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希罗多德在《历史》中写道,“任何人都可以相信这些埃及人的故事,如果他是轻信的人的话。至于我本人,在这部书中保持的总的规则就是把各国的传统按照我听到的样子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希罗多德撰写《历史》时遵循( )A、历史记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真相莫衷一是 B、掌握充分的史料证据,一定可以厘清历史上的一些争论 C、历史记载应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 D、故事传说是完全可信的
-
2、伏尔泰在《风俗论》中写道“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养、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而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却这样评价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两位思想家的认识都基于( )A、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 B、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 C、以儒家精神丰富启蒙思想 D、中西法治文化的差异
-
3、关于传统音乐,《周易》有所谓“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享祖考”之说。至春秋战国又有“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这可以用来说明,传统音乐( )A、顺应了大一统的趋势 B、由尊神灵走向重人伦 C、由敬祖先走向重民本 D、维护了贵族等级秩序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殖民者贩运黑奴的人口迁移路线
欧洲殖民者开发新大陆的人口迁移路线
图 1 15—19世纪人口向新大陆迁移示意图
材料二 近代的美洲文明已经不是纯粹的土著文明,而是被历史重塑过的再生文明,是 欧洲文明和美洲印第安文明及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文明(黑人比重较大的国度则尤为明显) 长期冲撞的历史结晶。这个新文明之异乎于原生的旧文明,就在于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混血 的文明。它既不是欧洲文明在异域的简单移植,也不是土著印第安文明的自然延续,而是两者从血液到精神的杂交、融合,而这种融合曾经历过长期孕育和分娩的痛楚……
——摘编自沈坚《地理大发现与人口大迁移》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5—19世纪欧洲人迁徙的主要路径并分析其对当地社会所产生的影响。(2)、如果让你绘制一幅20世纪50—70年代全球劳动力流动的示意图,写出你的设计并说明理由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外来新词简表
时期
主要外来新词
来源
汉代到唐代
苜蓿、葡萄、琵琶、胡豆、胡琴
西域
佛陀、和尚、袈裟、菩萨
古代印度
晚清到"五
四”前后
赛恩斯一科学、德谟克拉西一民主、布尔什维克一无产阶 级、布尔乔亚一资产阶级、德律风一电话、梵婀玲一小提
琴、伯理玺天德一总统、沙发、咖啡、三明治、幽默
英国、俄国、日本
改革开放后
因特网、迪斯科、IT、WTO、DVD、巴士、热狗、超级市场、
纳米、麦当劳、派对、脱口秀
西方发达国家
阅读上面表格,从中提取中国外来新词变化的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角度予以阐述。(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史实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
6、蒙古自13世纪初崛起之后,先后发动三次西征,对中国、对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世界的征服者成吉思汗,他是征服寰宇的战士和世界舞台上敏捷的骑兵,用 威严之足登上时运的马镫,用权力之手击打傲慢的君主。他的钢矛上的火花像风一样,把世界上的歹徒从国土上消灭。”
——摘自拉施都丁《史集·成吉思汗纪序言》,魏曙光译
(注:《史集》是14世纪成吉思汗后裔统治的伊利汗国宰相拉施都丁主编的世界通史著作)
材料二“那暴君啊,人家都称他为王中之王,就是成吉思汗呀,就是他逞着豪强,把一个雄伟的亚洲变成了一片坟墓……这个专灭人之国,杀人之君的凶汉。”
——摘自伏尔泰《中国孤儿(全译本)》,范希衡译
(注:《中国孤儿》是1755年伏尔泰改编自元代纪君祥杂剧《赵氏孤儿》的作品,在法国演出后取得了巨大反响)
材料三蒙古人对贸易的重视在世界历史上的贡献也不应该被忽视。蒙古人不仅鼓励 和推动贸易发展,也直接或间接地扶植新产品和新商品……在蒙古人提供的保护之下,商品 变得更加便宜,也更加充足……蒙古人在欧亚大陆上的商人及其他旅人的休息之处建起了 大量旅店,也设置了巡逻兵,在丝绸之路上维持治安。随着蒙古帝国的崩溃,安全性降低,成本提高,导致一些欧洲人开始寻找新的商路,其中之一便是热那亚航海家哥伦布。
——摘编自[美]梅天穆《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注:该著作出版于2012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者展现的成吉思汗形象有何不同?(2)、相比材料二,指出材料三中的西方学术界对蒙古征服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3)、如果以“蒙古帝国为中心/世界史”为研究主题,三则材料各自有何史料价值?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礼乐文化在春秋以前一直占主流,春秋季世崩坏,周天子大权旁落。孔子作为 三代文化的继往开来者,以复兴礼乐为己任, 一方面“述旧”,继承三代礼乐文化;另一方面因 革损益,创立“仁学”,建立仁、礼合一学说,纳仁入礼,将三代文化提升到哲学高度。由孔子 开创的儒学,不但在“轴心时代”确立了显学地位,而且在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大流中一直占 据主流地位,影响十分深远。为适应文化下移,孔子公开收徒讲学,提出“有教无类”主张。相传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晚年修订六经,使三代文化得以流传后世。
——摘编自宋云生《论孔子对三代文化的继承与提升》
材料二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 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 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在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 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在中华文化发展方面的主要贡献。(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文化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影响。 -
8、有学者评述:“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管理中,自然延伸出一种‘古为今用’的三段论:不遗余 力地包装文化遗产;兢兢业业地将文化遗产申报为‘世界级’;迅雷不及掩耳地将文化遗产货币化。”该学者认为这种“古为今用”的做法( )A、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可度 B、保护了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多样性 C、忽视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效益 D、背离了设立世界文化遗产的初衷
-
9、18世纪建成的卢浮宫博物馆,位居世界四大历史博物馆之首,其艺术收藏品包括雕塑、绘 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6个门类,也有拿破仑一世对外征战时,从世界各地掠夺来的艺术珍品。据此可知,卢浮宫博物馆( )A、具有文化传承和服务公众职能 B、通过掠夺各国不断积累收藏品 C、向公众全方位提供了多个领域知识 D、被视作首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
10、二战后,新加坡借助于旅游规范设计和旅游项目实施,把历史遗产、宗教场所和商业街区等 都纳入到“花园城市”“非常新加坡”“东南亚中心城市”"全球艺术中心”等表征系统。这一举措( )A、割裂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B、有助于推动民族认同建设 C、体现出殖民文化的影响 D、容易导致被西方文化同化
-
11、“一是它首次为印度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一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二是不可避免地使印度产生政治上的自觉性和自治要求, 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利用欧洲的思想意识攻击英国的统治,并组织了一个民族主义运动。”由此可知,英国的殖民( )A、有利于民族独立运动 B、破坏了被殖民地的传统文明 C、客观上促进文化重构 D、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
-
12、一些俄国贵族青年军官参加了1812年打败拿破仑的战争,他们并没有因胜利而欢欣鼓舞, 反而在看到法国拥有更自由的社会和更富足的生活后,开始反思俄国的落后,成为俄国最早一代的革命者。这反映出拿破仑战争( )A、实现了欧洲社会思潮的转向 B、推动了进步思想在俄国传播 C、促进了东西欧文明间的交流 D、加速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兴起
-
13、亚历山大东征之后,雅典这个昔日的“希腊学校”,在亚历山大城面前确实“稍逊风骚”。东西地中海的学者、艺术家都蜂拥而至亚历山大城,甚至还有来自印度的佛僧。这表明当时( )A、希腊文化的地位下降 B、文化中心东移的趋势 C、雅典民主制度的衰落 D、欧亚非文化开始融合
-
14、早期引进的茶,味道苦涩,人们喝它容易引起饥饿。随着糖的“加盟”,茶就流行开来了。到 18世纪末,在乡村生活中,大量英国穷人习惯饮用加糖的茶,是因为这种茶比牛奶和麦芽都便宜,并且具有提神作用。对此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世界市场初步建立使茶叶进入欧洲市场 B、食物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C、糖的“加盟”使英国饮茶群体更加广泛 D、饮用加糖的茶成为工人阶级的身份象征
-
15、古罗马著名学者普林尼在他的名著《博物志》中记载了中国丝绸运销罗马的情形时写道:“(赛 里斯)其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罗马人重视学习中国纺织技术 B、古代东西方经济具有互补性 C、丝绸成为罗马民众的主要衣料 D、时代限制了罗马学者的认识
-
16、2020年以来,随着全球人员流动模式的转变和多国辞职潮的出现,国际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人士“求贤若渴”,各国纷纷加入“抢人战局”。德国当局除了吸引专业人才,还将目光放在身处德国的约180万名难民身上。这主要体现了( )A、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B、人才流动解决了国际难民问题 C、全球劳动力来源的多样性 D、全球化引起了人才的跨国流动
-
17、下表是1650—1900年亚、欧、美、非四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表(单位:%)。其中代表非洲的是( )
地区
1650年
1750年
1850年
1900年
①
18.3
19.2
22.7
24.9
②
2.4
1.6
5.1
9.0
③
18.3
13.1
8.1
7.4
④
60.6
65.8
63.9
58.3
A、① B、② C、③ D、④ -
18、下表为某学者在研究古代历史的过程中搜集整理的史料。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
史料1
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北欧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
史料2
古代印欧人在大规模迁徙中,与所到地区农耕民族交融,促进了新的文化区域的形成
史料3
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战乱频繁导致人口流动 C、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D、世界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
19、贵霜帝国佛教在迦腻色伽一世(127—151年)在位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大批大月氏僧人通 过陆路将佛教传播到中国,与此同时,与佛教有关的犍陀罗艺术也随之进入中国。这说明贵霜帝国的强盛( )A、促进丝绸之路的开通 B、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汇交融 C、引发游牧民族大迁徙 D、扩大了古印度文化的影响力
-
20、1884年,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在《荷马史诗》所说的“大城墙的梯林斯”遗址发现了一座坚固 雄伟的宫殿残迹,它的正厅、门廊、庭院和整个轮廓与《荷马史诗》描述的奥德修斯等人的王宫( )
非常相似。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文献资料的真伪必须经过考古证实 B、考古发掘可以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C、《荷马史诗》的内容全部真实可信 D、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实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