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拉斐尔创作了油画《西斯廷圣母)、画中的圣母显现出人间母亲的温柔、慈爱。就此画,一位评论家如此评价:“拉斐尔的理想是成为世界上最美好的人,是人面对人,而不是宗教给予他的神。”该评论家意在说明拉斐尔(    )
    A、要求摆脱宗教束缚 B、诠释世俗的人性美 C、推崇浪漫主义手法 D、过于追求感官享受
  • 2、下表内容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各人文主义群体的主要构成情况。该现象根源(   )

    城邦贵族

    一些宫廷贵族、公国大公,如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洛伦佐等人

    新兴资产阶级

    薄伽丘、达·芬奇、马洛、莎士比亚等

    宗教僧侣

    包括一些教皇、高级教士和神学家等,如教皇庇护二世、朱利鸟斯二世

    A、人文主义与神学思想相平调和 B、文艺复兴具有复杂性矛盾性 C、资本主义发展尚处于萌芽时期 D、人文主义思潮已经走向衰落
  • 3、1529年至1547年,英王亨利八世先后颁布的 12部关于叛逆的法案规定,英国的教士必须在教皇和国王之间作出抉择并明确宣誓效忠国王。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开启了政治宣誓的传统 B、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动 C、国王至尊地位得到巩固 D、成为宗教改革的中心
  • 4、印第安人是拉美的原住民,到了现代拉美种族结构如下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B、欧洲的殖民扩张 C、黑奴贸易 D、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屠杀
  • 5、表中内容是根据《达・伽马航行的佚名笔记》整理的航海家达・伽马与印度卡利库特王公的一段对话。根据对话内容,可以推知(   )

    人物

    对话内容

    印度卡利库特王公

    贵国有些什么商品?

    达•伽马

    有很多食粮、呢绒、铁、铜等。

    印度卡利库特王公

    是否带来了一些商品?

    达•咖马

    总数不多,只带了些样品。

    A、印度已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 B、印度有意与西班牙发展贸易 C、商贸利润推动新航路开辟 D、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得以建立
  • 6、他们的远航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地圆说”的科学性,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全新宇宙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这支远航的船队是(    )
    A、迪亚士船队 B、哥伦布船队 C、达·伽马船队 D、麦哲伦船队
  • 7、在中世纪欧洲,香料被看作是上层社会的标志,其价格昂贵,被称为“黑色黄金”,一些贵族家庭会以香料来彰显自己的财力。16世纪以来,香料大量涌入欧洲等地,由供贵族富豪享用的高级奢侈品变为寻常百姓的大众化商品。这反映了当时(    )
    A、近代商业贸易方式发生了变化 B、世界市场的逐步建立 C、香料受价格革命的影响 D、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 8、劳伦斯·斯通在《贵族的危机》一书中指出,英国大贵族于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普遍经历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危机,他们往往通过借债,甚至卖地才能勉力维持其原有的生活方式。这场危机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时英国(   )
    A、进行了宗教改革 B、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 C、出现了价格革命 D、广泛开展了工业革命
  • 9、哥伦布在第二次航行到美洲时有17艘大船,带有教士、士兵、农民、工匠等1500人,船上载有农业工具、小麦、大麦、柑橘、柠檬、甜瓜的种子、甘蔗幼苗和牛、马、驴、猪、羊等家畜,以及开矿用的炸药和机械。这(   )
    A、开启了世界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 B、反映了葡萄牙扩张的商业性目的 C、对推动美洲社会开发有一定作用 D、说明新航路开辟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10、幕府统治时期,荷兰成了当时唯一与日本通商的西方国家,日本白银大量流入荷兰。1635年—1640年有22769669荷盾(约合254893.9公斤),是前12年的6倍以上。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日本政府推行锁国政策 B、欧洲对白银的需求增大 C、荷兰垄断亚洲市场 D、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11、下图是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1493—1570年人口变化图,该现象的出现(    )

    A、导致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B、助力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创建 C、推动了全球整体联系的加强 D、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
  • 12、东非沿海地区出土了相当数量的中国瓷片。图1、图2所示为发现于肯尼亚曼布鲁伊村的一处伊斯兰教墓园内的瓷器碎片(推测出产于明万历、天启年间的景德镇民窑),它们被镶嵌在墓柱之上。这些发现可用于印证(   )

    A、中非官方交往源远流长 B、阿拉伯垄断印度洋贸易 C、瓷器在东非多用于祭祀 D、丝路贸易促进文化交流
  • 13、所有中世纪西欧的城市都是一种社会共同体,成员一般无血缘关系,把他们结合起来的纽带是一种契约或是封建主赐予的特许状,或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城市章程。没有任何城市公开宣示或建立等级制。据此推知,中世纪西欧城市(   )
    A、已初步体现了近代文明精髓 B、实行王权与教权共治的体制 C、构成欧洲政治结构主体单位 D、封建主对城市控制日益加强
  • 14、如图坐标中,曲线所反映的是西欧(   )

    A、教权演变 B、王权演变 C、贵族权力变化 D、市民权力变化
  • 15、有学者认为,中世纪欧洲盛期的政治文化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顾炎武在明末竭力倡导又未能实现的政治理想,即“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这种观点是基于这一时期的欧洲(   )
    A、建立了以农奴和庄园制为特征的封建经济 B、实现了封君封臣制和城市贵族统治的结合 C、形成封建君主和城市贵族共治天下的格局 D、在封君封臣制的基础上国王权力逐渐加强
  • 16、公元前550年,正值中国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而在地球的另一边,位于伊朗高原的米底帝国末代君主阿斯提亚格斯的外孙居鲁士二世及其子冈比西斯二世一路狂风扫落叶,建立了一个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这个“大帝国”是(   )
    A、亚述帝国 B、波斯帝国 C、罗马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计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的开幕上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或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槽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拟定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世界遗产总体分布情况(截止到2019年)

    摘编自王昕、韦杰《中国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

    材料二 近年来,欧洲的文化遗产面临着许多挑战。表现在,文化遗产的过度开发和商业化,可能导致其价值的损失。有些景区为了吸引游客,过度商业化,使得原本静谧的文化遗产变得喧宾夺主,丧失了其本来的意义和美感。此外,欧洲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的风险。一些古老的建筑物和文化遗址正在腐朽和消失,需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修复。人为破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涂鸦和偷窃,使得文化遗产遭受了无法挽回的损失。还有就是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不足,使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明显不够。

    ——摘编自王瑞珠《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和规划》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2)、近代以来欧洲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遭遇自然与人为两大核心问题。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保护文化遗产”提出相应对策。
  •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亚历山大远征军主要由马其顿人和希腊人组成,亚历山大在东方的远征中至少留下了36000名希腊雇佣兵,他们在各处定居下来。他们都是希腊文明的载体。东征中还有很多随军学者,包括工程师、地理学家、测绘师、哲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等,他们沿途搜集了大量东方各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民情风俗方面的资料,他们与当地人交流来往,使东西方文化互相补充。

    ——摘编自李丽玲《浅析亚历山大统治政策与希腊化文明的形成》

    材料二 传统上所谓的“希腊化时代”是指在古希腊史上从公元前四世纪后半叶至公元前一世纪初这一历史时期,具体而言,一般认为它始于亚历山大统治时期(公元前336——公元前323年),终于公元前30年埃及托勒密王朝的覆灭……亚历山大经过10年的征伐,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但他死后,帝国迅速崩溃,分裂成由其后继者建立起来的诸多王国,它们是马其顿王国、巴克特里亚王国等。西方的一些学者认为随着亚历山大的征服,希腊的治权、文明也广泛地普及到这一广阔区域,因而把由亚历山大开创的这些王国统称为“希腊化世界”,把亚历山大开创的这一时代称为“希腊化时代”。(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为“希腊化”一词为19世纪德国历史学家Droysen在其《希腊主义史》一书中首先使用)其后各国学者纷纷引用,于是相沿成习。但笔者认为这一提法并不符合史实,且不谈马其顿王国,就东方各国而言, “希腊化”这一名词带有极大片面性,它完全抹煞了东方因素的作用。

    ——樊江宏《关于“希腊化时代”的再思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扩展的角度简析亚历山大远征的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希腊化时代”的理解。
  • 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一直到明清时期才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老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的一部分会移居海外。“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因此凭借着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特别是闽广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有资料记载,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有150万人之多。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此时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出现了马来西亚联邦给予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等优惠措施以吸引华工的现象。“下南洋”的华人与华侨或工或商,胼手胝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

    ——摘编自高荣伟《下南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人口大迁徙》

    材料二 19世纪,欧洲农业在机械化的普及下,农业人口迅速减少,资本主义农场的发展又使得越来越多的雇工丧失生计;工业领域中,伴随着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英国宪章运动的接续发生,许多工人逐渐感到失望与厌倦。为了缓和人口激增等矛盾,诸国政府也纷纷废除了限制移民的规章,因此人口外流趋势加强。而同时期的美国,农业上大量国土有待开发,加之工业革命席卷各个产业,大型工厂纷纷建立,使得美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1863年,国会通过了《鼓励移民法》,林肯总统和国务卿等也发声呼吁美国驻欧洲官员宣传美国的高工资,以此吸引欧洲的科研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士。

    ——摘编自王喆《19世纪西欧人口赴美移民的历史原因探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下南洋”现象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欧赴美移民的原因并综合以上材料指出19世纪西欧赴美移民与鸦片战争后华人“下南洋”的不同点。
上一页 535 536 537 538 539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