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1、如图,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不同历史阶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来到北美
导致美国的移民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B
二战后,美苏冷战对峙和殖民遗留问题
二战后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
C
20世纪70、80年代,中东石油工业快速发展
大量中国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
D
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亚洲、非洲的劳动力大量进入东欧地区
A、A B、B C、C D、D -
2、如图,阅读表格内容,概括世界文明发展的特点是( )
国家
汉朝
罗马帝国
印加帝国
政治制度
皇帝制
度郡县制度
元首制
行省制
国王
四大政区
A、罗马帝国政治独特 B、政治制度出现相似性 C、文明之间交流频繁 D、文化丰富多样且并存 -
3、对欧洲的中世纪,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他在《罗马帝国衰落以后的历史,472-1440年》中,认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古代史的结束,开启了另一个新的时期,即中世纪,它的历史绵亘千年,至14世纪初文艺复兴时代的来临。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教会禁锢了人的思想,人民生活在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中世纪早期被人文主义学者称为“黑暗时代”。19世纪以来的浪漫主义学者以及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中世纪并不黑暗,中世纪中期以来,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取得进步。它对人类文明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根据材料,围绕“欧洲中世纪”,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大约280字左右)
-
4、14~16世纪,英国议会制定了11部禁奢法令,规定了社会各等级、各阶层饮食与服饰消费标准;但到1604年英国废除了所有现存的禁著法。禁奢法废除的主要原因是( )A、人文主义思潮对消费观念的冲击 B、议会与国王长期政治斗争的影响 C、消费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D、世界市场的形成冲击了传统观念
-
5、1500年葡萄牙人首次来到巴西时,他们将印第安人的形象描述为“单纯懵懂的原始人”;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眼中印第安人“食人族”野蛮形象开始占据主位;后来,又将印第安人描述为“懒惰者”、须由黑人取代。这些现象反映了( )A、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印第安人的形象变化 C、巴西社会结构逐步转变 D、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完成
-
6、15世纪以前的整个东亚地区已经拥有空前繁荣的文化,发达而强盛,而西欧人却一直被称为“蛮族”,扮演着次要的角色。在15世纪之后,一个历史的发展契机却使西欧人一跃而起,并拨转了世界文明的航向。这一历史契机主要是指( )A、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C、理性主义的高扬和科学革命 D、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
-
7、英王爱德华三世通过颁发《1327年特许状》,向伦敦让渡了多项权力。同时,伦敦为爱德华三世提供的贷款常达到王室所获贷款总额的一半以上,伦敦的富商与自治市官吏在这时期成为了王室的财政官员。这说明( )A、特许状体现了君主专制的理念 B、城市自治激化了王权与教权的矛盾 C、城市成为王权强化的依靠力量 D、市民阶层的壮大催生君主立宪制度
-
8、中世纪时期的欧洲,领主,而不是国王,才是人们普遍认同和效忠的对象,王权的作用范围也不超出王室领地。国王与其他领主的唯一不同就在于,他是一个大的或最大的领主,并成为贵族的第一人。这一政治现象( )A、推动了封君封臣制度的形成 B、限制了王权的集中与强化 C、为自然经济形成奠定了基础 D、促进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
9、11—12世纪,在地广人稀的西欧庄园中,封建领主为了吸引佃户,会采取降低租金的方法,甚至会让一些农奴上升为自由农。而到了13世纪,地租越来越高,有的自由农为了获得一块耕地,甚至降身为农奴。这一变化表明,当时西欧( )A、人地矛盾逐渐凸显 B、世俗王权得到加强 C、庄园农业生产衰退 D、瘟疫造成人口锐减
-
10、最初,古罗马人订立契约,双方当事人必须同时亲自到场,使用固定的动作和说固定的套语,稍有差错便导致契约无法成立。后来,当事人之间的合意被上升到了首位,一方当事人在提出订立契约的要求时,若另一方全部接受则契约成立。这一变化表明,罗马法( )A、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 B、强调程序性和逻辑性 C、凸显原始性和随意性 D、追求平等性和专业性
-
11、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向公民提供的观剧津贴已制度化。演员和剧组会得到来自国库的补贴或城邦政府的专项奖励。公民大会专门选出执政官来监督戏剧公演的组织和统筹等相关事宜。这说明当时( )A、戏剧是一项大众娱乐节目 B、重视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 C、旨在对外传播古希腊文化 D、雅典民主政治达到了顶峰
-
12、他是伟大的古希腊历史学家、西方文学的奠基人,著有《历史》一书,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就被人们尊称为“历史之父”。这位思想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修昔底德 D、希罗多德
-
13、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部分地区先后设立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政治管理体制 D、都享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
14、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
15、1961年4月,湖南省长沙县委将农村人民公社体制调整为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生产队设管理委员会,规定生产队有权合理使用耕地,因地制宜种植。这些做法( )A、意在纠正经济工作的“左”倾错误 B、落实“三面红旗”的指导方针 C、改变了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 D、有利于长沙农耕经济的现代化
-
16、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党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1965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三线建设( )A、推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B、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步骤 C、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 D、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工业布局
-
17、1956年5月,浙江温州永嘉县燎原社试点“包产到队、责任到户、定额到丘、统一经营”的责任制,时任县委副书记的李云河将之称为“包产到户”,到1957年4月,燎原社85%的农户增加了收入,单季春粮增产40%。这表明( )A、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地完成 B、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 C、部分干群的创造激发了生产活力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推广
-
18、在赴印尼出席万隆会议之前.中国代表团制定了“在妥协中坚持原则,在和解中达到目的”的战略总方针,中国要尽可能地强调作为亚非国家的身份,从而避免陷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争论的陷阱。这一战略( )A、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思想 B、实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 C、遏制了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 D、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
19、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第二十三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和华侨选出的代表组成。材料中宪法规定体现( )A、独立自主原则 B、社会主义原则 C、人民民主原则 D、自由平等原则
-
20、关于新中国的工业化,毛泽东一度相信“只有通过自由企业和外资援助才能做到”,“必须经历漫长的、民主管理的私人企业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刘少奇和周恩来的工业化思路同样也还是从发展轻工业开始,公私企业参与、注重市场作用的渐进式工业化。但是,到 1951年底,中共高层开始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上逐渐达成共识。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 B、受到了当时国际局势变化的影响 C、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经验的借鉴 D、国民经济恢复后可解决资金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