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图4 所示是19 世纪中叶发现于北半球中低纬度某地的印章,印章的材料为冻石、黏土、象牙和铜等,以冻石数量最多。印章的形状一般为 2.5 厘米直径长的正方形,也有的呈长方形。其所反映的成就最可能属于( )A、古印加文明 B、古埃及文明 C、古希腊文明 D、古印度文明
-
2、查士丁尼《法学阶梯》中对侵害他人财物的行为,规定必须估价损失,而损失包括受害人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如有人杀害了一对骡子中的一头,或四驾马车中的一匹马,那不仅要对被杀的骡或马估价,而且还要进一步计算那些活着的贬值了多少。这( )A、保证了司法审判的程序原则 B、加重了平民阶层的经济负担 C、彰显了法律的公平正义价值 D、推动了国家治理的成功转型
-
3、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人美德对于社会正义的实现十分重要。法治不应有悖于德性,因为它们的共同目的都是保证公民和城邦的幸福。亚里士多德这一观点( )A、弘扬了罗马法的务实精神 B、推动了雅典民主制的建立 C、背离了柏拉图的理性思维 D、体现了对个人价值的重视
-
4、有学者指出,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该学者意在强调( )A、阿拉伯文化具有融合性特征 B、阿拉伯帝国政治与文化的不相协调 C、阿拉伯文明领先世界的原因 D、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
5、京师同文馆筹建时,清廷内部反对者甚众。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无论是地方督抚还是朝中大员,大多对创办西式学堂以兴学育才不再抵触;即便是戊戌政变失败后,顽固派也并未取缔京师大学堂这一维新运动成果。这一变化说明( )A、知识分子开始放眼世界 B、西学教育愈发受到社会推崇 C、中华文化主动寻求变革 D、民族危机助推新式教育发展
-
6、图3所示为考古出土的西夏文物—西夏文《论语》(左)、西夏文佛经(右)。由此可知,西夏( )A、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特征 B、主流思想与北宋无异 C、与印度存在着直接交流 D、把佛教当作官方宗教
-
7、明世宗时期,面对严重的旱情,皇帝不但多次在宫中祈雨,同时遣官致祭山川神明。世宗表示:“致灾之由,固在朕躬。但君臣交修,本为一体,朕既痛自循省,惟赖尔文武群臣同寅竭诚,匡朕不逮,以回天意。”由此可知,明世宗( )A、对自然规律颇为尊重 B、认同“敬天保民”思想 C、具有厚德载物的胸怀 D、推崇天下为公的理想
-
8、孟子主张“仁政”,将道德标准建立在利益追求之前,并以鱼与熊掌为例,宣扬舍生取义;商鞅主张“耕战”,并以实利的诱惑、严密的法制和严厉的刑罚将人民强行导向务农与作战。二人的主张均蕴含了( )A、儒法思想融合的趋势 B、“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C、解决现实问题的诉求 D、“民为邦本”的理论预设
-
9、1952年,由非政府组织编写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一版)》在美国问世,该手册共130页,列举了 106 种精神疾病。2013 年,该手册第五版付印,其篇幅也达到947页。这表明现代美国( )A、基础医学突飞猛进 B、注重公共卫生建设 C、全民卫生观念增强 D、愈发关注精神卫生
-
10、据统计,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20 年全国各地和解放军部队共出动 346 支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和965名公共卫生人员进入湖北省,超过 19个省区市与湖北各市州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这体现了我国( )A、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奇迹 B、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作用 C、医疗机构服务职能的扩大 D、加大医疗扶贫力度的举措
-
11、表1所示为对清代中医界普遍认可的名医“四大家”(又称“金元四大家”)的情况简介。名医“四大家”的活动( )
表1
姓名
籍贯
简介
刘完素
(约1110—1200)
河间
(今河北河间)
反对套用古方,非议滥用宋代太医局编写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行为。
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等张从正
(约1156—1228)
睢州考城
(今河南睢县兰考一带)
善用攻邪之法治病,强调攻邪有其适应证,也有禁忌证。代表作有《儒门事亲》等
李杲
(不详)
真定
(今河北正定)
著有《脾胃论》,被中医界视为“脾胃学说”的创始人
朱震亨
(1281—1358)
婺州义乌
(今浙江义乌)
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颇有异议。著有《格致余论》《丹溪心法》《局方发挥》等。
其学说在日本等国也有较大影响A、展现了南北方医学差距 B、推动了中医学传承发展 C、对世界医学的贡献卓著 D、均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 -
12、图2 所示为黑死病传入法国南部后,阿维尼翁一位医生的笔记。这些描述意在说明黑死病( )A、造成了严重社会恐慌 B、传播的范围不断扩大 C、间接推动了医学发展 D、使封建伦理遭到颠覆
-
13、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热销,中国的充电桩建设不断加快。图 1 所示为 2015—2021年中国充电桩保有量状况。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这一时期的中国( )A、民间资本主导交通发展 B、汽车产销结构发生剧变 C、低碳出行方式更趋便利 D、道路建设成本不断提高
-
14、下列诞生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新型运输工具中,直到 20世纪才得到推广的是( )A、
B、
C、
D、
-
15、2022年 10月,考古学家在我国南海西北陆坡约 1500 米深度的海域发现了两处古代沉船遗址。国家文物局作出初步判断,其中一处为正德年间(1506—1521年)运送数以万计的外销瓷器的海船,另一处是弘治年间(1488—1505年)从海外装载原木等货物驶往中国的海船。这些发现( )A、可探究海上丝绸之路航线 B、印证了郑和下西洋的成就 C、表明中国造船技术更先进 D、否定了海禁政策的真实性
-
16、据推算,自605年(隋大业元年)起参与开挖通济渠(黄河—淮河段大运河)的民工达 360万,与此同时,参与疏通古邗沟的民工也不下 10万;608 年,连通海河与黄河的永济渠,仅征用的河北民工数就超过百万;610年,大运河全线贯通。由此可见,隋朝大运河得以贯通的重要条件是( )A、民众对兴修水利的热忱 B、大一统王朝的动员能力 C、“赋役折银”制度的推行 D、隋炀帝个人的享乐追求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始于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初心使命自革命战争时期起进行的工农民主政权制度探索。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深情指出:“在瑞金,我们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开启了红色政权建设的探索。”无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根据地政权建设,还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和解放区政权,其政治制度均凸显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为实现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奠定了政治和制度的保证。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创立了人民政权,开始了新制度、新治理的探索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完善国家制度与治理模式。
——摘编自房广顺、苏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从奠基到成熟定型的发展逻辑》
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制度探索的理论与实践中,围绕“制度探索与创新”这一主题,提出一个观点,并运用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
史实
1609年
荷兰东印度公司律师格劳秀斯在《论海洋自由》中,认为每个国家都可以在海上自由航行。此后,荷兰打着海洋自由的旗号,几乎垄断了北海的渔业,将捕捞范围扩展至英国海岸
1613年
英国威尔伍德受命于国王,发表《海洋法概览》,反驳格劳秀斯,承认各国均享有海洋自由,但沿岸国对靠近本国海岸水域享有主权
1625年
弗莱塔受西班牙政府委托,出版了《论西班牙政府对亚洲的正义统治权》,回应格劳秀斯的攻击,主张国家像对陆地一样取得海洋的所有权
材料二 自“大航海时代”以来的500多年间,世界海洋强国的崛起如同潮水般起伏更迭。从海洋强国崛起及更迭的历史看,贸易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早期海洋强国崛起到英国成为世界领先的海洋霸主,再到二战后美国全球海洋霸权地位的确立,欧美国家近代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海洋经略和海洋扩张的历史。二战结束后,海洋领域的竞争从以武力对抗为主的“丛林法则”转向以规则塑造为主。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并于1994年11月生效。《公约》多处规定了海洋利用的“和平目的”和“和平用途”。《公约》规则的广泛实践、海洋争议的加剧和大国海洋地缘竞争的回归,正推动着“海洋自由”向着更为平衡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朱锋《海洋强国的历史镜鉴及中国的现实选择》
(1)、根据材料一,指出表格所列国家17世纪有关海洋权利争论的主要观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来海上霸权的演变特点。(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实现和平利用海洋。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对干部实行科学地分类,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1989年,国家公务员制度开始在审计署、海关总署等六个部门进行试点。同时,政府派遣了大批人员考察包括公务员制度在内的西方的政治制度。1993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标志着公务员制度进入全面成熟的阶段。《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制度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公务员的任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
——摘编自解舒晴《中美两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材料二 1855年2月,英国首相帕默斯顿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正式法令“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文官选拔面向社会公开报名,对考试、审查合格者须发合格证书,分配到用人部门,经过短期的试用之后再正式任命。从1855年颁布院令后的九个月里,被提名应试的文官候选人1078人,经过考试淘汰了309人。1870年以后,由于公开竞争考试制度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文官质量。英国文官选拔最初重视通才,后来重视专家和技术人员的作用。法律规定文官不得为议员,不能参加党派政治活动。
——摘自程西筠《由恩赐官职到择优录士——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原因。(2)、根据上述材料,比较中国公务员制度和英国文官制度的异同。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沿用隋制,在西北边境继续设互市监掌管陆路贸易,太宗贞观六年(632年),改隋交市监为互市监。《唐六典》“诸市互监”云:“诸互市监各掌诸蕃交易之事”,唐代互市监的品级相对于隋代大大提高。还规定,“诸官私互市,唯得用帛练、蕃彩,自外并不得交易。……若善人须籴粮食者,监司斟酌须数,与州司相知,听百姓将物就互市所交易。”
——摘编自李叶宏、惠建利《唐代“互市”法律制度探析》
材料二 早在宋朝建立初期,宋辽双方在河北地区就设置了榷场,后来由于两国发生战争,这些榷场时开时闭。澶渊之盟后,榷场贸易恢复正常。宋朝在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等地,辽朝在涿州、振武军和朔州等地都先后开设了榷场。辽朝输到宋朝来的物品主要有羊、马等,而宋朝则将丝帛、漆器、谷物输入辽朝。然而,双方都有一些禁止输出的物品,比如双方对书籍和钱币的输出都有严格的禁令,因而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榷场的贸易功能。
——摘编自游彪著《细说古典中国的黄金时代:追宋》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唐时期西北边境互市贸易的概况。(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辽开展边境贸易的有利条件。(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各民族间互市贸易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