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自2018年国家博物馆启动“智慧国博”工程以来,国家博物馆累计完成藏品三维数据采集近6000件,藏品二维影像采集70余万件、展览数据近百个,初步建成馆藏文物大数据平台。“智慧国博”的建设( )A、开创了建设数据博物馆的先河 B、得益于信息革命的成果 C、表明我国博物馆建设领先世界 D、有效避免了文物的损坏
-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三百周年,在全国举办庆祝活动,甚至还去国外巡演。这个时期的莎士比亚戏剧经过再创作,增添了爱国主义的新内容。这反映了( )A、娱乐活动丰富了民众生活 B、经典作品的魅力经久不衰 C、艺术作品创作受到时局影响 D、政府强化对民众的人文美怀
-
3、公元前4世纪以后,在西亚、中亚和印度等地,曾出现希腊文化被当地民族利用和改造的现象。如阿波罗被认为是佛陀,赫拉克勒斯成了护法金刚,特洛伊的故事则成了印度、萨珊波斯艺术的主题。形成这一文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融 B、亚历山大远征传播了希腊文化 C、亚洲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 D、希腊建立起环地中海商业霸权
-
4、19世纪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其《人类的由来》一书中,引用了《本草纲目》中关于金鱼颜色形成的资料来说明动物有人工选择的问题。据统计,在达尔文的著作中,提到中国中医学和植物学资料的达104处之多。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中西方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 B、中国的中医药学受到世界广泛认可 C、西方生物科学深受中医药学的影响 D、西方科学在理论研究领域早于中国
-
5、观察下图,丝绸之路出现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 )A、航海技术的发展 B、政治局势的演变 C、朝贡贸易的需要 D、经济重心的南移
-
6、如表为1860—1920年美国人口增加情况,从1861—1910年,大约有2300万移民迁入美国境内。影响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 B、工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 C、政府移民政策的调整 D、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
7、印欧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创造了以“吠陀”为代表的古印度文化;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逐渐演变为后世的希腊人,形成了以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为代表的古希腊文化。这说明古代印欧人的迁徙( )A、加速了不同地区区域文化的形成 B、形成了印度独有的种姓制度 C、对古希腊文明发展的影响最深远 D、导致农耕文明遭受严重破坏
-
8、人类史前史,从三四百万年前到文明的出现,乃至此后相当长的时间中,地理因素一直起重要作用。越是在人类的早期,地理因素会越重要,因为人对自然的控制能力小,环境的影响当然就大。反过来,越到人类历史的后来,地理因素就越来越不重要了。下列选项中,自然环境特征明显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古代印度文明 B、古代印第安文明 C、古代西亚文明 D、古代埃及文明
-
9、有学者指出,古代希腊艺术家们在观察生活或创作构思时,并不是根据神的谕示或权威的独断,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用全部的身心去研究自然和人本身。因此,索福克勒斯创作出《俄狄浦斯王》,希罗多德讲述着他的《历史》,菲迪亚斯设计创作了帕特农神庙及雅典娜神像。该学者意在说明古代希腊( )A、成为欧洲史学发展的源头 B、人文精神为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C、文化受地理因素影响巨大 D、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
-
10、苏美尔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观察月亮盈亏循环,创造了太阴历,古埃及人为了不违农时,把尼罗河泛滥周期与天狼星和太阳的运行规律相结合创造了太阳历。这说明( )A、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不同文明发展 B、农业生产是早期文明的主导因素 C、天文历法是文明形成的基本标志 D、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逐渐成熟
-
11、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时期主要是通过互派使节进行文化交流,尤其是日本派大批遣唐(隋)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交流内容以制度文化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这体现出日本( )A、善于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 B、国际形势发展推动了国内社会变革 C、感受到隋唐强盛带来的压迫感 D、加快社会转型以跻身东亚强国行列
-
12、有学者指出,儒家贵民,法家尊君。儒家以人民为政治之本体,法家以君主为政治之本体。就此以观二家之异,正如泾渭殊流,入目可辨。下列选项中,体现“法家尊君”思想的主张是( )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B、“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C、“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D、“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思想家
材料二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观点作简要阐释。(要求:围绕观点,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艺复兴的扩展
材料一
图4文艺复兴发源地和扩展路径
材料二
图5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主要商业城市和经商路线
材料三
文艺复兴得以在欧洲而非在其他大洲传播开来并进一步发展,是因为欧洲独特的地理环境。各国相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习俗,大大增强了文艺复兴浪潮席卷欧洲大陆的势力。
——付程程《浅谈地理环境对文艺复兴的影响》
依据图4、图5并结合欧洲文艺复兴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三的观点。(要求:归纳观点,论述正确)
-
15、/span>.从古希腊时期到近代社会,西欧处于不断地发展与变化之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他们把处在“光辉”和“光芒”中间的一段叫做“中”世纪。……新的欧洲文明因其带有显著的宗教特色而被称为基督教文明。……新宗教确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某些流派的思想。
——改编自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纲》等
材料二 西欧的封建时代多方面都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特点……中世纪晚期,西欧正值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就是封建关系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关系开始萌芽,二元制的经济特征正在消退,主要表现为庄园制经济瓦解、农奴摆脱依附关系而获得人身自由,而同时,商品货币关系越来越将城乡间分割与对立的封建经济活动,纳入了资本主义统一民族大市场发展的快车道。同时,二元制政治特点逐渐褪色,一方面是罗马天主教会的衰落,另一方面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这种发展趋向已势不可挡。
——摘编自姜守明《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二元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的时间阶段,并概括这一时期西欧的文化特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指出材料一里中世纪文化与“光辉”古代文化的关联。(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具体说明西欧封建时代“多方面都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特点”,并分析“二元制经济和政治特征消退”的主要表现。 -
16、卢梭认为,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认可,主张一个完美的社会应是为人民的“公共意志”所控制的。这表明卢梭( )A、反对君权神授 B、主张开明君主制 C、倡导君主立宪 D、倡导无政府主义
-
17、近代德国的统一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近代德国统一( )
阶段
主题
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初
德意志地区一些邦、国及自由市出现民族主义文化认同现象
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中期
随着关税同盟的建立和工业化发展,德意志地区出现经济一体化
19世纪中后期
在普鲁士领导下,德意志地区逐渐实现政治统一
A、缘于内部凝聚力的增强 B、凸显了民族认同的作用 C、采取了自下而上的方式 D、确立了普鲁士的领导地位 -
18、下表所示为欧洲15世纪至17世纪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的学说或著作(部分)。据此可以推知,当时欧洲( )
人物
哥白尼
布鲁诺
开普勒
学说或著作
“日心说”
发展“日心说”
《新天文学》
内容
太阳并非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太阳转动
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太阳自身也在运动
阐释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A、科学与神学出现了此消彼长现象 B、摆脱了宗教思想束缚 C、天文学革命揭开了启蒙运动序幕 D、神学权威受到了挑战 -
19、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的规定,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提名,但需经参议院表决通过后才能任职。大法官除非渎职,否则终身任职,总统和参议院均无权免其职位。此规定意在( )A、限制总统和国会权力 B、明确三权之间的界限 C、维持权力之间的平衡 D、规范权力运行的程序
-
20、下列图片可以研究( )
日本明治初期的小学课堂 俄国宣布“解救”农奴法令 1862年美国《宅地法》文件
A、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B、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C、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 D、美苏对峙局面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