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陶寺遗址(约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位于晋南襄汾县陶寺村。在此,考古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王墓、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手工业区、观象台、农时节令历法等。这些考古发现( )A、反映出奴隶制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B、有助于探索阶级及国家产生的历史 C、说明夏朝社会阶级分化现象日益加剧 D、印证了陶寺遗址深受良渚文化的影响
-
2、《庄子·秋水》记载:“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这一记载从侧面反映:( )A、庄子对自然的尊重 B、庄子反对使用牛耕 C、农业动力技术的变革 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然
-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字中的乡村建设
材料一
时间
数据
1949年至
1952年
国家用于农村建设的经费占农业税的比重从37.7%上升至约70%。农业
生产总值增长了53.4%,年均增速约15.4%。
1952年9
全国除西藏和台湾外,共建乡(行政村)284026个。
月
1953年初
清匪反霸斗争基本完成,共歼灭匪特武装人员240余万人。
1953年春
全国完成了土地改革,3亿多农民无偿获得了7亿亩的土地和其他生活 资料,农民还分得了耕畜297万头,农具3954万件,房屋3807万间,粮食5.25
亿公斤。
材料二
1979年,广西宜州宜山县三岔公社合寨大队果作屯的农民将田地承包到户。翌年1月, 果作屯农户每户派出1位代表, 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了“村民委员会 ”,并制定了 “村规民约 ”。1983年,中央指导人民公社体制改革沿“实行政社分设 ”的方向推进。到1985 年春,全国5.6万个人民公社改建为9.2万多个乡(镇)人民政府,取消了原有生产大队和生 产小队,建立了82万多个村民委员会。1978年到1994年我国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发展。到1998 年,乡镇企业发展到2004万个,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小城镇迅速崛起,促进了我国乡村
城市化进程。
——摘编自王景新《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建设的历史脉络和阶段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我国大力加强乡村建设的原因,并概括其成就。(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建设的“新 ”举措。 -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曾国藩在家书和日记中多次痛詈英夷“性同犬羊 ”。……然而第 二次鸦片战争后,他由于阅历和观察,却颇知西人有“素重信义 ”的一面……《天津条约》 做了明白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英国官民, 自不得提书夷字 ”,“夷 ”字 的使用自此受到了限制。……咸丰十年,设抚夷局于嘉兴寺。……局设未久,即改称总理衙
门。名称的交换,反映了天朝大国观念遭到打击而动摇的事实。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854年和1856年,英法援引中美《望厦条约》,并以片面最惠国待遇为依据,两次向清 政府提出修约要求,均被清王朝以“万年和约 ”不得更改为由拒绝。……面对教堂以《中法 北京条约》第6款“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 ”为护符,任意侵占土地、 私购民房的不法行为,张之洞以《万国公法》和1886年美国议院所刊《各国交涉政书》为依
据,予以驳斥。
——摘编自王姗萍等《张之洞与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变化的认识。 -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北宋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材料二 宋代开始出现生活题材的绘画。两宋之交的苏汉臣所做的《货郎图》,生动反映 了当时乡村货郎贩卖货品的实际情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开封的繁荣,为后人
研究北宋时期的人物服饰、生活用品及车、船、桥梁等社会现象,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三 宋代“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 “榜下捉婿 ”。北宋蔡襄指出:“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南宋学者叶绍 翁也指出自己所处的时代为:“ 男女婚嫁必择富民,以利其奁聘之多。”当时,即使是寡妇,
若携带的奁产丰厚,娶之者仍旧趋之若鹜。
——摘编自张本顺《从宋代婚姻法中财婚制看宋代的近世化转型》
美国学者孙隆基认为,宋朝具备了近代社会的基本要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要素的表现,并加以说明。
-
6、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治者把“ 帝 ”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 “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陆续灭了六国,并采用以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
思想的做法,追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的格局。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三
秦朝作为中华帝国的开端,确立君、臣、民三层一元的政治结构,君主与官僚构成统治 阶级。他们对千万小民的控制和支配,是其最突出特点。秦汉政治体制规范了最基本的特征、 倾向。隋和唐初的制度,是在总结前代制度的基础上,适应新的时代特点而形成的三省制。
元由三省简化为一省制,明制追唐,宋承元制……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2)、概括材料二中秦统治者创新制度所具有的历史条件。(3)、依据材料三,分析秦统治者所创制度的影响。 -
7、下图反映了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
8、“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 在根本的矛盾。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更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这论断的意义在于( )A、推动了改革开放深入发展 B、纠正了长期的“左 ”倾错误 C、实现了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D、指出了社会主义本质内涵
-
9、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 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 ”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 )A、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B、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重大命题 C、确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 ”发展战略 D、实施“ 引进来 ”和“走出去 ”结合的开放战略
-
10、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部分第三套人民币正面图案。图案设计的意图是( )A、宣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巨大成就 B、推广并普及农业机械化 C、调动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热情 D、弘扬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
-
11、1954年8月,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 ”他意在强调中国( )A、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 B、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 C、应逐步放弃“一边倒 ”政策 D、经济建设要坚持自力更生
-
12、1952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810亿元,比1949年的466亿元增长73.8%,同时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物价稳定。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贫穷落后局面得到改变 B、国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主体 C、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基础 D、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
13、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 “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
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
A、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
14、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强调“ 由减租减息转变到耕者有其田 ”,要派干部到城市去,“ 掌握大的铁路、工厂、银行 ”。他主张新的中央委员应该包罗各种人才,“将来还要搞大工 业 ”。他提出要夺取北平、天津等中心城市,并表示“我们一定要在那里开八大 ”。毛泽东的主张( )A、基于对解放战争进程的判断 B、憧憬着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未来 C、重在强调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D、说明中国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
15、1940年底,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把昔日的烂泥滩,变成“ 陕 北的好江南 ”,实现生产自给,被誉为“发展经济的先锋 ”,同时还掀起了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的热潮。这些做法( )A、提升了持久抗战的能力 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 C、增强了人民群众的体质 D、改变了边区经济结构
-
16、“ 12月9日,数千名大中学生冲破重重阻挠,汇集新华门前向当局请愿,提出“反对防 共自治运动 ’等六项抗日民主要求……示威游行队伍遭到军警镇压……这场运动很快发展为全国性的群众抗日救亡运动。 ”这场运动( )A、标志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B、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D、表明全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
-
17、“(该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 ”该会议( )A、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不断扩大 B、为中共探索建立人民军队创造了条件 C、挽救了党和红军以及中国革命 D、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的形成
-
18、1926年11月,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在《目前农运计划》中提出:“在目前状况之下, 农运发展应取集中的原则,全国除粤省外,应集中在湘、鄂、赣、豫四省发展 ”。这一计划的提出( )A、有利于配合北伐战争 B、提高了农民的革命意识 C、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 D、反映了革命重心的转移
-
19、下列两幅图片是在福建某地发现的革命标语:“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 ”、“工农群众起来建立工农兵的苏维埃政权 ”。这一标语最有可能出现于( )A、北伐战争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
20、20世纪的前20年,当社会精英既想融入现代世界,又被似乎代表了“现代 ”的“西方世 界 ”所拒绝的时候,中国很快对于另一个“西方 ”产生好感。对“另一个西方 ”产生好感的表现是( )A、三民主义思想的传播 B、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青年杂志》的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