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万年以前,印第安人就通过白令海峡来到美洲,到达了美洲的南端。他们到达美洲后,择地而居发展起来了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等具有代表性的印第安文化。印第安人所创造的较高水平的文明均分布在墨西哥中南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与太平洋沿岸地区,其他远离赤道热带区域的印第安人则基本上处于旧石器时代。其中玛雅人创造了美洲大陆上最古老的文明,他们独自发展了表意文字——一种用字母或符号作为表达思想的传统符号;为了计算时间、预言未来以及为献祭和主要的丧葬事宜推算吉日,玛雅人发明了“玛雅历”;他们还研究了天体的运动,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祭司搜集的天文学知识非常广泛,与当时欧洲的天文学知识不相上下,并且制定了精确的历法;他们的建筑工程已达到古代世界很高的水平,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
——摘编自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材料二 也许是整个地区的气候发生了不利于玛雅农业的骤变,杂草疯长,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丛林日益向城市逼近,像沙漠吞噬绿洲一样,毁坏了玛雅人生存的基础。或者是疫病流行,导致人口锐减,损伤了文化的元气,逼迫幸存者尽快逃离危险的故园。再或者是外部的威胁,如墨西哥中部居民侵犯,致使玛雅人逃难而去,听任自己繁荣的城市中心倾颓。甚至可能直接由入侵者捣毁了玛雅宗教建筑,发生“犁庭扫穴”的大灾变。在2500年中,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可证明中美洲和秘鲁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在这几千年中,欧亚大陆各地区,还有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都处在持续不断的交往中。最终结果是,美洲印第安人远远落后于欧亚人。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主要特征及玛雅文明的主要贡献。(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玛雅文明消失的可能原因。 -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以深厚博大的内涵为根基,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统合力,它能够包容和统合众多的部族、民族于同一个文化共同体之中,并且能够在中华民族面临挑战的时候,成为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内在源泉,为民族国家立下千万世不拔之基,从而成为国家民族发展的主心骨和精神标志。文化根本联系着天下兴亡,文化特性影响着民族的特质。中华民族文化具有深厚性、原创性、包容性、充沛性和丰美性五个特性,这些特性能够使五千年辉煌文明,在民族全面崛起的今天,为培养中华民族现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大国气象奠定坚实基础。
——摘编自杨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
-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如日中天,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是当时政局松散的西欧所无法比拟的,文化的对外传播是阿拉伯帝国强盛的标志,也是必然的结果。阿拉伯人珍爱典籍和书籍,达官贵族出资兴建图书馆,伊斯兰教也鼓励教徒学习知识。阿拉伯学者们翻译了大量古希腊的古籍,涉及天文、文学、社会、医学等领域。特别重要的是,阿拉伯哲学在世界观上也有独到的见解,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唯物主义思想,知道宇宙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这些典籍流传回欧洲后,典籍中的各种思想伴随着阿拉伯翻译者和学者独特的见解和注释在欧洲理性的土壤上开出了绚烂的花朵。欧洲人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也为后来的大航海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殷实《论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对外传播》
材料二 儒家思想及其典籍传入欧洲各国后,由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及欧洲思想界对中国认识的分歧,在西方世界形成了所谓“颂华派”和“贬华派”之间的争论。这种争论对西方的思想界产生了相当的影响,进而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伏尔泰是典型的“颂华派”,在他的《风俗论》中对中国的制度赞赏有加,他指出中国的体制比同时期的亚洲很多国家都要优秀。孟德斯鸠则是“贬华派”在法国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中国的制度在孟德斯鸠看来没有明确的限制君主的法律和机构,但在伏尔泰看来,中国君主自身大都是道德高尚之士,他们都会按照正确的方式行事,也就不再需要实际的制度限制了。其实,两派都是借助中国和儒家思想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
——摘编自何岩巍《儒家思想在欧洲的早期传播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阿拉伯文化对外传播的条件及对近代欧洲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颂华派”和“贬华派”对中国认识的分歧。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传播的认识。 -
4、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结合各族群实际需要,其决定采取以英语为主,以马来语、华语、印度语和泰米尔语为辅的语言政策。而到1966年新加坡将双语教育写入《教育报告》,全民在掌握英语方便工作的同时也需要掌握本民族语言。新加坡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摒弃西方文化的影响 B、增强民众的国家认同 C、提高国家治理的水平 D、助推国家工业化建设
-
5、下图所示为1972~2021年美国民众对“是否希望增加移民”态度的变化情况。从发展趋势看,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多元文化交融决定经济全球化水平 B、移民问题成为美国社会冲突的根源 C、当今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逐渐消弭 D、移民符合当代美国社会发展的要求
-
6、从1898年开始,清政府先后参与了第一次、第二次海牙保和会公约。刘坤一、王之春等依据公法,主张在列强议定条约时削弱传教的特权,减少纠纷,保护自身的权利。还有一些驻外公使则开始更多地关注华侨,保护外出务工人员的权益。这些说明当时( )A、中国外交体制开始转变 B、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中注重维护本国的利益 C、传统朝贡体系彻底崩溃 D、清政府已经灵活运用近代的国际外交规则
-
7、公元4~6世纪进入中国黄河流域的北方少数民族首领在建立政权后,都注重设立学校,传播儒学。如石勒曾立“太学”及“小学”10余所,并亲临大、小学,考诸学生经义;前秦苻坚“广修学官,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充之,公卿以下子女并遣受业”。这些情况的出现( )A、体现出北方传统经济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B、反映了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 C、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D、表明儒学传播缓解了民族矛盾
-
8、约达尼斯的著作《拜占庭》载:“长期以来,如果没有哥特人的帮助,罗马军队在对抗任何民族的战斗中显然都要费很大的劲,所以他们经常向哥特人请求援军。君士坦丁大帝的政府也曾召唤约4000哥特人,以修建君士坦丁堡。”这反映了哥特人的迁徙( )A、助推了罗马的发展与强大 B、推动了农耕与游牧文明深入交流 C、给世界带来了灾难与战争 D、深刻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
-
9、印加人崇拜太阳,自称是太阳的子孙。他们还将美洲豹、秃鹜、猿及某些植物作为图腾进行崇拜。印加人对统治者的木乃伊崇拜尤为虔诚,所有印加国王的木乃伊都被仔细地存放在庙宇中。在盛大节日时,祭司抬着他们游行,以示神圣。这反映出( )A、印加存在有效的组织动员机制 B、印加文化有效继承了埃及文明的精华 C、美洲文明衰落有其内在的因素 D、宗教在印加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
10、据考证,进入公元1世纪以后,印度商人进一步向马来半岛及其以东扩展,东南亚许多地方的民众开始信仰佛教和印度教,其在印度尼西亚范围内带来了婆罗门教,其中以印度教的湿婆教派为最主要,在东加里曼丹出现了湿婆教的古代王国。这说明( )A、印度商人是文化外传的主导者 B、传播宗教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动力 C、民族迁徙促进了区域文明演进 D、经济交往推动了宗教文化的传播
-
11、中世纪欧洲市民文学中最典型的代表是以列那狐为主人公的动物故事,代表城市富商的主人公列那狐精力充沛、机智多变,善用手段捉弄象征贵族的伊桑格蓝狼和象征僧侣的邪恶又虚伪的骆驼。这一故事折射出( )A、欧洲的封建政治体制遭到沉重打击 B、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C、贵族的专横和教会的贪婪得到抑制 D、王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
12、有学者指出,古代希腊艺术家们在观察生活或创作构思时,并不是根据神的谕示或权威的独断,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用全部的身心去研究自然和人本身。因此,索福克勒斯创作出《俄狄浦斯王》,希罗多德讲述着他的《历史》,菲迪亚斯设计创作了帕特农神庙及雅典娜神像。该学者意在说明古代希腊( )A、对自然的认识取得革命性进展 B、人文主义为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C、文学艺术深受地理因素的影响 D、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
-
13、古埃及的神灵众多,在西底比斯的帝王谷的一处陵墓的墙壁上,描绘和记载了741位不同的神祇。埃及人不仅崇拜狮子、狼、鹰等凶狠动物,还崇拜猫、狗、山羊、公羊、蜜蜂,甚至甲虫等大大小小的动物。这反映了古埃及( )A、经济生产以游牧狩猎为主 B、法老权力至高无上 C、宗教神学思想意识较浓厚 D、使用图画文字记事
-
14、《汉谟拉比法典》虽未明文述及普通女性继承父亲财产的权利,但是规定她们的父亲一般要以遗嘱继承的方式赠予女儿部分财产。已婚女性在家庭中没有独立的财产所有权,但是《民法典》注重保护妇孺,规定丈夫也可以赠予妻子部分财产。这说明古巴比伦( )A、法典注重调解社会关系 B、保障了社会公平正义 C、政府严格保护平民财产 D、蕴含明显的契约精神
-
15、越南人阮攸于清嘉庆年间出使中国时,接触到中国的古典文学,并对当时流行的“才子书”很感兴趣,其中就有《金云翘传》。由于这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与当时越南的社会状况极为相似,因此,阮攸回国后借用中国《金云翘传》的题材,创作出以自己的坎坷遭遇为主的《金云翘传》。这可用于说明( )A、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辐射 B、世界文化发展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C、中越文化在互鉴中不断发展 D、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系不断加强
-
16、1860~1900年,中国共出版各种西书555种,其总量是此前半个世纪所出科学书籍的5倍多。其中哲学社会科学123种,内含哲学、历史、法学等,占总数的22%;自然科学162种,含算学、重学、电学、动植物学等,占总数的29%;应用科学225种,含工艺、矿务等,占总数的41%。该时期这一情况的出现( )A、表明西学传播已逐渐扩大到基层社会 B、说明思想解放是中国救亡图存的唯一途径 C、主要受民族危机加深和洋务运动影响 D、反映了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具有相通之处
-
17、中国人把天地人看成是统一的整体,认为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与天地存在着普遍关联。儒家讲的仁爱、佛家讲的平等、道家讲的自然是我们精神追求的核心。“孝”是我们共同的伦理原则,《周易》所讲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更是我们精神信念的重要支柱。据此判断,中国( )A、意识形态变迁遵循一定的规律 B、思想变动根植于时代需要 C、传统文化教育应注重价值传承 D、民族文化的内涵得以重塑
-
18、下表所示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主要著作的重要内容。这些思想( )
著作
重要内容
《明夷待访录》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日知录》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
《读通鉴论》
天下之治,统于天子者也,以天子下统乎天下,则天下乱。故封建之天下,分其统于国:郡县之天下,分其统于州
A、折射出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 B、致力于回归孔孟儒家思想原典 C、体现了西学东渐的文化发展趋势 D、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流方案 -
19、孟子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墨子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认为人要变“自爱”为“兼相爱”,还要兴天下之利,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使民众和国家富足。这反映出儒墨两家( )A、思想主张呈现融合趋向 B、提倡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 C、具有功利实用主义倾向 D、代表平民阶层的利益诉求
-
20、反对中世纪残余的斗争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中世纪被看作是千年普遍野蛮状态造成的历史的简单中断;中世纪的巨大进步——欧洲文化领域的扩大,在那里一个挨着一个形成的富有生命力的大民族,以及14世纪和15世纪的巨大的技术进步,这一切都没有被人看到。这样一来,对伟大历史联系的合理看法根本就不可能产生,而历史至多不过是一部供哲学家使用的例证和图解的汇集罢了。
——摘编自中共中央翻译局翻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从历史联系的视角,以“中世纪的欧洲”为主题,自拟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