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腓尼基”一词源于海中盛产的一种紫红色染料,这种染料在古代名扬四海。《荷马史诗》曾以“腓尼基”称呼这个民族和地区,下列关于腓尼基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位于地中海南部,受地中海式气候影响,农业发展受限

    ②可能与埃及、两河流域、希腊半岛等地的贸易往来较为频繁

    ③腓尼基字母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阿拉马字母发展出西亚、埃及、印度等地字母

    ④受其影响的希伯来字母和拉丁字母几乎成为今日欧洲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 2、工业革命时期,很多手工工人受到机器排挤而失去饭碗,他们希望进行彻底的议会改革,使议会真正代表人民。他们提出“普选权的问题是饭碗问题”,数次向议会递交请愿书,几百万工人先后在请愿书上签名,大大激发了工人的斗争热情。这场工人运动是(    )
    A、里昂工人起义 B、宪章运动 C、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D、巴黎公社革命
  • 3、明治四年(1871)政府颁布“断发脱刀令”,后又废止常礼服,定西式礼服为官员礼服,同时禁止“切腹”“混浴”,体现了明治维新的(    )
    A、脱亚入欧 B、殖产兴业 C、文明开化 D、富国强兵
  • 4、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盛赞:“这场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之为封建制的那种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据此可知,托克维尔盛赞“这场革命”的理由主要是(    )
    A、以追求社会平等为显著目标 B、推崇暴力革命,进程跌宕起伏 C、追求和捍卫资产阶级民主 D、将启蒙思想付诸于革命实践
  • 5、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1561)写到:“绵羊过去是那么地温顺,吃的是那么少,现在变得贪婪、野蛮,竟把人本身也吞噬了……因为他们没有一块可供耕种的土地”,引发这种“羊吃人”的悲剧的是(    )
    A、圈地运动 B、棉纺织业 C、工业革命 D、殖民活动
  • 6、1523年,马丁·路德发表《论世俗政权:对世俗政权服从的限度》,提出了“政教分离”的主张,他指出,上帝设立了“上帝之国”和“世界之国”,两者的管辖范围不同:教会只负责灵魂、精神和信仰,其职责是宣传上帝的福音;世俗政府则管辖生命、金钱、财产等事务,其职责是用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为民众谋福利。这一主张(    )
    A、蕴含了近代主权民族国家观念的萌芽 B、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发展了人文主义 C、将人们从宗教禁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D、建立了廉俭教会,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 7、《群神宴》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乔凡尼·贝利尼(1430-1516)的名画,描绘了古代神话中的众神和仙女聚会林泉之间的情景,画中盛水果和汤的瓷碗,都是中国的青花瓷。下列对《群神宴》的解读有误是(    )

    A、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现世美好生活的追求 B、作品中出现的中国瓷器反映出中国瓷器享誉中外 C、佐证了文艺复兴期,中、意两国之间贸易频繁 D、折射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珍视
  • 8、英国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在《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第13章《西欧之路》中写道:于是,(17世纪)欧洲大陆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一个是曾经称霸东欧和南欧长达数世纪的旧欧洲,如今已经日薄西山;一个是西北部的新欧洲,正在蓬勃发展。造成欧陆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业革命 B、价格革命 C、法国大革命 D、工业革命
  • 9、早期农业发展深受自然环境制约,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地理大发现后物种交流加强。下列粮食作物原产于美洲,传入中国后被称为“玉蜀黍”“西天麦”,甚至一度成为皇家御用贡品的是(    )
    A、小麦 B、马铃薯 C、玉米 D、甘薯
  • 10、墨西哥国徽中鹰吃蛇图案源自古代印第安人的传说,这支印第安人(    )

    A、创造了“玛雅文明” B、知道零且采用20进制 C、发明了“浮动园地” D、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
  • 11、拔都西征后的俄罗斯“已无人可以睁开眼睛为死者哭泣”,占领基辅后,征服者建立了金帐汗国,此后240年,俄罗斯人一直处于“鞑靼人枷锁下”,在反抗蒙古人的统治过程中,逐渐崛起的是(    )
    A、基辅罗斯 B、莫斯科公国 C、沙皇俄国 D、俄罗斯帝国
  • 12、公元前6世纪,印度进入列国时代。伴随着国家诞生,印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制度——种姓制度,亦译为“瓦尔纳制度”,是从雅利安人(the Aryans,意为“高贵者”)所创造的梵文warna(意为“肤色”“品质”)音译而来。下面关于种姓制度的说法正确的(    )

    ①起源可能与雅利安人对土著的征服有关  ②婆罗门教为其提供理论和宗教基础

    ③主张众生平等的佛教对其形成一定冲击  ④贵贱分明、职业世袭,实行内婚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13、“美索不达米亚”(希腊文的音译,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位于下图中的(    )

    A、 B、 C、 D、
  •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初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 尽管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但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随  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世界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

    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某教师在进行“全球航路的开辟”课的教学时,组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编制问题清单:

    问题清单

    ① 新航路开辟为什么会在16世纪前后?

    ② 当时西欧发生了什么事促使人们开辟新的航路?

    ③ 航海家们为什么要坚持到东方去?

    ④ 葡萄牙和西班牙得到了什么好处?

    ⑤ 商路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有什么影响?

    ⑥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出现了什么變化?

    材料三 玉米和甘薯是印第安人培育的两种重要农作物。哥伦布首航美洲时就发现了玉米和甘薯, 并把它们作沟礼物呈献给西班牙国王和女王。此后,玉米在欧洲和非洲等地逐渐流传开来。16世  纪中期,玉米传入中国,初称“番麦”“西天麦”“玉蜀黍”等。最初玉米在中国种植不广, 一度是 皇家御用贡品,直到18世纪中期,玉米才在中国逐渐推广,并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甘 薯的在明朝后期从东南亚传入中国,因来自番邦,又名“番薯”,万历年间已有相关记载。1594

    年,福建发生饥荒,政府大力推广甘薯种植,到17世纪,甘薯成为百姓的重要食物。玉米和甘薯 的传入,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对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产生了真接影响。

    ——《中外历史纲要(下)》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推动其地位变化的因素。
    (2)、选取恰当的角度,对“问题清单”中的问题进行归类。选取任意一个角度,为“问题清单”补充一条问题。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简述新航路开辟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名词”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名词,是词类的一种,属于实词,名词表示人、事物、地点或

    抽象概念的名称,名词同时也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

    知乎对“名词解释”这一种主观题型给出的答题思路, 一般是内涵+外延。内涵是核心,是必 须要答到的内容,答不到扣分严重。外延则随意展开,能说明问题就可以了。经典的格式就是:要

    解释的名词,是什么(内涵),其影响或优缺点是什么。

    请根据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对“文艺复兴”进行名词解释。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在罗马法的复兴热潮中,意大利的法学家巴特鲁斯重新解释了罗马法,他从 法律的角度为城市自治辩护,认为城市是独立的政治实体。城市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使立法权 力的“自由民族”,可以自己制定法规,并且按自己的方式组织政府。城市是“自我之君主”,可以选 择自己的政治统治方式。

    ——摘编自萨尔沃·马斯泰罗内《欧洲政治思想史—从十五世纪到二十世纪》

    材料二 港口城市从远洋贸易中获取巨利,由于跨海远程运输风险巨大,且集中投入巨大资金的需 求和长期的耽搁、等待,使这些海运城市中的商人逐渐发展了以银行贷款作为基础的信用制度以及 分摊风险的保险制度。这两个新兴的经济制度,毋庸置疑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经济实力的 增长,提供了城市与封建主谈判的资金支持,为城市自治权的获取提供了基础。城市经济兴旺,人 口众多,城市大学进一步发展,大学之间的交流也孕育着创新新理论的机缘。

    ——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巴特鲁斯关于城市自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获得自治的方式,并简析城市自治的影 响。
  • 17、下图是1860年和1900年英、德、美、中四国制造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比例示意图,图中变化说 明 (   )

    百分比

    1860年 1900年

    A、各国工业均呈上升趋势 B、美国发展成为世界霸主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D、制度变革推动经济发展
  • 18、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益紧张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全国  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1965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 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 )
    A、是文革发展的必然产物 B、在“八字方针”的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C、适应了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 D、提高了国防能力,推进了我国现代化进程
  • 19、世界各地区之间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固然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这个进步也 是与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世界上其余地区、国家的宰割、奴役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这说明世界各国 联系的加强(   )
    A、激化了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 B、促进了东西文明之间的交流 C、阻碍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 D、助推了资本主义优势地位的确立
  • 20、下图两种交通工具的动力来源分别是( )

    A、煤炭/石油 B、电力/煤炭 C、内燃机/蒸汽机 D、蒸汽机/内燃机
上一页 575 576 577 578 57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