为生。历史的规律就是这样。……城市发展过程中,市民明显地感到:只有通过王权来消灭封建割据势力,才能获得统一的国内市场、使产权与贸易安全得到保护。

    材料二 西欧各国工业化开始以后,城市发展加快了。工业化开始后工厂、矿区都迫切需要劳动力,周围、甚至周边国家的农民都涌来了。农民就业时遇到一个难题:他们从未接近过机器设备,看不懂图纸。他们必须经过技术培训,才能上岗,否则只能充当搬运工、采矿工、杂工、粗工等。此外,城市中的生活费用高,租房不易,棚户区、贫民窟便成了他们栖身之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厉以宁《厉以宁讲欧洲经济史》

    (1)、据材料一,指出西欧城市发展所体现的“历史的规律”。
    (2)、材料一中的农奴与材料二中的农民进入城市的动机有何不同?两者分别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重大史事

    相关表述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

    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87年中共十三大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到20世纪80年代末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22年中共二十大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实行保甲是要把高度分散聚居的乡村社会成员纳于政权的直接监控之下,并利用这种制度平衡或制约绅士。因此,地方保甲事务严格限制绅士的参与。但是19世纪50年代兴起的太平军起义却给士绅提供了参政的契机。面对狂飙突进的农民军,清廷不得不“诏令各省兴办团练,以缙绅主之”。以办理团练为起,点,士绅开始以团总、团正的身份掌管变通后的保甲。自此,士绅开始作为一种地方政治势力对中夹政权发生影响。

    ——摘编自高海燕《地方主义·军事主义一近代中国军阀政治探源》

    材料二 面对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忧外患,清政府兵不能战,财无所调,不得不允许地方练兵筹饷,使军权、财权下移,造成“兵为将有,饷由帅筹”的局面,行政人事权也随之下移,中夹集权受到严重削弱。清末新政中,地方士绅以咨议局为中心聚集和组织起来,主张地方分权,从而使地方主义势力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咨议局和督抚一起构成了侵蚀中央权力的地方权力系统,在反对清廷中央集权措施的对抗中,常常互为声援。

    ——摘编自邓正兵《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的地方主义》

    (1)、据材料一,指出晚清政府对士绅参与地方权力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晚清中央权力不断下移的原因,并分析中央权力下移对20世纪初期中国政局的影响。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为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形态发展的成熟期和高峰期,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宋代文人,失去了封建社会迅速成长阶段建功立业的浓厚氛围与天才极致、奋发向上的心境,他们努力追求内在人格的完美、求取自我人生的意义。佛老之学以其专治“身心”的学说性质而迎合了宋代文人的内心要求,对以“治世”为本的儒学提出了空前的挑战。同时,宋代又是一个民族分裂时期,宋王朝长期遭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统治集团的兴兵侵犯,边患日趋严重,终致故都不保,南渡江吴,偏处一隅。理学诸儒把终宋相随的现实危机归因于儒学义利关系的颠倒,视为私欲肆行、公义不张的必然结果。因此,理学家畅言去利存义、灭欲穷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着意于正人心、固民力、培国基,欲致君臣上下,共尚大义,弃一己之私,致国强之公,以实现三代那样的太平盛世。

    ——摘编自陈廷湘《宋代理学家的义利观》

    (1)、据材料指出宋代理学家的义利观,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理学家的义利观的影响。
  • 10、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说:“在70年代初期,我同勃列日涅夫建立了比斯大林和罗斯福以来任何一对美苏领导人还要密切的关系。”并表示通过访问苏联、中国、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看到了共产党治理的影响。由此可知( )
    A、苏联改革成效显著 B、美国对外战略收缩 C、西方阵营发生分化 D、两极对峙走向终结
  • 11、“计划者们集中于诸如发动机和拖拉机等生产资料而非鞋和衣服等生活消费品的生产。媒体同时大肆报道超额完成生产指标的新‘劳动英雄’,官员们鼓励妇女同时在集体农庄和工厂工作。到1940年,妇女几乎构成了劳动力的半数。”苏联的这些举措意在( )
    A、保障国内战争胜利 B、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C、大力发展集体农庄 D、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12、1811年底,英国兰开郡的织工们去找地方治安官,抱怨动力机抢走了他们的工作,并在地方官主持下与雇主谈判,要求恢复工资,遭到雇主拒绝后,手织工们发起卢德运动,攻击工厂、砸毁机器。由此可知当时( )
    A、技术革命引发产业结构调整 B、工业化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 C、无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 D、社会主义革命时机已经成熟
  • 13、15世纪中叶,意大利掀起一股以美第奇府邸为榜样的建筑热。该府邸建筑风格采用了更加注重实用功能的古典主义建筑设计,代替了象征神权至上的哥特式设计。这种建筑风格的兴起体现了当时( )
    A、艺术创作摆脱了神权束缚 B、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C、实用精神渗透社会各方面 D、世俗生活体现出人文精神
  • 14、随着英国庄园制的发展,庄园惯例将农奴劳役的数量和方式规定得十分具体,如“打谷一日之数为2蒲式耳小麦或1夸特燕麦;割草一日为1英亩左右;割谷则为半英亩”。同时,“庄园领主一旦试图任意改变其某些惯例,在通常的情况下,他们就会成为被告而陷入官司中。”这体现了( )
    A、庄园是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B、庄园法庭重视对农奴权利的保护 C、惯例包含了一定的原始契约因素 D、农奴对领主的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 15、印加帝国拥有一个完整的道路系统,通讯靠由驿站和信差组成的综合系统维持,有复杂的朝廷仪式和基于太阳崇拜的国教。其他统治方法还包括将土地、矿产和牲畜收归国有,编制详细的人口普查表等。这些统治措施( )
    A、有利于维护帝国统一 B、促进了帝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C、有效抵御了外来入侵 D、便利了美洲诸文明间的交流
  • 16、如图是学者统计的1949-1985年京广线(北京—广州铁路线)两侧新开办的大中型企业数量。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周边国际形势日趋紧张 B、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平衡 C、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D、国民经济布局得到改善
  • 17、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通过政府或民间渠道积极支持非洲国家的反帝、反殖运动,许多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组织把中国视为重要的支持力量,纷纷来华寻求物质和道义支持。由此可见中国( )
    A、拓展在第三世界的外交空间 B、推动世界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C、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D、全面展示出负责任大国担当
  • 18、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指出:“重工业方面,由于三年来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1961年应当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该决议( )
    A、旨在推动重工业持续发展 B、克服了人民公社的弊端 C、有利于优化国民经济结构 D、巩固了已有的胜利成果
  • 19、1936年2月,中国共产党将东北各方抗日武装力量统一改编,命名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在辽宁、吉林、黑龙江进行大规模的游击战。日本不断向东北增兵,至1938年上半年,在东北的兵力达到8个师团。这说明东北抗日联军( )
    A、牵制日军以支持全国抗战 B、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 C、体现国共第二次合作成果 D、坚持正面战场持久抗战
  • 20、1911年《申报》一文中写道:“今政府未与协议,一旦收归国有,富者无端失此大利,心已不甘……贫民减衣缩食之所积遂归乌有之乡”“于是倡议争路,而官吏阻之,遂不得已罢市罢课。”该报道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揭露了预备立宪的骗局 B、促进民族意识全面觉醒 C、加速了清朝政府的垮台 D、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上一页 614 615 616 617 61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