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世纪末,中国先进分子以君主比附“华盛顿 ”,宣传“英雄华盛顿 ”形象和“华盛顿 建国 ”;20世纪初,宣传的则是“ 国民华盛顿 ”形象和“ 国民建国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的影响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西学东渐的影响 D、救亡图存的深入
  • 2、南京临时政府创建之初,实行的是总统制,政府各部部长由总统任命,对总统负责,斯时并无“总理 ”一职。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规定“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这一改制主要是为了( )
    A、应对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 B、提高政府的行政治理效能 C、缓解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 D、满足多党民主参政的诉求
  • 3、“原来抱着很高热情期待的‘公理战胜强权 ’,在和会上收回一些主权,至此全部化为泡影。失望带来的痛苦格外强烈,愤怒终于像火山那样爆发了。 ”这一事件( )
    A、成为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B、是中国开始走向现代化的早期尝试 C、其核心是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观念 D、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 4、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刊登《西学书目表》,著录近代以来译书约300种(见下

    表)。该书出版后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不断有人续作。这一做法( )

    西 学 13

    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汽学、天学、地学、全体学、动植

    物学、医学、图学

    西 政 10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杂类5类

    游记、报章、格致、西人议论之书、无可归类之书

    A、开启了西学东渐思潮 B、促进了维新思想传播 C、沿袭了中体西用思想 D、提出了民主科学口号
  • 5、洪秀全幻想着“番第 ”(列强)为上帝出力,但“番第 ”却用大炮回报了他。1860年,英法联军在北方打击清军、压迫清廷;同时在南方协同清军与太平军作战。事实表明( )
    A、中国已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列强一贯镇压中国民主革命 C、传播基督教是列强侵略借口 D、利益是列强制定对华政策的依据
  • 6、下表为康熙和雍正时期清政府配置的台湾府文武官员人数。 由此可推测清朝逐步( )

    时期

    文职官员(人

    )

    水师武职(人

    )

    陆路武职(人

    )

    总计(人)

    康熙时期

    19

    98

    45

    162

    雍正时期

    34

    40

    72

    146

    A、削减政府财政支出 B、提高台湾自治能力 C、贯彻崇文抑武方针 D、加强台湾内陆治理
  • 7、下表摘自《明实录》中关于明朝一段时期的财政收入情况,该表数据变化反映了( )

    年份

    米麦(万石

    )

    布(万匹)

    绢(万匹)

    宝钞(万锭

    )

    银(万两)

    1430

    3979

    20.5

    94.1

    7388.9

    32.9

    1552

    2659

    13.3

    32.0

    2414.4

    243.3

    1621

    2780

    12.9

    20.6

    8.1

    755.2

    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政府税种较丰富 C、赋税征收逐渐货币化 D、农业经济呈现衰退
  • 8、唐朝前期推行府兵制,府兵平时从事农耕, 自给自足,有战事时朝廷临时任命将领率府兵出征作战。战事结束,府兵返回折冲府,将领则回归朝廷。该制度的推行有利于( )
    A、巩固均田制 B、提高军队战斗力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避免武人拥兵自重
  • 9、《隋书·食货志》记载“(北)周时(公元557—580年),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 而官不禁 ”,萨珊银币和东罗马金币成为结算主要货币,中原的五铢钱仅作为辅币。这主要反映了( )
    A、南北朝时期铜钱国际竞争力低下 B、铜铸币不适应大规模商贸活动 C、国际间货币兑换体系还很不完善 D、国际贸易中中国处于入超地位
  • 1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礼乐制度被作为中华文明的要素之一,受到学术界广泛重视。中 国的礼乐文明发端于神灵崇拜,并因祖先崇拜、祖先信仰和祖先祭祀体系的形成而臻于完备。

    中国社会的精英阶层不断地季节性举行礼仪乐舞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 )

    A、表达对天地神灵的敬畏 B、凝聚族群强化文化认同 C、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 D、构建严明的统治秩序
  • 11、社会变革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西欧封建社会来说,14世纪简直是一个灾难的世纪。首先是饥荒的打击。1343年在奥地利发生的饥荒,以及从1351年开始在法兰西发生的几次饥荒,使人们受到猛烈的打击。地震更以一种无法预测和预防的力量打击着人们。而最可怕的还要算是黑死病的袭击,它像一个铁面杀手一样残酷无情地夺走人们的生命。在无法预测的自然力量面前,人类本身也并不团结,不时地发生摩擦和斗争,例如英法之间发生的百年战争(1337—1453)。

    14—15世纪,是旧时代走向衰落的时期,从旧时代的衰落中己可隐约窥见到新时代的曙光。这是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期。当封建制机体内部已开始了质变的过程以后,再加上14世纪出现的种种外力作用的打击,西欧封建社会就无可挽救地走向衰落了。

    ——整编自司美丽《连接世界的纽带——新航路》

    材料二,

    1642年;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年代。这一年伽利略去世,英国科学家牛顿诞生。如果说伽利略的科学发现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和方法,引导人们进入近代科学,那么牛顿则对前人的科学发现

    进行了全面的综合,完成了一个人类前所未有的知识体系……在力学上贡献最大的则是他构建起了一个物质世界的普遍的力学体系,把科学革命推向了新的高峰。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人们由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一个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

    ——摘编自马克毒主编《世界文明史(上)》等

    材料三

    一些启蒙思想家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中,主张“开明君主制”。认为在一个良好开明君主的治理下,能够实现所向往的但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不可能实现的自由、权利与幸福,启蒙泰斗伏尔泰(1694—1778)便是典型。在他的心目中,这种开明君主政治制度就是英国式的政体。君主的权利被约束在一定的界限之内,以免出现专制统治,制约贵族权利,以免造成无政府状态。“英国是世界上抵抗君主达到节制君主权力的唯一国家,他们由于不断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样开明的政府,在这个政府里,君主有无限的权利去做好事,倘使想做坏事,那就双手被束缚了。”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导致西欧封建社会衰落的外部原因。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西欧经济领域出现“新时代的曙光”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牛顿的主要科学成就。结合所学,分析科学革命对后世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以当时英国的政治制度为例,谈谈你对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制”的认识。
  • 12、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神圣职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岸关系源远流长,从夏代的“扬州之域”说、春秋战国的越人迁台说、秦代的“瀛洲”说、西汉的“东鲲”说、三国的“夷洲”说、隋代的“流求”说、唐代施肩吾居澎湖说来看,虽然还称不上是主权的确立,但确是一种“历史联系”,一种主权的发生,从而为中国政府对台湾行使主权奠定了基础……

    ——摘自姚同发《台湾历史文化渊源》

    材料二

    政治方面,后藤新平两次进行总督府及地方行政改革,形成以民政部为核心的总督府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民政长官成为总督府最高行政长官,掌握着台湾人民的生杀大权;建立“警察中心政治”,……镇压了台湾人民的抗日武装运动,肃清了治安。在经济方面,后藤新平主要实行土地调查,……确立以小租户为核心的近代土地制度,“改革”地租课以重税;实行鸦片、食盐及樟脑专卖,……还创设台湾银行,统一币值及度量衡,……把台湾逐渐纳入日本“南进侵略政策”的发展轨道中。在文化方面,……以培养拥有最低知识水平、忠实地为殖民统治者掠夺经济利益服务的劳动者为目的,对台湾人民实行愚民的同化政策。

    ——摘自倪霞《后藤新平在台殖民统治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中国的台湾省,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与中央政府对峙,由此产生了台湾问题。”因此,台湾问题原是不存在的,但之所以成为问题,一是因为国民党发动内战,失败后逃至台湾,二是因为西方势力的干涉和插手,在其性质上属于中国内政。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台湾特殊的历史和地理因素,使得台湾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饱受国际势力的干涉。自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分隔已届70余年……

    ——摘自王梦《“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台湾的旧称有哪些?结合所学,简述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是如何经略台湾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抗日战争获得胜利的国际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台湾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谈谈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为解决“台湾问题”做出了哪些努力?
  • 13、下图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时期的一幅海报,海报上的德军士兵正在冲锋,他们身着的制服是1942年之后的款式,为首的一位右臂上佩带着击毁一辆坦克的袖标。海报上写着:战士是一切机构之首。以下事件可能发生在该海报发行时期的是( )
    A、中国的抗日战争即将进入相持阶段 B、德军启动了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 C、德国即将遭遇二战以来的最大失败 D、日本空袭珍珠港挑起了太平洋战争
  • 14、九月,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复败于黄海,退守威海卫,日军攻陷山东荣成,绕攻威海卫后路,海军提督丁汝昌自杀,北洋舰队全部覆灭。至是,中国已告战败,只得求和。以上材料中的海军主力北洋舰队复败于黄海的位置是( )
    A、 B、 C、 D、
  • 15、史称明成祖“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观他在位二十二年的措施,确是“有大略”的君主。他五次出塞亲征“北元”(顺帝北逃后史称北元,1403年改称鞑靼),迁都北京以及遣郑和下西洋的事迹,都是后世所乐道的。不过他无视太祖的谆谆告诫,首先任用宦官,始作俑者,也贻后世无穷之祸。这里可以得出明成祖( )

    ①任用宦官②亲征鞑靼③支持郑和下西洋④设置内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16、据史学家研究,魏晋时期“山东及苏北之人多移往江南地区;河北南部及河南东部之人,多移往皖南及江西;山西、河南西部之人,多移往湖北东南部;少数陕甘之人则移往四川。这些移民的确数,很难统计,据大致的估计,百年间北人南迁者,大约有九十万,占当时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不属于这次人口迁徙影响的是( )
    A、南方土地得到大量开垦 B、农作物商品化程度提高 C、南方手工业领域明显进步 D、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
  •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国新工党上台以后,主张“第三条道路”,平衡经济发展和城市社会环境的同步更新。1998 年政府成立“城市工作组”,综合高品质设计、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政府治理等多方面的原则与措施。政府将工业遗迹改造为新的消费、创意空间,为工业化时期的“不良资产” 注入后工业时代的新功能。政府推动以提升公共空间质量为目标的内城再美化运动,内城中心区得到改头换面的提升。政府意识到郊区化对发展经济的潜在价值:新城及“边缘城市”适于培育知识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郊区风情的文化产业,可以形成更具经济多样化及竞争力的“郊区增长极”。政府还提出“可持续城市设计”,核心主张是: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满足居住需求的同时,带动“绿色产业”发展。

    ——摘编自杨震《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英国经验及其对中国的镜鉴》

    (1)、 据材料,概括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国政府推动城市更新的措施和特点。
    (2)、 据材科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国城市更新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口的流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政府主导的社会人口流动和社会人口的自发流动。1958年后的两年半内,由于工矿业发展而致2 500多万人从农村流出。20世纪50年代末政府发动支边运动,仅在1959年和1960年就有17个省、自治区动员和安置支边青壮年及退伍兵99.7万人。同时,“农村分配上的某些平均主义” 引起一部分农村人口自由流动。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政府从1961年开始大力精减非农劳动力和城市人口,加强农业生产。到1963年7月精减工作结束时,全国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共减少职工1887万人。在“大跃进”中被动员支边的人员也大批倒流回内地。

    ——摘编自赵入坤《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的人口流动与管理》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迁移流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省际流动人口不过几百万;全国流动人口小学学历占比接近40%;省际流动人口的流入地主要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迁移原因多为婚姻迁入、家属随迁、投亲靠友等社会原因。到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2.47亿,此后流动人口数量开始缓慢下降,流动人口规模逐渐进入调整期。流动人口中初中、 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比都有明显上升。2017年,务工经商迁移流动人口比重达63.1%;2018年,东部地区净输入农民工达5398万,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都为农民工净输出地区。人口迁移流动在给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面临着难以融入城市等问题,流出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老年人的家庭养老等问题逐渐凸显。

    ——摘编自高向东、王新贤《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流动特征及趋势》

    (1)、 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影响人口流动的政策性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发展趋势。请结合所学知识,就我国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尝试提出解决建议。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07年新教传教士马礼逊来华时,清政府依然禁教,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但是世界的格局已然悄悄地发生了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综合国力提高,并开始海外扩张。而中国仍然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没有及时与世界交流和学习。马礼逊来华时处于非法传教阶段,随着鸦片战争中国国门洞开,更多传教士涌入中国。随着西方侵略势力在中国的增强,这些传教士也不只是在宗教方面活动,而是渗透到更多领域。他们直接或间接地参与鸦片战争,协助西方侵略势力与中国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还参与到中国的政治改革中。他们为西方侵略势力及商人在华争取更多的商业利益,同时在中国强占或购买土地,为个人积累财富。新教传教士还在华译书办报,开办学校,开医馆做慈善,较明末清初时期的影响更为广泛和深入。

    ——摘编自龚颖《明末清初与晚清时期来华传教士角色变化之探析》

    (1)、根据材料,比较马礼逊来华传教时中西社会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前后新教传教士在华活动的主要变化,并说明其活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5 茶马古道路线图

    唐代兴起茶马古道,北宋与藏区建立“以茶易马”互市制度,史载:“(宋人与吐蕃)商人博易,甚有信而不受欺绍,商人有信则相与如至亲,借贷有所不吝,岁望其一来,不来则数数念之。”“乾道癸巳(1173年)冬,忽有大理人李观音得、董六斤黑、张般若师等……皆有礼仪。擎诵佛书,碧纸金银字相间。”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写道:“汉地的货物运到博(藏区),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

    ——摘编自张嘉琳、梁长平《茶马古道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贡献与价值》

    解读材料,提炼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上一页 531 532 533 534 53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