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从1790年海地革命到1826年拉美独立运动,除古巴、牙买加等地外绝大多数国家都脱离了殖民统治。但是拉美独立之后不但在经济、贸易方面依附于欧洲和北美,而且各国政治上都很不稳定,独裁专制的“考迪罗主义”盛行,许多考迪罗独裁者充当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拉美获取利益的代理人。据此可知,该时期拉美国家(    )
    A、深受殖民体制残余影响 B、追求建立民主共和国家 C、难以摆脱殖民地的命运 D、资本主义普遍尚未起步
  • 2、根据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信息,可以提炼出的共同主题是(    )

        

    共产党宣言                  第一国际成立大会                        巴黎公社运动

    A、社会主义运动走向国际联合 B、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C、欧洲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 3、英国在19世纪40年代是世界上最强大、最有效率的生产者,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对此,英国史学家表示:“保护,尽管在早些阶段是必要的,现在对于工业界来说却是个烦人的累赘,工业界没有可以看得见的竞争对手,只希望尽量低成本地生产,尽量广泛地销售其产品。”英国这一状况(    )
    A、体现了重商主义思想成为共识 B、凸显了推行自由贸易的必要性 C、根源于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提高了国内各阶层的生活水平
  • 4、在邦联建立以后近十年时间中,美国有七个州随意发行杂乱无章的纸币,有九个州甚至建立有自己的陆军。各州各自制定和征收自己的关税,互设关卡,像对待外国人一样对待别州的居民。各州为争夺西部土地的所有权和边界问题吵得不可开交。这一局面(    )
    A、凸显了建立联邦制度的必要性 B、反映了分权制衡原则存在一定弊端 C、说明独立战争的时机并不成熟 D、揭示了南北战争的爆发存在必然性
  • 5、下图是1510—1609年英国物品价格指数趋势图。

    该图反映出当时英国(    )

    A、重商主义政策提升了物价 B、殖民扩张刺激工农业发展 C、物价深受价格革命的影响 D、技术革新对原料需求量大
  • 6、1498年2月,达·伽马到达非洲东海岸莫桑比克港。据船队记载,该港有许多阿拉伯人在此经商,并对船队很友好.但获知其来历后,表现出明显的敌视,并拒绝再供应淡水和食物。达·伽马用炮轰击阿拉伯人,并抢夺其船只离去。这场冲突的实质是(    )
    A、殖民地人民对殖民者的反抗 B、新航路对旧航路构成的挑战 C、对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争夺 D、海上商路与陆上商路的较量
  • 7、“凌驾于个体与国家之上的宗教权威被削弱,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土地上和民族同胞一起默默地耕耘与工作着。在信仰的领域,倒掉的是教廷,立起的是圣经。”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科学革命 D、启蒙运动
  • 8、15世纪上半期,阿兹特克人社会繁荣,文化发展。他们用棉花和舌兰织布,有的还编织进各色珍贵的羽毛,做成斗篷、饰物和礼品,色彩缤纷,精美绝伦。此外,阿兹特克人能制造出质地优良、造型美观的褐底黄纹的彩陶,已经掌握了用天然铜锻造铜器的技术。这些成就的取得缘于(    )
    A、纺织和制造业发达 B、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C、“浮动园地”的发明 D、生产和生活实践的积累
  • 9、据统计,从诺曼征服到1191年,威斯敏斯特修道院多任院长在国王干涉下更换,院长职位空缺期长达两年以上的就有三次。而按照传统,在院长空缺期,修道院的收入是归国王所有的。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
    A、天主教弊端丛生亟待改革 B、政府面临着严峻的财政危机 C、王权增强冲击了教会权力 D、修道院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 10、下表是英国庄园产品出售情况(部分)。

    名称

    时间

    出售产品的收入占比

    名称

    时间

    出售产品的销量占比

    马歇尔伯爵的

    肯尼特庄园

    1270-1271年

    占总收入的77%

    温彻斯特主教的庄园

    1208-1209年

    小麦出售量占生产量的48.5%

    1305-1306年

    占总收入的84%

     

    1299-1300年

    小麦出售量占生产量的70%

    据上表推知,当时英国( )

    A、城市向乡村的流动性增强 B、庄园经济顺应商品经济发展 C、农民的经济地位显著上升 D、庄园的生产结构具有单一性
  • 11、笈多帝国时期,国王扩大了赠赐土地的规模。赐地文书规定,政府放弃所赠土地的行政司法权,以及包括森林、牧场和矿藏在内的地上地下的全部资源;土地上的耕作者和手工业者同样随土地转到封地占有者的控制之下。这促进了笈多帝国(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专制王权强化 C、行省制度的建立 D、封建化的进程
  • 12、据记载,亚历山大大帝原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儿子,在帝国扩张过程中不仅自诩是希腊最高神宙斯之子还自诩是埃及最高神阿蒙之子。其意在(    )
    A、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 B、彰显统治的合法性 C、扩大马其顿帝国版图 D、复兴征服地区文化
  • 13、罗马共和国初期,罗马城建设缓慢,建设活动由元老院委托监察官、承建商招标并由国库出资;共和国后期,罗马城建设加快、造价增加,个人出资的建设方式逐渐兴起,恺撒曾出巨资购地新建广场、扩建元老院会堂等。这一变化(    )
    A、反映了罗马建筑水平的提升 B、强化了罗马社会治理功能 C、蕴含了罗马政治的转型趋势 D、解决了城市人口剧增问题
  • 14、下图是三个地区的古文字图示。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古巴比伦王国楔形文字“鸟”     古埃及文字“太阳”       古中国甲骨文“日”

    A、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特征 B、三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C、三地文字发展体现同宗同源的特点 D、古代亚非文明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 15、有学者说:“在神庙的宝库中——或者说在谷仓中——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盈余,实际上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因,我们将其认定为文明的标准。这一论述强调了(    )
    A、阶级的产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B、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文明产生的前提 C、国家的出现标志着文明的形成 D、神庙建立必然伴随着新文明的出现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王室从十七世纪就将王室绘画与雕塑学院等文化机构设立在卢浮宫,在此举办各类画展、沙龙,展示王室收藏的艺术品。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后,“自由、平等、博爱”成为新的国家格言,卢浮宫内的艺术珍宝由王室私藏变为了国家财产,参观这些珍宝也就成为了任何人不可剥夺的“公民权利”。当时主导卢浮宫改造工程的内政部长指出:“它应该成为宣传法兰西共和国之伟大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1803年,卢浮宫更名为“拿破仑博物馆”,随后,法国军队将包括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人的画作和雕塑在内的艺术珍品源源不断带回卢浮宫,深受爱国精神感染的巴黎民众纷纷上街围观,欢呼喝彩。艺术家也为此辩护:“只有自由的人民才有资格来保管这些大师们的作品”。不过随着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多数掠夺而来的艺术品被迫物归原主,从此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单一的地方能够集中如此多的艺术珍品。但它将国立博物馆作为国家文明象征的传统,也被英国大英博物馆、中国故宫博物院等一再复现。

    ——摘编自刘周岩《美术馆的起源:大众、艺术与国家》

    (1)、据材料,概括卢浮宫在大革命前后基本职能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卢浮宫在近代法国所彰显的社会价值。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至北魏后期,经过三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北方终于出现了民族大交融。一大批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达到中原汉族的程度,经济、文化和生活习俗也日益与汉族接近或基本消除了差异,民族心理素质发生变化。经过杂居、通婚,这些少数民族在血统上与汉族融为一体,使汉族共同体有了新的发展。同时,一些原来较低于汉族社会发展水平的少数民族纳入汉族共同体实际上加速了自身社会的发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提出:“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进程,也完全符合这“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摘编自白翠琴《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材料二 “走西口”是明清以来山西、陕西人民不断迁徙到西口地区(今内蒙古西部地区)谋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明清时期,“走西口”的主体主要是兵变士兵、蒙古人掳掠的俘虏、追求土地的农人等,逃避饥荒的流民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西口土肥水美,早期走西口的汉民也只向蒙旗交租,不向国家纳赋。最早的走西口者大多春至秋回,当“雁行人”来回奔波于家乡和西口外的时候,他们的家乡只能是其祖籍地,这种观念并没有很快就随着逐渐出现的人口定居而发生改变。随着人口迁移规模日益扩大,西口也得到发展,至清末,“二百余年,耕凿相安,乡井是故,讼狱至县,差徭应县,虽曰蒙疆,俨同内地”。

    ——摘编自刘忠和《“走西口”历史研究》

    材料三 19世纪中叶以来近代交通运输和商业的扩展以及19世纪末以来近代工业的扩展,极大地刺激了城市发展,虽然这种发展与现代化的大部分其他方面的发展一样,首先出现在外国控制的通商口岸,但在1919年以前,纯粹的中国城市也在一定程度上成长起来。国内的迁徙运动,是最普通的一种移民运动。在近几十年来,一直进行着乡村与都市的人口移动,这种移动的结果,不断地使许多年轻人从乡村徙入都市,包括长江沿线和沿海各城市,如上海、无锡、汉口、广州等地。潮水似的移民大都来自乡间。虽然移民运动的进行,其吸引力及离心力究竟如何,还没有足够系统的研究,但大量人口向都市流入,确是普遍的事实。

    -—摘编自行龙《人口流动与近代中国城市化研究述评》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走西口”人口迁移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人口迁移的方向。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每一个历史时段.世界上总有某些地区因其有更多的人口、更具影响力、更具塑造世界的力量而比其他地区更为突出。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中国相对占据了更多的优势,这并不是出于认同上的原因,而是因为中国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影响全球的创举的确极其丰富。

    西方人总是从中国学到许多,而不是中国人从西方学到许多。直到18世纪,西方的劣势才开始逆转。

    ——摘编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从材料(整体或局部)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要求:明确写出所提取的观点,评析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9、历法是国家通过行政权力向全社会推行的基础性时间制度,近代以来传统历法的权威性不断遭遇挑战,从而出现新的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中首详各省节气时刻及昼夜长短诸例,天之道也;次列八卦方位二十四山、九宫紫白诸局,地之道也;中列十二月七十二候等类,时之道也;内复备人事之趋避(包括“御用六十七事”及“民用三十七事”)、吉凶之向背,人之道也。……顺之者昌,违之者殃。

    ——据清代缪之晋《大清时宪书笺释》(雍正元年)

    材料二 民国历书以授时为主,旨破除一切迷信。凡旧历书中之所谓方位、临值、宜忌等项,悉数删除,而以天文图说代之。

    吾国近数年来讲求新政,亦仿用七日休息之例,而每过七日谓之“星期”而休息一日,而星期以次各日则谓之星期一、星期二等日,夫所以遇七日休息者,盖欲与世界大同,……而与环球各国亦不至彼此参差。

    ——据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二年历书》

    材料三 采用阳历的好处:“可以增进人民国家观念。”“历本一日不统一,时间经济之进行,即有一日之妨碍。”

    ——据于长缨《阴阳历在经济上之价值》(192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历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政府改旧历行新历的背景及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视角谈谈你对民国历法改革的认识
  • 20、下表为《世界遗产公约》的部分规定。由此可见,《世界遗产公约》( )

    条目

    规定

    第六条

    本公约缔约国在充分尊重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所在国的主权,并不使国家立法规定的财产权受到损害的同时,承认这类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第七条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际保护应被理解为建立一个旨在支持本公约缔约国保存和确定这类遗产的努力的国际合作的援助系统。

    第十八条

    本公约缔约国应对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赞助下为世界遗产基金所组织的国际募款运动给予援助。

    A、禁止各国自行保护和利用本国的遗产 B、旨在集各缔约国之力加强对世界遗产保护 C、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 D、制定了以国际援助为主的遗产保护体系
上一页 533 534 535 536 53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