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有学者指出:“罗马人热爱集体,讲求实效,他们富有军事和组织的才能。他们不沉迷于幻想,处处显示重具体、务实际的实用主义风格。……他们倾向于军事、法律、交通、建筑等方面的文化建设。”该学者意在强调古罗马( )
    A、文明形成的因素 B、军事实力的强大 C、文明独有的特征 D、集体意识的萌发
  • 2、早在公元前7世纪,其他民族还在祈求神灵保佑的时候,古希腊人就在积极探寻世界的本原。如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的观点。后来,又有人提出“无限者”、气、火、水、土等为世界本原的观点。由此可见,古希腊( )
    A、哲学蕴含理性主义精神 B、解决了世界本源的问题 C、文明程度领先世界各国 D、哲学发展呈现混沌局面
  • 3、830年,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麦蒙在首都巴格达创办了智慧馆。智慧馆集中了大批东西方学者和翻译家,他们在这里进行集体翻译,先将古希腊文译成叙利亚文,再转译为阿拉伯文。上述举措( )
    A、说明阿拉伯文化优势得到巩固 B、促进了阿拉伯文化的贵族化 C、体现了阿拉伯文明程度的先进 D、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
  • 4、除了精神治疗和草药治疗之外,古埃及人还发明了推拿和按摩疗法,食疗的应用也很充分,手术治疗只占当时疗法很小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古代埃及( )
    A、医学理论走向成熟 B、医学技术获得发展 C、医疗体系基本建立 D、医学理念领先世界
  • 5、下图所示为太阳神(右)授予汉谟拉比(左)象征权力的魔杖的雕塑。这反映了( )

    A、古巴比伦王权呈现集中的趋势 B、古代两河流域王权的普遍衰落 C、古巴比伦王权的君权神授色彩 D、古巴比伦政治受到神权的控制
  • 6、1393年,琉球王国学生开始到国子监学习。清代时特设琉球学馆于国子监内,作为琉球王国学生读书和生活的居所。他们在中国学习儒学、天文、地理、医学、音乐、绘画、冶炼、造船、铸钱、烧瓷、制茶、制糖等。这可用于说明( )
    A、对外开放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C、琉球王国大力弘扬中华文化 D、中国与琉球民间交流内容丰富
  • 7、2020年,厦门(同安)孔子文化节在同安孔庙举行。本次文化节以“儒行两岸·鉴照未来”为主题,通过线上直播、线下活动的方式吸引了海峡两岸民众在线收看和参与此次孔子文化节。由此可见,厦门(同安)孔子文化节的举办( )
    A、创新了两岸交流的模式 B、消弭了两岸文化隔阂 C、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复兴 D、加强了两岸之间交流
  • 8、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法国作家司汤达认为:“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这说明( )
    A、不同文化间具有相通性 B、尊老爱幼人类核心价值追求 C、世界文化出现了趋同化 D、法国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9、1942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防疫总委员会,分区、县先后成立卫生防疫委员会。此后还通过了《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对传染病进行分类,并明确了相应的报告和防治制度。这表明陕甘宁边区( )
    A、疫病泛滥问题得到高度重视 B、积极探索建设近代医疗卫生体系 C、近代卫生体系建设走向成熟 D、疫病的预防与救治取得显著成效
  • 10、下表所示为1960—2005年英国医疗支出占比情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该时期英国( )

    年份

    1960

    1970

    1980

    1982

    1987

    1992

    1997

    2002

    2005

    医疗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3.9%

    4.5%

    5.6%

    5.8%

    6.0%

    6.9%

    6.8%

    7.7%

    8.3%

    公共医疗支出占比

    85.2%

    87.0%

    89.4%

    87.6%

    84.3%

    84.6%

    80.4%

    83.4%

    87.1%

    A、已经基本建成福利国家 B、政府财政困难不断加剧 C、现代医疗保障体系发达 D、重视社会医疗保障事业
  • 11、在《千金方》中,孙思邈认为好的医生应“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如有求医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孙思邈的这些思想( )
    A、发扬了佛家众生平等观念 B、奠定了古代医德建设的基础 C、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 D、折射出当时民间疾苦的深重
  • 12、公元4世纪中叶,东晋规定“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据此可知,东晋时期( )
    A、疫病预防方法多种多样 B、疫病防治工作进展顺利 C、中医隔离思想得到发展 D、政府重视公共卫生建设
  • 13、“到1852年,以(德意志)普鲁士为中心的铁路网建立起来。铁路冲过各邦的边界,伸向北海沿岸和南部山区,不同地区的物产得到更好的交易。它还以独有的威力闯入各种旧有的生活习俗,普通人也可以和国王一样乘坐便捷快速的交通工具,这在以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材料意在说明,铁路的发展( )
    A、改善了德意志人民的日常生活 B、完善了德意志的基层治理 C、实现了德意志社会各阶层平等 D、促进了德意志的最终统一
  • 14、如图所示为2007—2011年世界航空运输业经营利润率的变化情况(单位:%)。据此可知( )

    A、金融危机冲击世界航运业发展 B、拉美国家经济安全性最高 C、航空运输方式受欢迎程度下降 D、世界各大洲经济联系减弱
  • 15、匈塞铁路是一条连接匈牙利共和国首都布达佩斯和塞尔维亚共和国首都贝尔格莱德的高速铁路,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项目,塞尔维亚境内贝尔格莱德至诺维萨德段于2022年3月19日率先开通运营,从贝尔格莱德到诺维萨德仅需30分钟,塞尔维亚从此跨入高铁国家行列。由此可见,中国( )
    A、与中东欧的合作迈上新台阶 B、助推世界交通运输业发展 C、对外援助模式出现了新变化 D、“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突破
  • 16、1955年2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指出:“我们交通运输体系的联合力量加在一起,就是合众国这个我们所拥有的称号中的动力要素。没有它们,我们不过是许多个别部分的联盟而已。”艾森豪威尔意在强调( )
    A、美国面临着国家分裂的潜在危险 B、交通运输业对美国经济的决定作用 C、交通运输体系对美国的深远意义 D、美国政府决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 17、1860年以后,上海等城市相继引入了西式马车,但其车费较贵,普通百姓很难消费得起,因此又引入了一种更轻便的人力车——“东洋车”。1874年7月24日,《申报》报道:“东洋来之顺利小车,沪上依式制造者已多,租界共约有一千有零。”这可反映出近代上海( )
    A、城市运输业的平民化 B、交通落后面貌得到改善 C、传统交通工具的没落 D、开启了交通变革的序幕
  • 18、两宋时期,广州、明州、泉州是重要海港,政府设“市舶司”“市舶务”专管进出港手续,严禁走私。当时与宋朝存在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有60个以上。材料可用于说明,两宋时期( )
    A、对外贸易政策逐渐开放 B、海上丝绸之路得到发展 C、国家治理水平臻于完善 D、政府积极调整商业政策
  • 19、开凿隧道方面,古罗马有成套的钻探、挖坑、掘巷道、照明、通风、打桩、运送和测量的新方法。有研究者认为,直到中世纪晚期世界上还没有国家能与之比肩。这主要得益于( )
    A、行省制度的创设 B、统治者的重视 C、地理条件的优越 D、强大的组织力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广东省鹤山是著名侨乡,比邻广州等通商品岸的鹤山与外来文明的接触很多。山川形势复杂加上濒临大海,导致当地自然灾害频发,农村因土地纠纷而产生的械斗冲突不断,当地流传着“与其饿着肚子,不如远走高飞”的歌谣。除秘鲁外,美国是鹤山人迁移的又一个落脚点。1848年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金矿,对金矿工人的需求增加,太平洋铁路修建,对华工的需求进一步增加。鹤山华工的出洋都要签下契约才可以出国承工,通常被拐骗而被迫签下契约。深刻的社会矛盾和个人生活的不如意,加之对海外金山银山的向往是推动鹤山人出外谋生的重要力量。鹤山作为著名侨乡,固然有其发展特点,但就总体而言,它也是19世纪中国社会变迁,人民生活发生剧烈变化的一个反映。

    ——摘编自徐晓俊《论晚清广东鹤山华工出洋的原因及途径》

    材料二 美国实行自发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即“城市老板”管理模式,它存在于美国内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全盛期在一战之前。所谓“城市老板”,是指一些职业政客通过管理和组织移民把持市政权力的移民管理模式。19世纪以后众多移民流向城市,改变了美国生活格局、也加重了城市负担,使城市社会日益混乱不堪。这一时期“城市老板”在各个城市议会把持大权,市长没有实权,不能制订市政管理法规,对其手下也没有必要的约束力。“城市老板”积极参与,适应当时美国城市混乱的环境,弥补和缓解了城市移民管理缺失的弊端。他们往往站在移民的立场上维护移民的利益,使外来人口重拾希望。但是该管理模式并没能彻底解决城市移民问题,甚至还出现了混乱和腐败问题,有的“老板”通过授予资本家特许权以牟取私利。

    ——摘编自张利萍《战后美国人口流动的新变化及对我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广东鹤山华工出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采取自发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口流动现象的认识。
上一页 575 576 577 578 57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