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50年 , 我国开始对越南、朝鲜提供经济、军事援助 , 揭开了我国对外援助的序幕;20世纪50 年代中后期 , 我国对外援助对象不仅包含了蒙古、古巴等国 , 还涉及埃及等非洲新兴国家 , 有 力地推动了这些国家社会的发展 。这些做法( )A、适应了新中国政治经济建设的需要 B、说明新中国放弃“一边倒”外交方针 C、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外交孤立 D、使新中国的外交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
2、1962年 , 中共中央在出台的“农业十六条”中明确提出 , 农业生产实行“三包一奖制”(包产、包工、包成本), 要求“责任到组、责任到人”, 并逐渐出现了包产到户这一较受欢迎的生产责任制形式。这一举措旨在( )A、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转型 B、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支持 C、应对严峻的经济困难局面 D、完善多种所有制的经济形式
-
3、认真观察下图 , 该图可直接用于研究新中国( )A、经济结构的特点 B、巩固政权的举措 C、体制创新的历程 D、生产关系的变革
-
4、1949年9月 , 新政协会议召开 , 与会的662名代表(共产党约44% , 各民主党派约30% , 工农 代表和无党派人士约 26%)经过讨论 , 通过了“共同纲领”等文件 。 民主人士章乃器会后说 道:“(政协会议)做到了多数起了决定作用 , 少数心悦诚服 。这才是真正的、彻底的民主。”由 此可知 , 新政协会议( )A、彰显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B、标志着政党政治趋于成熟 C、奉行了人民至上的原则 D、反映了社会性质已经改变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代西方宪政发展史上,“妥协”与“悖论”是两个绕不开的话题。首先,在西方民主政治中,妥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政治现象。它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英国人便承袭了典型的妥协传统。民主依赖于妥协,正如美国宪法本身就被认为是“一捆妥协案”。在制宪者们看来,真正的共和政体不是追求社会意见与意志的同一性。而是允许多种意见、意志和利益在一种有秩序的体制下妥协共存。妥协精神对保证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往往存在与启蒙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民主思想和原则相背离的地方。对其认识,不可只看它怎么说,更要看它怎么做,运作比字句更重要,只有了解实际的运作过程,才能有真正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龙太江《政治妥协与西方民主政治》;钱乘旦《“说”与“做”的悖论》
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其中一个话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至少须有两个国家的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
6、美国《独立宣言》初稿中有一句话:“他(英王)侵犯了一个遥远民族的人民最神圣的生命权和自由权。他们被捕获,贩卖到另一个半球,乃至惨死途中。”这句话最终被删除,没有出现在定稿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政府颁布法令,废除了奴隶贸易 B、《独立宣言》否定了天赋人权的观念 C、北美革命者对奴隶贸易问题存在分歧 D、北美黑人的公民权利得到了法律承认
-
7、卢梭认为英国的议会无非是公共意志的篡夺者,而且在英国式的代议制度下,人民只有在选举议员时才是自由的,而议员一旦选出,人民又成为奴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议会制度存在缺陷 B、议会制度之下人民缺乏自由 C、卢梭强调人人生而平等 D、议会制与启蒙思想背道而驰
-
8、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写道:1492年8月3日早晨,我从(西班牙)帕罗斯出发,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然后从那里出发前往印度。这次航海的任务是作为国王陛下的使节,完成国王陛下吩咐给我的任务,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们的问候。”该航海家( )A、深信“地圆说” B、途径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 C、在东方实现了“黄金梦” D、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为主题的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展开了相关的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如下学习笔记。
观点
文明因交流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仲音
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
——习近平
材料
作为鲜卑族政权,拓跋宏大力推行汉化改革,移风易俗,为了更好的学习汉人文化,他将首都从平城迁至洛阳,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军事上向南发动对南朝梁国的战争,大力开疆拓土。最终鲜卑族融入华夏文明圈,长期战乱的中原大地再次焕发生机,而孝文帝的改革比彼得足足早了一千多年。由于其改革极大推动华夏文明发展,所以孝文帝被认为是最伟大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之一。
——摘编自百度文库
鸦片战争前,中国作为东方的大国已经经历了两千年的封建文明史,它的文化曾经一度辉煌,对周边邻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具有不言而喻的优越感。
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关闭的大门,使中国看到了自己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开始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学习西方的行动。西方列强通过战争强行打开了近代中国的大门,“西方文化也通过战争、暴力和对中国的掠夺强行向中国输入”引发了之后半个世纪中西文化的激烈冲突。
——摘编自百度文库
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摘编自1 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一次接见外宾时的谈话
通过研读,有的同学看到了文明的碰撞,有的同学看到了文明的融合,有的同学看到了二者间的复杂关系。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0、书院与大学。
材料一 经过唐末五代战乱的破坏,教育面临严重危机。北宋初期,书院应运而兴。宋代书院数量众多,对学生入学没有严格的身份限制。书院有丰富的藏书,又受佛教禅 林讲学制度的影响,“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集教学、藏书及学术研究于一体。
白鹿洞书院
朱熹在此讲学,朝廷又赐国子监经书
岳麓书院
理学家张栻曾在此讲学,并和朱熹进行学术探讨和论辩;2005 年正式恢 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丽泽书院
理学家吕祖谦所建,倡导“讲实理、育实才而求实用”的学风
象山书院
陆九渊主持下,求学者多达数千人;得诏赐“象山书院”匾额,盛况空前
材料二 西欧中世纪大学前期以教会办学为主,后期以城市世俗办学为主。11、12世纪,学者模仿行会的建制成立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体”,由教师或学生组成的自治团体来管理大学。中世纪大学既培养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它也是理论多于实践、抽象多于具体的。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中国宋代书院与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不同之处。(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西欧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并说明其如何推动社会发展的。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希腊的雅典,为构建社会道德价值观,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亚里士多德提出,人必须加入城邦生活,城邦是实现人类本性的道德共同体,城邦所求之善业,在于培养公民高尚的行为,造就有文化的君子。人类要幸福,具备德行是必备条件,追求至善就是追求现实的幸福。人类“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他就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人类将无幸福可言。
——摘编自孟广林《中西人文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1902年初,梁启超在《新民说》一书中,对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德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认为中国传统的私德教育已无法适应建立民族国家的需要,所以倡导道德革命,在国民教育中大力倡导公德教育,将培育公德作为新民的第一要务。
——摘编自梁启超《新民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亚里士多德“美德哲学”的主要内涵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梁启超“公德”思想出现的原因。 -
12、1964年通过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中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 )A、表明保护文化遗产要坚持实用原则 B、说明古迹保护以艺术性为审美追求 C、强调古迹保护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D、提出古迹修复以完整性为根本目标
-
13、有学者认为,二战后的现代化过程中,“泛西方化”是指西方文化内部资本主义的实现与资本主义的批判这对基本矛盾通过“海洋途径”(在一些非西方国家衍生出一种畸形殖民资本主义形态)和“大陆途径”(使另一些非西方国家从封建制度和殖民体制下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形成两大阵营的对垒。该学者意在强调( )A、美苏两种意识形态的对垒 B、世界现代化进程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C、社会主义制度在中俄确立 D、世界各民族的独立冲击了西方文明
-
14、20世纪初,以德国杜里舒(1867—1941)、法国柏格森(1859—1941)等为代表的哲学家,从生物科学实践立场,反对唯物主义所提倡的理性,进而提倡用意志、情感充实理性的作用。这一思想在当时流传甚广。这表明( )A、理性主义遭到全面批判 B、战乱与危机引发人文反思 C、自然科学出现理论创新 D、唯心主义有着强大生命力
-
15、1947年2月,英国殖民大臣在给非洲殖民总督的通报中宣布:把许多分散的土著行政单位合并,选举产生村、地区、县以至省的地方政府,逐步取代土著当局;同时选举吸收知识分子、新兴中产阶级和农民参加地方政府。英国此举旨在( )A、推动非洲非殖民地化进程 B、促进殖民地区的文明开化 C、密切与殖民地联系的纽带 D、培养殖民地民主民族意识
-
16、有学者指出,蒙古西征在踏碎城市的同时,也动摇了欧洲教皇统治的经济基础,尤其是蒙古对被征服地区实行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让欧洲人开始质疑教会的观点和主张。由此可知,蒙古西征( )A、加强了文化交流 B、有利于思想解放 C、引发了制度革新 D、引起了宗教改革
-
17、英国史学家马克辛·伯格在其著作中写道:“17、18世纪,瓷器成为在欧洲流行的‘中国热’的典型商品,主导着欧洲流行社会,东方的设计风格与物品样式被融入洛可可风格之中。”由此可知( )A、东方文化在欧洲成为主流 B、中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C、商品贸易促进了文化交流 D、欧洲社会生活水平低下
-
18、1864年美国成立移民局,通过《鼓励移民法》,此后美国进入移民高潮。如表是1910年移民在美国的大致分布情况。据此可知( )
移民在制造业劳动力的占比
移民在建筑、运输两个行业劳动力的占比
移民在铜矿、成衣行业和铁矿业的劳动力占比
1/3以上
1/4多
2/3或更多
A、欧洲列强对美洲侵略加剧 B、美国掀起全球人口流动潮 C、美国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D、移民促进了美国的工业化 -
19、4世纪中后期,遭到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410年攻占罗马城。此后西罗马帝国被汪达尔人和日耳曼人陆续进入,最终在476年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据此可知,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匈奴人的进攻 B、西哥特人的占领 C、欧洲的民族大迁徙 D、西罗马帝国的没落
-
20、据史料记载,自永嘉到元嘉年间(公元313年~公元450年),北方南迁的人口约90万,迁至今江苏及浙江的最多约有30万;湖北6万;江西、湖南各有1万,此外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也有一些移民迁入。据此判断这一时期A、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B、南方的自然资源日益丰富 C、南方经济开发具有人力资源 D、南方经济开发向深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