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下图是“欧洲教育(Education), 圣经(Bibles), 科学(Science) 和商人手册(Merchants’ Manuals) 四个学科领域图书印刷数量的年度数据”。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印刷书促进人文主义文化的发展 B、欧洲的印刷技术不断更新换代 C、印刷书出版随宗教改革达到顶峰 D、欧洲的文化知识水平总体下降
-
2、一位墨西哥学者在论述当代拉丁美洲的文化时指出: “虽然人们已不再像20世纪初那样不加批判地抄袭法兰西的文学艺术时尚,但是种种‘波普艺术’和‘北方庞然大物’的消费模式的表现已深深地渗入了拉丁美洲的文化。”这一观点体现了( )A、殖民体系的全面崩溃 B、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困境 C、拉美文明的重大贡献 D、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冲突
-
3、《全球通史》中写道:“法国革命的思想意识对其创始人产生了反作用。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下列关于拿破仑战争的描述能体现作者观点的是( )A、限制了“自由、博爱”等启蒙思想传播 B、横扫欧洲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国家 C、推动了民主意识觉醒和民族独立诉求 D、引发了德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
4、据下表可知,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点是( )
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表
国家
文化
印度
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 种姓制度依然具有重要影响。
新加坡
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
埃及
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被广泛使用;有欧洲和西亚文化元素。
A、大力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 B、民族文化发展面临巨大威胁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 D、利用西方文化改造民族文化 -
5、大蒜原产欧洲南部和中亚,汉代王逸《正部》中记载: “张骞使还,始得大蒜、苜蓿”,1990年于敦煌悬泉置遗址采集到大蒜标本三枚,现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这说明丝绸之路( )A、推动区域间物种的传播 B、初步构建起全球化市场 C、有利于中西科技的互鉴 D、促进了西域经济的繁荣
-
6、2023年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召开,中国与中亚将携手建设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各族人民一道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兴起和繁荣,为世界文明交流交融、丰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下列各项中不能印证中国与中亚交的是( )A、西汉征服大宛国,获得了当地出产的良种“汗血马” B、8世纪以后,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逐渐传入 C、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D、唐朝后期,经海路来华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
7、在新加坡的文娱集会的节目单上,观众可以看到有马来舞蹈、中国舞蹈,以及西洋舞蹈;在城市建设中,新加坡市政当局会有意识地将各民族居民安排在同一单元楼里。这些做法反映了新加坡( )A、实现了各民族文化的统一 B、缺乏特色主流文化 C、是最具有移民特性的国家 D、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
8、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不同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来到北美
导致美国的移民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B
二战后,美苏冷战对峙和殖民遗留问题
二战后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
C
20世纪70、80年代,中东石油工业快速发展
大量中国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
D
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亚洲、非洲的劳动力大量进入东欧地区
A、A B、B C、C D、D -
9、阅读下表“印欧人的迁徙”,据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
原聚集地
迁徙过程
黑海北岸印欧人
来到小亚细亚,被称为赫梯人, 前1595年, 灭古巴比伦王国, 赫梯成为近东大国
黑海以东印欧人
分化为伊朗语族和印度语族,其中伊朗语族的波斯人在公元前6世纪建立大帝国
黑海以西印欧人
前2000年初, 入侵意大利。前6世纪, 其中的拉丁人建立了罗马
A、产生了古代许多显赫一时的国家 B、引发古代西亚、南亚文明的衰弱 C、有利于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融 D、推动了最早一批奴隶制国家的兴起 -
10、穆罕默德创立了政教合一政权,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征战四方,学者、教师和法学家们紧随其后传播“真主的声音”,同时又吸收希腊、波斯、印度等各地文化, “征服者在这里又被古老的文化征服了”。这说明( )A、武力扩张是文明交往主要方式 B、文明互鉴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C、阿拉伯文明优于其他古老文明 D、阿拉伯帝国贡献在于传播文明
-
11、下图为某一帝国极盛时的疆域。公元前8世纪,它大举向外扩张,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还一度征服埃及。下列选项中属于该帝国文化成就的是( )A、诞生了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著作 B、制定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C、王宫大门上标志性雕刻是人首飞牛 D、施行的太阳历为凯撒制定儒略历提供重要参考
-
12、法国著名汉学家艾田蒲认为,人类文明是一个互相依赖、互为补充的有机体。他将18世纪欧洲出现长达百年的“中国热”称作“中国之欧洲”。与“中国热”现象相关的是( )A、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开始传入欧洲 B、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后相继传入了东亚与欧洲 C、四大发明等技术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D、儒家经典引起欧洲上层社会和知识分子的热烈反响
-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之后的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英美德法四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
英
美
德
法
1870年
31.8%
23%
13.2%
10%
1913年
14%
38%
16%
6%
——整理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至19世纪上半期为英国傲视全球提供支撑的政治、经济因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3)、据材料三,指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出现的现象,并分析其对世界局势产生的影响。 -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1世纪起,商业进入复兴时期,罗马天主教教皇发动的宗教性军事行动最初是开拓宗教之路,结果却开拓了商业的道路,“黎凡特(TheLevant,地中海东部)到处都建立起了拉丁商人的聚居区”,整个西欧不久又恢复了活力,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都是在东征途中发展起来的。自11世纪以来,家庭中人丁兴旺的现象似乎在贵族中和在农民中一样的普遍。年轻的小伙子到处皆是,他们感到自己的乡土人满为患,渴望到远方去碰碰运气。10世纪以来重犁的普及,不必纵横对翻,自然形成高垄和深沟,可以节省人力,非常便于种植作物和提高产量。三田制推广,使农村每个农民的农业生产量可以增加50%以上。
——摘编自李安敏《论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原因》
材料二 港口城市从远洋贸易中获取巨利,由于跨海远程运输风险巨大,且集中投入巨大资金的需求和长期的耽搁、等待,使这些海运城市中的商人逐渐发展了以银行贷款作为基础的信用制度以及分摊风险的保险制度。这两个新兴的经济制度,毋庸置疑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经济实力的增长,提供了城市与封建主谈判的资金支持,为城市自治权的获取提供了基础。城市经济兴旺,人口众多,城市大学进一步发展,大学之间的交流也孕育着创新理论的机缘。
——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欧洲城市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获得自治的方式,并简析城市自治的影响。 -
15、第一次世界大战制造了许许多多的悲剧。英国、法国的每一个家庭都因战争失去了亲人。随便去哪一座城镇或村庄,都会看到死亡者的名字被刻在纪念碑上。许多人是一起从军又一起牺牲,而他们的家乡则变得荒凉死寂。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二战前英法的( )A、绥靖政策 B、孤立主义 C、联苏反德 D、扩军备战
-
16、1932—1937年,苏联集体农庄机耕率由19%提升到71%、谷物的机播率由20%提升到54.3%,机械收割率由10%提升到43.8%。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苏联( )A、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B、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 C、摆脱了粮食供应困难 D、工农业比例渐趋均衡
-
17、如表数据的变化得益于( )
1921年—1925年苏俄(联)粮食生产的数据统计表
项目
1921年
1923
1925年
粮食耕种面积(万公顷)
6620
7860
8730
粮食产量(亿普特)
22.13
34.55
44.24
A、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C、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D、余粮收集制的开展 -
18、19世纪末,德国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抛弃了“大陆政策”,开始推行“世界政策”。威廉二世宣布:德国在“古老欧洲的狭窄边界以外有很多任务要完成”,“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德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反映了( )A、英德矛盾成为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B、德国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企图 C、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D、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发生动摇
-
19、1884年,英法德等国在柏林召开会议,经过激烈讨价还价,达成协议: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领土,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各国可以先在地图上划分彼此的势力范围,然后再去占领。这次会议( )A、标志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B、加速了列强瓜分非洲的进程 C、开启帝国主义殖民掠夺非洲的历史 D、彻底解决了列强在非洲的矛盾
-
20、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如电力、煤炭等,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地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这种“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方式主要是指( )A、手工工场 B、大工厂 C、垄断组织 D、机器人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