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下表所示为东汉与盛唐城市分布的情况。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

    朝代

    统计年份

    黄淮地区

    长江—珠江地区

    西北

    总数

    数目/个

    占比

    数目/个

    占比

    数目/个

    占比

    数目/个

    占比

    东汉

    140

    700

    59.3%

    383

    324%

    98

    8.3%

    1181

    100%

    盛唐

    740

    615

    37.5%

    964

    58.8%

    60

    3.7%

    1639

    100%

    A、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B、水运交通主导城市分布 C、南方社会比北方更稳定 D、关中的城市化水平最高
  • 2、 有学者认为,黑死病晚期欧洲人口大量减少,物资供应充裕。由于劳动力奇缺,劳工报酬大幅提高,农民和农奴纷纷离开了庄园,部分农奴通过起义来争取自己的自由。这说明,该学者认为黑死病(    )
    A、促进欧洲的社会转型 B、使生产力得到大幅提升 C、推动文学革命的出现 D、冲击了教会的专制统治
  • 3、西方“两官分途”的核心是保持文官的“政治中立”和“职务常任”。文官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对政党政治采取超然的态度,不与政党共进退;一旦进入文官队伍,文官的身份就得到法律保障,因此又叫“终身官员”和“永久雇员”等。据此推断,西方文官制度(    )
    A、促进了政治与管理的相互结合 B、克服了西方政党政治的弊端 C、顺应工业革命前改革官制需求 D、对国家治理具有双重的影响
  • 4、 下图所示为东晋至唐朝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图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唐代(    )

    A、重文轻武风气盛行 B、平民子弟垄断仕途 C、政权统治基础扩大 D、官员队伍素质提升
  • 5、 在中央苏区,乡苏维埃成立了面向干部与群众的识字班、列宁小学、夜校等组织,本是文盲的乡苏维埃主席管松仁,不到一年就能看报、写工作汇报、辅导群众识字和学时事,被评为全县干部学习文化模范。乡苏维埃的扫盲运动(    )
    A、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B、提升了工农红军的战斗力 C、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配合了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 6、 下图反映了1965年-1975年美国福利支出占GDP比重变化率以及通货膨胀变化率情况,这一现象可用来说明( )

    A、加大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 B、布雷顿森林体系趋向瓦解 C、固定汇率被浮动汇率取代 D、扩大福利范围以缓和矛盾
  • 7、 公元前451年,雅典以更加严格的规定来重新定义公民政治团体。公民权法重申女性和定居在城邦的外邦人不具公民权,还规定一个人必须在父母双方均是雅典人的情况下才能被授予公民权。这些规定( )
    A、导致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B、进一步凸显直接民主的弊端 C、加剧平民与贵族的对立 D、有利于强化公民的政治认同
  • 8、 汉文帝时,对孝悌、力田、三老等基层教化乡官进行嘉奖并赐帛慰问;“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要求被举荐之人品德高尚,且尤其强调孝道;对于违背孝道的行为要处以刑罚。据此可知,当时( )
    A、政府比较重视基层治理 B、国家治理凸显儒家价值取向 C、官员选拔制度逐步完善 D、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尊崇
  • 9、 春秋初年的楚、吴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前597年《春秋》改称为“楚子”“吴子”。杞君朝鲁君时用夷礼被贬称为夷,后改用周礼则又被称为“诸夏”。上述现象能说明,当时( )
    A、大国控制兼并小国 B、华夏认同观念逐步萌发 C、传统政治秩序崩溃 D、礼乐制度维系周朝统治
  • 10、 殷商甲骨文中有许多卜辞占卜是否“受年”,是否“有雨”,卜辞的“田”字中间的横竖笔画往往不止一道,卜辞中所见农作物有黍、稷、粟、麦、稻等,农具有耒、耜等。这表明当时( )
    A、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农业发展备受重视 D、铁犁牛耕得到应用
  • 11、 西周宗法制度不仅适用于周室同姓贵族,也适用于分封的异姓贵族。西周王室不仅将同姓不婚的习俗发展为以法律强制维护的礼制和社会规范,还进一步规定凡同姓不问远近亲疏、相隔几代,均不通婚姻。西周实行这一度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持稳固的政治格局 B、维护诸侯的独立地位 C、形成开放的治理结构 D、确立严格的等级秩序
  • 12、 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认为: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核心。……由此可见,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华文化的特点是( )
    A、古老文明源远流长  B、历史悠久多元起源 C、中原核心多元一体 D、逐步扩展各族认同
  • 13、 如表为秦朝道路的种类及用途。这些道路的修建(   )

    种类

    用途

    驰道

    咸阳通向全国各主要方向的交通干线

    直道

    直通抗击匈奴前线九原郡的道路

    新道

    通向岭南的道路

    五尺道

    在西南山区修筑的道路

    A、保证了秦代经济的高度发展 B、有利于消除地区间差异 C、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维护了秦朝的长期统一
  • 14、 《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一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与社会关系(君一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在后一关系上的主张是( )
    A、君主受命于天 B、君舟民水 C、制天命而用之 D、道法自然
  • 15、多面托尔斯泰

    材料一  俄罗斯文学中浓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来自从《伊戈尔远征记》开始的为祖国命运而担忧的传统。1812年后民族意识的觉醒则进一步激发了俄国作家的创作热情。对十二月党人思想的歌颂使得俄国作家常把人民作为决定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来表现。到19世纪后半期一种已经超越其自身的俄罗斯文化逐渐形成。这种变化在文学上的反映可以从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的思想和创作中见到。

    材料二  1902年,梁启超在杂志《新小说》刊登了托尔斯泰的画像,对托尔斯泰给予高度评价:“托尔斯泰生于地球第一专制之国,而大倡人类同胞兼爱平等主义。近年以来,各地学生咸不满于专制之政……政府捕之锢之放之逐之,而不能禁。皆托尔斯泰之精神所鼓铸者也……”

    1916年,李大钊表示:“托尔斯泰诠革命之义云:革命者,人类共同之思想感情遇真正觉醒之时机,而一念兴起欲去旧恶就新善之心觉变化,发现于外部之谓也”。李大钊对于封建时代之中民众“失却独立自主之人格,随于奴隶服从之地位”表示极大的同情,强调民众在社会上自主和自立的极端重要性。

    1928年,托尔斯泰诞辰100周年,国内各刊相继翻译、介绍列宁和其他俄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托尔斯泰的评论。人们从托尔斯泰身上寻找救世真理的热情此时已经开始消退,变得更为理性,认为托尔斯泰“目标终究是不易生效力的理想”。人们对他“主张用无抵抗主义来消灭战争”的反思声音逐渐出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19世纪晚期以托尔斯泰为代表的俄罗斯文学特点形成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对“托尔斯泰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这一现象进行解读。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文化是由阿拉伯人的本土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西方的希腊、罗马文化,东方的波斯文化、印度文化汇合而成的。在阿拔斯王朝建立的最初一百年间,公元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王朝统治者通过对早期文化发达地区的征服,深切感受到先进的科学文化对发展经济、巩固政权具有重大作用。因此,他们非常重视教育发展和知识普及,大量起用知识分子,公正对待学术问题,并给予支持和鼓励,这种宽容对待学术的态度和做法,使帝国各地的文人学者享有极大的学术自由。阿拉伯人认为,拥有丰富的学识是一个穆斯林最为荣耀的装饰,在这种尊重知识的信仰环境和文化氛围中,阿拔斯王朝的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兴起。百年翻译运动(约750-850年)是阿拉伯人全面吸收外来文化的一次规模宏大的学术运动,在其结束以后,阿拉伯人在科学与文化上进入了独立发明和创造时期。

    ——摘编自陈字《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历史条件及其对欧洲的影响》

    材料二  中世纪的可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学等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自由思想的发展和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 17、丝绸之路

    材料一  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在不同文明的碰撞过程中,唐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发展,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卷3》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发展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陆上丝绸之路衰落的主要原因。
  • 18、景德镇瓷器。

    材料一

    海上陶瓷之路示意图

    明清时期,景德镇不但是中国,而且是世界的制瓷中心,生产大量精美的青花瓷、五彩瓷、克拉克瓷等,并能够设计各种不同的装饰图案适应国外的市场需求。明清时期朝贡贸易密切,永乐二十一年各国使臣和商人到南京的一次就有1200多人,这些使臣回国都购买大批瓷器。郑和的船队不仅带回了永、宣青花瓷赖以形成特色的进口青料——“苏麻离青”,同时也开拓了庞大的海外市场。当时景德镇的十里长街店铺多达1221家,其中70%以上是徽商开设的。1602—164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贩运到东南亚的中国瓷器,总数就达到420万件以上,多数是景德镇瓷器。

    ——摘编自孙文伟、孙天健《明代瓷器成就及其社会原因》等

    材料二

    17世纪以前,欧洲时常爆发流行病,食物霉变是重要原因,劣质餐具是罪魁祸首。中国瓷器密封性能好,不利于病菌的粘附和繁殖。景德镇的瓷质茶具、咖啡具、巧克力杯大量出现,丰富了饮品器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欧洲饮食文化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景德镇陶瓷以洁净的胎体配以动人的故事,展示王公贵族或富商巨贾纵情现世的享乐,对世俗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18世纪欧洲还盛行用景德镇青花瓷作为镜框,用瓷板镶嵌桌椅,甚至墙壁、天花板、窗户的凹处都用陶瓷镶嵌。欧洲王公显贵竞相陈列收藏中国瓷器。景德镇瓷器明快、秀丽、严谨、精巧的艺术风格,给沉闷的欧洲艺术吹来了一阵清凉的东风,形成了洛可可艺术。

    ——詹嘉、袁胜根、胡伟《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在欧洲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1)、依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景德镇瓷业发展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国瓷器在欧洲文明进步方面产生的影响。
  • 19、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象。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 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 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 20、古代亚述王朝的几个重要国王都十分热衷于大规模的宫廷建筑,其中尤其以萨尔贡二世在杜尔—沙鲁金城内修建的皇宫最为辉煌,“人首飞牛”是该王宫大门两侧的守护神兽的雕像(见下图)。其是人头、狮身、公牛蹄的组合,生有飞翼。这一雕像的寓意是( )

    A、专制王权的神圣威严 B、农耕文明的吉祥象征 C、民族振兴的尚武精神 D、渔猎生活的真实写照
上一页 580 581 582 583 58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