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871年9月,恩格斯指出:“巴黎公社无疑是(第一)国际的精神产儿,尽管国际没有动一个手指去促使它诞生;要国际在一定程度上对公社负责是完全合理的。”材料表明巴黎公社( )
    A、建立社会主义政权 B、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C、受到第一国际影响 D、尝试建立工农联盟
  • 2、1825年之前,英国严禁技工离开英国,重要的机器和零部件也被禁止出口。然而,1825年欧洲大陆上已经有至少2000名技术熟练的英国技工,而英国的设备也以合法的或非法的手段流到了国外。这一结果说明(   )
    A、英国民主政治完善 B、凯恩斯主义盛行 C、工业革命得到扩展 D、欧洲一体化加快
  • 3、 1688年英国发生了不流血的“光荣革命”,这是“一场猛烈的、受民众欢迎的革命”。为巩固革命成果,议会通过了(   )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 D、《宅地法》
  • 4、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文人从东方汲取大量文化养料,仅就《十日谈》取自《天方夜谭》的故事来说,有《真假戒指的故事》用以说明宗教信仰自由,有《法官与海盗的故事》说明应尊重人性,有《妻子的计谋》赞扬女性的智慧、机智等。由此可知文艺复兴( )
    A、抨击天主教会 B、提倡探索社会 C、具有人文精神 D、主张禁欲苦行
  • 5、如图可以用来说明新航路开辟(   )

    A、扩大了欧亚非三角贸易 B、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 C、导致了美洲人流向欧洲 D、促成了中国移民流向非洲
  • 6、15世纪末,一位航海家写道:“诸位贵族王公……决意派遣我前往印度,谒见诸君王,访问各地城市及其风土人情,旨在使他们归依我们神圣的信仰,命我不像惯常那样,采取陆道东行,而要西行,直到今日,我们还不能确知以前是否有人这样做过。”这次航行(   )
    A、探索了北冰洋到亚洲的航路 B、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C、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 D、发现了欧亚贸易的新路线
  • 7、关于美洲印第安人的起源,学者们曾经提出各种假设:是美洲土生土长的:是马来亚一波利尼西亚人种横渡南太平洋而来;来自亚洲大陆:来自俄国中南部。目前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是来自亚利大陆的说法。这些不同的说法反映了(   )
    A、普遍接受的说法等于历史真实 B、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C、历史事实是由历史解释决定的 D、历史真相不可能被后世揭示
  • 8、8世纪中叶,新罗(今朝鲜)在中央设执事省,地方设州、郡、县、乡,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以《左传》《礼记》《孝经》为主考科目。这反映当时的朝鲜(   )
    A、民族意识淡薄 B、仿效唐朝制度 C、重视制度创新 D、对外交往频繁
  • 9、在欧洲中世纪大学,学生完成基础学部的学习后,可以进入法学部学习教会法和民法,也可以进入医学部学习古希腊、阿拉伯等地医学专业著作。中世纪大学的课程设置(   )
    A、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 B、得益于民族国家的建立 C、受到宗教改革的影响 D、体现教会对教育的垄断
  • 10、以下历史遗址,由班图人创立的是(   )
    A、 B、 C、 D、
  • 11、《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班超出使大秦 B、汉朝与罗马的交往 C、官方交流密切 D、汉朝与希腊的交往
  • 12、“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摧毁了波斯帝国,并延续了波斯的控制手段。胜利和阿谀的预兆使他确信他有神灵的眷顾,甚至有可能他本人就是神灵。他的国家在他死后并没有延续下去,但长期的、远距离的文化交流却在被分割的国家中蓬勃兴起。”由此可知,“他的国家”是(   )

    A、古巴比伦王国 B、希腊城邦 C、亚历山大帝国 D、罗马帝国
  • 13、在西方,他被认为是“史学之父”,其著作《历史》是西方史学上的第一座丰牌,为西方历史编纂学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他”是(   )
    A、苏格拉底 B、修昔底德 C、希罗多德 D、柏拉图
  • 14、古代两河流域人宇宙观中的宇宙初始状态为:只有水的存在,或表现为一片汪洋大海,或表现为淡水和咸水的共同存在,且从其本源来看都为水这一物质。这反映了(    )
    A、海洋文明的独特宇宙观 B、两河文明的领先地位 C、尼罗河流域的水患频繁 D、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 15、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原始农业的产生 D、生产工具的改进
  • 16、【中国历史文化精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历史文化精神即为根植于中国长期以来的历史传统、在时代逐渐演变的过程中吸取诸优秀精神而形成的具有高度代表性与凝聚力的民族精神,是基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国民思想观念高度凝练而成的优秀文化精神。

    古代历史文化精神内涵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等

    近代救亡图存的民族抗争精神

    辛亥革命精神;五四精神;红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现代奋发图强的民族复兴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新时代中国梦等

    ——根据《历史选择性必修3》、陈权龙《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时代内涵》整理

    围绕“中国历史文化精神”,提取表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人通过将实力雄厚的部落结为联盟,加强了统治。在进行统治时,阿拉伯人并不拘泥于民族,而是以伊斯兰教为纽带把各个民族维系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建立了合作机制。这样一来,实现了由通过军事征服的“征服时代”向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时代”转型。……阿拉伯帝国的中心从与地中海相连的地区向与印度洋相连的地区转移,印度洋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同时,阿拉伯帝国的经济活动中心也从干燥的地中海,转移到干燥地带和湿润地带的连接处,并进入将东非、西亚、印度、东南亚、中国南部连在一起的印度洋,阿拉伯帝国转型成为陆地和海洋的大商业帝国。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大国霸权:5000年世界海陆空争霸》

    材料二 古代中国与阿拉伯作为亚洲两大异质文明的载体,通过贸易上的相互弥补,器物文明层面的彼此借鉴,宗教文化方面的交流融通,发掘和吸纳有益养分,满足各自所需,从而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也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阿拉伯商人活动示意图

    ——摘编自王铁铮《历史上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统治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兴起和发展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古代中国和阿拉伯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也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界之势力之影响于学术,岂不大哉!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于道德、政治、文学上,灿然放万丈之光焰。此为中国思想之能动时代。自汉以后,天下太平,武帝复以孔子之说统一之。其时新遭秦火,儒家唯以抱残守缺为事,其为诸子之学者,亦但守其师说,无创作之思想,学界稍稍停滞矣。佛教之东适,值吾国思想凋敝之后,当此之时,学者见之,如饥者之得食,渴者之得饮,担簦(雨伞)访道者,接武于葱岭之道;翻经译论者,云集于南北之都,自六朝至于唐室,而佛陀之教极千古之盛矣。此为吾国思想受动之时代。然当是时,吾国固有之思想与印度之思想互相并行而不相化合,至宋儒出而一调和之,此又由受动之时代出而稍带能动之性质者也。自宋以后以至本朝,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至今日而第二之佛教又见告矣,西洋之思想是也。

    ——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1905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明王国维所谓“能动时代”与“受动时代”的含义及表现。
    (2)、你是否同意自宋至晚清中国“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青铜器铭文和当时的文献,称周王室所主持修筑的连通各地的交通干道为“周行”或“周道”。秦汉两朝都将发展交通作为主要行政任务之一,双辕车和独轮车得到推广。除利用战国时期原有道路外,秦朝还统一规划施工了直道,开拓出可以体现国家行政效率的南北大通道。秦汉交通的主要形式为以后两千年交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本格局。隋炀帝当政时代,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全线建成。唐代大的都市往往商船四方荟萃,远帆云集。宋代造船业的设计能力和生产能力,都已经达到新的水平。元代的行政管理、军事调度、经济往来、文化交流,都以邮驿系统作为基本条件。宋元时期也是我国海上交通最为繁盛的历史阶段。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近代中国,铁路和轮船的出现并非是社会经济自然发展的产物,轮船是资本主义列强强行引进的,在中国首先出现的也是外国轮船公司。铁路绝大部分靠借外债修筑,有相当部分控制权不在中国人手中。到1911年,新式交通工具的数量还很有限,相对于中国辽阔的土地及人口远远不成比例,分布也不尽合理。在经营管理以及其他方面,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摘编自朱荫贵《近代交通运输与晚清商业的演变》

    材料三 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全面建成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拥有世界一流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出行安全便捷舒适,物流高效经济可靠,实现“人享其行、物优其流”,全面建成交通强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好先行。

    ——摘编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新式交通工具推广缓慢的原因。
  • 20、阿拉伯人通过近百年(8世纪中期至9世纪中期)翻译运动,吸取古代诸多领域遗留下来的文化学术成就,他们没有满足于通过翻译所取得的知识,相反,只是借鉴于古代世界的成就,把它当作开启未来世界的一把钥匙。这反映了当时阿拉伯文化特点是( )
    A、宗教本位 B、连贯东西 C、兼收并蓄 D、承上启下
上一页 537 538 539 540 54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