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图为赵乃育创作并刊发于新华社的讽刺漫画《壁垒》。该漫画意在表达( )A、美国支配世界贸易的能力增强 B、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 C、美国奉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 D、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起来
-
2、下表为联合国的相关规定。这些规定( )
时间
内容
出处
1948年
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经获得辩护上所需的一切保证的公开审判而依法证实有罪以前,有权被视为无罪。
《世界人权宣言》
1966年
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依法证实有罪之前,应有权被视为无罪。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A、强化了立法机关的地位 B、确保了司法实践的公正性 C、弱化了法官个人的权威 D、遵循了“无罪推定”的原则 -
3、1701年,英国议会颁布的《王位继承法》规定,凡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1707年,英国议会再次通过的《任职法案》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失去了议员资格。这些法案的颁布( )A、确保了议员正常行使权力 B、剥夺了国王的一切权力 C、促进了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D、推动了责任内阁制形成
-
4、162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清单中首次出现了在中国采购瓷质茶杯的记录,统计显示,1629年购买了250只,1633年购买了1325只,1643年25000只。到1740年购买中国的各类茶具达110000件,1760年更是高达2000000件。据此推知,荷兰当时( )A、民众货币收入激增 B、海外贸易影响民众生活 C、进口瓷器物美价廉 D、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
5、在古希腊斯巴达,贵族议事会作为城邦最高权力和司法机构,投票表决国家大事。斯巴达国王是贵族议事会的成员,但同其余成员一样只有投一票的权利。贵族议事会成员由年满60岁以上的贵族担任,除国王之外的28位贵族议事会成员任期终身。这反映出斯巴达( )A、实行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B、呈现出贵族寡头政治特征 C、具有较深厚的社会基础 D、开辟了民主政治的新路径
-
6、下表为中国和东盟地区交往的相关史实。这表明中国( )
时间
中国和东盟地区的交往
1996年
中国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
1997年
中国和东盟国家间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2003年
中国同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作为东盟对话伙伴率先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2021年
中国与东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A、强调国家间应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致力于推动区域间合作发展 C、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主导性作用 D、引领了东盟地区的发展方向 -
7、下图为1943年1月晋察冀边区群众投票选出的女议员合影照。这反映了当时(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扩大 B、革命根据地妇女的政治地位提高 C、边区政府重视民主政治建设 D、妇女彻底摆脱了封建伦理的羁绊
-
8、下表为我党在不同时期对外国在华企业和文化的相关政策。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政策( )
时间
政策
1949年
帝国主义的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可以让它们暂时存在,由我们加以监督和管制(七届二中全会决定)
1950年12月
对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有危害的企业进行管制、冻结或收归(政务院发布)
A、受到国民革命形势的影响 B、冲破了西方对华的经济封锁 C、兼具独立性与灵活性特征 D、践行了“一边倒”的外交原则 -
9、在中国近代,梁启超较早地提出了“中国民族”“中华民族”的概念。1903年,他撰文论述道“吾中国言民族主义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由此可知,其主张意在( )A、传播西方民族主义思想 B、抨击中国传统的民族观 C、唤醒国人爱国主义意识 D、扩大维新变法的影响力
-
10、下表所示为1864~1879年清政府进出口平均税率的变动情况。由此推知,这一时期( )
年份
1864
1869
1874
1879
进口税率(%)
5.22
5.17
5.93
5.89
出口税率(%)
9.24
9.10
10.02
10.22
A、外贸收入成为主要税源 B、外国商品受到国人推崇 C、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D、民族企业发展空间受限 -
11、下表是学者对“摊丁入亩”政策实施后各省人丁、丁银变化情况统计(部分)。这表明“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 )
省份
人丁差额(口)
丁银增额(两)
浙江
增36411
12611.03
福建
减5927
19136.43
湖北
增18381
11070.456
河南
减1044733
7131.422
广东
减100893
2142.34
A、保护和发展了小农经济 B、确保了政府的财政支出 C、增加了民众的生存压力 D、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
12、唐末的铜钱短缺,形成五代时期蜀境的铁钱使用,辅之北宋中央政权铜钱偏重中原的权衡政策,四川形成北宋的铁钱专用区,“蜀用铁钱,其大者以二十五斤为一千,其中者以十三斤为一千。行履赍持不便,故当时之券会生于铁钱不便,缘轻重之推移,不可以携持。”这可以用来佐证( )A、纸币诞生的历史背景 B、社会经济转型的趋势 C、区域经济不平衡态势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
13、下图所示为东晋至唐朝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图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唐代( )A、重文轻武风气盛行 B、平民子弟垄断仕途 C、政权统治基础扩大 D、官员队伍素质提升
-
14、近年来,在甘肃省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出土了授予老人的“王杖诏令”简册10枚:同时,武威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又征集到了出土于磨咀子汉墓的“王杖诏令”木简26枚。这些诏令记载了尊敬老者、高年赐杖以及处决殴辱受杖老人者等内容。由此推知,汉代( )A、基层治理注重发挥教化作用 B、重礼轻法的思想形成 C、社会优抚体系初步建立起来 D、国家权力渗透到农村
-
15、与后代皇帝从深宫中下达命令不同,周天子频繁巡行于多座都邑之间,定期到访各地“官署”,实行“流动办公”,主持册命仪式、处理地方的各项政务。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局势尚不稳定 B、统治权力高度集中 C、贵族势力受到制约 D、王权的影响力拓展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3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埃及。
公元前2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传入希腊、意大利半岛。
公元前1000年前后,葡萄酒逐步传播到地中海西岸。
公元前2世纪,葡萄酒传入中国。
中世纪的欧洲,葡萄酒的主要消费者是高级教士、贵族及城市富裕阶层。近代以后,消费群体逐步扩大到社会各阶层。
15~16世纪,西班牙人持葡萄酒带到拉丁美洲。
18~19世纪,英国人将葡萄酒带入澳大利亚、新西兰。
19世纪中期,美国葡萄种植业和酿造业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由法国制定的原产地命名葡萄酒法规在欧盟广泛推行。
21世纪以来,中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葡萄酒的主要国家。
——以上材料改编自(法)迪迪埃·努里松《杯酒人生:葡萄酒的历史》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葡萄酒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至18世纪,在贸易理论探索的基础上,英国政府积极保护国内工业的发展,提高关税保护本国商品、实施出口补贴政策。这些保护政策的实施推动了英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英国对外贸易的极大繁荣。
——摘编自[英]邓肯·韦尔登《英国经济史》
材料二 从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发轫到19世纪中期,英国贸易政策变化的总体趋势是逐步放松贸易管制。以拿破仑战争为界,英国企业家群体关于贸易政策的主张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拿破仑战争之前,企业家群体反对《大不列颠王国和爱尔兰王国通商条约草案》和《英法商约》。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以曼彻斯特棉纺织业工厂主为首的企业家群体领导了“反谷物法同盟”,并最终废除《谷物法》,推动英国对外贸易的管制逐渐放松。
——摘编自[英]屈勒味林著《英国史》
材料三 1978年英国进出口贸易各类统计表
类别
欧共体
国家占比
其他西欧
国家占比
北美国家
占比
石油输出
国占比
发展中国
家占比
总额
(亿英镑)
出口贸易
37.7%
15.3%
11.4%
12.8%
13.5%
373.63
进口贸易
40.5%
17.1%
13.0%
8.5%
10.7%
409.69
——根据[英]罗伯特·C·艾伦《全球经济史》编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19世纪贸易政策的转变及其根本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78年英国进出口贸易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的存在与繁荣或者建立在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或者能够从外部获得稳定可靠的粮食供应,否则便会危机四伏。因此历代帝王都把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供给作为立国之本,从政策和法令上予以保证,制定基本的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遇到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力就会受到极大破坏,因此,历代王朝都建立基本的社会救助和保障措施,使广大农民得到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接济,度过危机,重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这就是义仓和常平仓的设置。
——摘编自杨海民《中国古代粮食生产管理研究》
材料二 隋代的粮食仓储有了很大发展,据《隋书·食货志》记述:“开皇三年,朝廷以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是诏于蒲、陕、虢、熊、伊、洛、郑、怀、邰、卫、汴、许、汝等水次十三州,置募运米丁。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炀帝时又在河南巩县东南原上置洛口仓,在洛阳北置加洛仓,这两个仓城共可储谷2600万石,足见隋代储积粮谷之多。从仓储形式上看,义仓的普遍兴建成为隋代仓储的一大特点。义仓的设置,对百姓确有好处,特别是设在乡间的义仓,不受州官控制,有灾时开仓较为方便,避免了官府赈给不及时的弊病。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府保障农业生产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分析隋朝粮食仓储的特点。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以防御来犯之敌,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以密切关系、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政策和措施……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边疆将军管理所辖区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导致中国国门洞开,从此陷入“三千年未有之变局”。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西北方向,英俄插手甚至侵入新疆、西藏;东南方向,美国、日本先后企图侵占台湾;西南方向,法国的侵略战火从越南蔓延到了中国本土。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中国陷入了严重的全方位的边疆危机,面临被瓜分的威胁。
——摘编自但兴悟《“大一统”中国的重新塑造:近代边疆危机与建省改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经略边疆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边疆碰到的新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
20、 匣钵(烧制陶瓷的一种耐火容器),可将火焰与坯件隔离,防止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胚体和釉面,减少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如唐朝越窑因在制瓷时使用了匣钵,其青瓷制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更为晶莹光润;宋代通过匣钵使建盏避免了与明火接触,使其变幻莫测的釉面更加丰富多彩。这体现出( )A、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B、商品经济推动了制瓷工艺的改进 C、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发展 D、政府对制瓷工艺的要求日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