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入侵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直至1940年5月10日德军进攻丹麦、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之前,在长达八个月的时间里,整个西线盟军在欧洲大陆上未与德军交战,出现了所谓“西线无战事”的局面。对这一局面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东欧战火标志着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B、西方国家从《慕尼黑协定》中吸取了教训 C、反法西斯同盟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D、绥靖政策是二战爆发及扩大的重要原因
  • 2、20世纪20年代中期,苏联领导人认为此时的国际社会“产生着最深刻、最尖锐的世界资本主义危机,这种危机孕育着新战争”。到了20世纪20年代后期,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时有出现,甚至有联合对苏联进行经济封锁的行动。由此推断,苏联将( )
    A、把维护国家安全逐渐提上议事日程 B、调整战略快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支持欧洲工人运动来缓和国际矛盾 D、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生产来应对危机
  • 3、据《列宁全集》载,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政治形势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下列做法符合“围攻”的是( )
    A、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B、工业领域推行了“新经济体制”改革 C、主张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 D、使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 4、印度国大党成立后,提拉克用古代印度典籍《薄伽梵歌》论证民族派政治纲领的合理性,认为宗教是民族历史的依托,是使大民互相接近的重要手段,并宣称《薄伽梵歌》是印度“吠陀宗教树上所结的最甜蜜而不朽的果实”。提拉克的这一做法意在( )
    A、谋求民族派的合法政治地位 B、弘扬印度的宗教文化传统 C、引导民众参加民族解放运动 D、打击印度的封建顽固势力
  • 5、1889年,第一次泛美会议召开。在接连抛出“和平共处”与“谋求友好贸易”的诱饵后,美国在会议上实现了预期的目的,即“达成解决成员国纷争的仲栽协定,同意修建一条连接南北美洲的铁路;建立了泛美联盟的雏形”。这表明泛美会议的召开( )
    A、维护了拉美的独立 B、消弭了美洲国家间的分歧 C、彰显了美国的意志 D、推动了世界贸易有序发展
  • 6、恩格斯回忆说:“在1847年,所谓社会主义者是指两种人……这两种人都是站在工人运动以外的,宁愿向‘有教养的’阶级寻求支持……我们当时已经十分坚决地认定‘工人阶级的解放只能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恩格斯此话表明当时( )
    A、社会主义者内部矛盾不可调和 B、欧洲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阶级亟须科学的指导思想 D、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广泛传播
  • 7、19世纪最后30年中,英国议会中两大政党的最大分歧是关于“无形帝国”和“有形帝国”的争论:自由党政府坚持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的“无形帝国”,保守党则主张限制自由贸易,加强对经济控制的“有形帝国”。这一分歧( )
    A、改变了传统的自由主义政策 B、反映了英国实力变动的现状 C、标志着国家干预经济的开始 D、加速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
  • 8、从20世纪开始,美国国会为限制总统权力扩张,授予文官集团一些“准立法权”,使得那些管理政府日常工作的独立管理机构制定大量关系国计民生的法律与法规……成为构成联邦政府立法程序的“主动脉”。这反映出美国文官制度( )
    A、保证了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 B、致使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遭到破坏 C、未能摆脱政党分肥制的影响 D、在行政权与立法权博弈中得到发展
  • 9、外国学者对西方某国政治近代化的道路有如下的评论:“这是反面经验,因为它引发了反对它的民族主义,但也是正面经验,因为在占领者走后⋯⋯在政治辩论中,祖国、人民、民族、个人自由等概念具有重要地位。”这段评论描述的是( )
    A、光荣革命实现英国政体的转变 B、美国联邦宪法颁布的伟大意义 C、容克贵族主导了德意志的统一 D、法国大革命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 10、卢梭认为,个人的最大自由无疑是群体的最大不自由,而“在社会状态中,正义代替了本能,行动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道德性”,因此个人必须服从公共意志,建立政治共同体,“遵守同样的条件”,才能获得全部的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据此可知,卢梭主张( )
    A、以公意保障个体的平等 B、契约是全体一致的同意 C、人民应该让渡个人权利 D、国家是保障自由的工具
  • 11、18世纪欧洲的一位著名人物提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决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群众的圈套。”上述观点体现了( )
    A、文艺复兴的核心观念 B、宗教改革的主题思想 C、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 D、资产阶级革命的追求
  • 12、1484年意大利学者皮科写道,上帝对人这样说:“我把你安置在世界的中央,以使你观察到这个世界的一切。我既没有使你进入天国,降入凡尘,也没有使你死亡或永生。归根结底,你作为你自己的自由的创造者与塑造者,应该用最适合你的方式来构建自己。”这一看法( )
    A、开启意大利宗教改革的序幕 B、体现出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 C、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武器 D、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地位
  • 13、英国著名科学史家WC•丹皮尔指出,印度数字先由希腊人发明,后传入印度,再以早期的形式传给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又修改为古巴尔字体(又称阿拉伯数字),替代了累赘的罗马数字。这体现了( )
    A、文化交流促进文明进步 B、古印度科技领先世界 C、商业贸易加速文明交流 D、阿拉伯善于学习创新
  • 14、有英国学者指出,整个中世纪,当英国国王力量虚弱或国王尚未成年时,就会出现更多的贵族控制下的官僚政府;当国王强大时,就会出现国王个人控制下的王室政府,但在16世纪这种循环被打破了。这一变化的背景是,16世纪英国( )
    A、成为主权强大的民族国家 B、国王权力不断受到限制 C、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 D、封建庄园经济走向崩溃
  • 15、早期罗马法规定,无论当事人的主观状态如何,只要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式完成,契约就具有法律效力;从公元前1世纪起,罗马法规定,由于海难、海盗、抢劫等不可抗拒的原因而导致的违约,司法要予以救助并允许债务人抗辩。这一变化表明( )
    A、罗马共和国开始注重社会平等问题 B、法律体制的公平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罗马民主改革 D、成文法取代了习惯法是历史的进步
  • 16、希波战争后,柏拉图三次说到波斯兵力胜过雅典,无论是马拉松战役还是萨拉米斯海战,雅典均是以弱胜强。伊索克拉底在《泛希腊集会辞》中指出,希波战争时雅典面对波斯强大的海军和部分希腊人的背信弃义,决心为了“自由”而战。这些言论( )
    A、使人文主义成为社会主流 B、培育塑造公民的勇敢品格 C、推动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 D、借用战争来建构国家形象
  • 17、下图为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吉尔伽美什》史诗中记录的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它反映出当时苏美尔人( ) 

    吉尔伽美什最好的朋友恩基杜被杀身亡,在悲痛中,他不愿放弃他的朋友。当国王接受沮丧现实的时候,吉尔伽美什出发去寻找永恒的秘密。在海洋底部,他找到了一种将会提供永恒生命的植物,不料神奇的药草在他要带回给恩基杜之前竟被一条蛇偷走。

    A、神灵崇拜盛行的社会生活 B、渴望人类永生的观念 C、命运受到环境制约的现实 D、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 18、农耕生产的增长率,大于游牧生产的增长率。农耕之必然趋向于定居,又使它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发展,有较大的和较为稳定的连续承袭的可能。……在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接壤地区,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不可逾越的界线。这可用来说明( )
    A、农耕文明的保守性和封闭性 B、游牧文明的扩张性与开放性 C、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交融性 D、世界文明发展呈现多元一体
  • 19、发展民主政治,探索民主发展道路,是一个世界性课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于“美式民主”,美国历史学家查尔斯•比尔德曾这样形容:一伙资本家投机商“成功哄骗普通民众接受一个有利于少数显贵的政体”。如今,美国制度失灵的迹象随处可见:选举沦为“金钱游戏”,两党对立日益严重,贫富鸿沟日益加大,种族矛盾日益加深,而实际掌握权力的“深度政府”只关注政商寡头的利益,对民众日益强烈的不满无动于衷。 

    ——摘编自朱瑞卿《政治失能、经济失衡、社会失序-起底美国走向衰败的政治制度》

    材料二:民主思想传入中国之后便开始了孕育成长为“中国式民主”的实践活动历程,同时也产生了民主模式之争,一度出现了矛盾、产生了分歧、造成了分裂、形成了纷争。加上西洋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和东洋资本主义暴发户的挑拨离间乃至直接干涉,导致近代中国政治版图四分五裂。 

    “英美式民主”虽然最早登陆中国,但紧随其后的是与其截然不同的“苏俄式民主”。从此,两种来自“西方”的不同民主理念及其模式在中国掀起了“蓝色民主”与“红色民主”相互激荡的风暴。 

    ——高民政《正确认识对待“中国式民主”》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式民主”的特点和本质。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模式之争”。
    (3)、 谈谈对新时期我国“中国式民主”的认识。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瓷器之路

    17世纪瓷器商路-从景德镇出发,经过鄱阳湖,沿赣江而上,经清江、吉安到赣州,后通过广东南雄顺北江而下,运送到广州,进而通过海路形成全球性的瓷器贸易

    瓷器贸易

    以景德镇为核心,构筑了世界性的陶瓷贸易路线,并形成了广州、澳门、马尼拉等著名的世界性贸易的中转城市,也成就了世界性的瓷商群体。据欧洲学者统计,在1602年到1682年八十年间,有一千二百万件瓷器被荷兰商船运送到荷兰和世界各国,其中绝大多数是景德镇瓷器

    瓷器生产

    在学习和模仿景德镇陶瓷生产技艺基础上,福建漳州、浙江龙泉等窑口出现了专门生产出口青花瓷的基地;以景德镇为模板,诞生了世界上所有的著名陶瓷产区,如日本的伊万里、荷兰代尔夫、法国利摩日和德国迈森等

    瓷器文化

    在东南亚许多地区,来自中国的瓷器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中东地区壁画中大量青花瓷器出现。瓷器的广泛使用推动欧洲形成了分餐制。许多欧洲君主和上层贵族以拥有中国瓷器而感到骄傲,出现了专门鉴定中国瓷器的专家

    ——摘编自李松杰《商路、商帮与景德镇陶瓷文化海外影响力构建》等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商路、贸易和文化”,提出一个论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上一页 517 518 519 520 521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