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表是关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英国法律的部分摘要。这反映出当时英国法律( )
方法
摘要
热铁法
由被告手执烧红的热铁向前走一段距离,一般为九步;之后,当众将伤口包扎,三天后检验其伤势,如无溃烂即宣告无罪
热水法
与热铁法相似,只是将热铁换成了沸水
冷水法
将被告半捆并投入水池,若下沉则表示神灵接受他,即告无罪
A、以事实为审判的依据 B、注重程序公正 C、具有原始非理性色彩 D、刑罚较为残酷 - 
                            2、香港回归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原有640多个条例、1160多个附属立法进行了审查,决定不采用为特区法律的原有条例和附属立法只有14个,因部分条款抵触基本法而不采用其部分条款的香港原有条例和附属立法只有10个。这体现了( )A、“一国两制”的原则性和包容性 B、香港高度自治权得到扩大 C、国家塑造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D、香港原有法律体系的完善
 - 
                            3、1950年1月,政务院颁布《工商业税暂行条例》,在营业税分业税率表中,工业税率为1%~3%,其中重工业的税率为1%,轻工业定为1.5%~3%,生产迷信品、奢侈品的轻工业营业税率均为3%;商业税率为1.5%~3%。这些税率的制定( )A、适应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发展要求 B、实现了新中国财政经济的统一 C、通过经济手段掌握了市场主动权 D、为国民经济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 
                            4、1926年7月前,国民党在广东大量动员农民,组织农民协会,并提出“规定最高租额及最低谷价”等意见。7月以后,国民党将组织农民协会、发展农民战争的重点转向湖南、湖北地区。这一政策变化( )A、反映了政治形势的发展 B、有效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范围 C、背弃了新三民主义原则 D、缘于近代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 
                            5、1912年,参议院通电各省,颁布历书,“以崇正朔,而便日用”,并颁布四项决议(如下表)。这表明( )
(一)
由政府于阴历十二月前制定历书,颁发各省
(二)
新旧二历并存
(三)
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
(四)
旧时习惯可存者择要附录,吉凶神宿一律删除
A、习俗变迁蕴含着民族主义思想 B、社会生活开始呈现新旧并存的特征 C、封建文化制约着社会近代转型 D、辛亥革命推动社会趋向开放与文明 - 
                            6、1875年,光绪帝颁布上谕:“开采煤铁事宜,着照李鸿章、沈葆桢所请,先在磁州、台湾试办,派员妥为经理。即有需用外国人之处,亦当权自我操,勿任彼族搀越。”由此可知,当时采矿业的开办( )A、意在助推新式经营方式发展 B、折射出统治集团挽回利权的希冀 C、印证清朝中央权力有所下移 D、反映出清廷仍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 
                            7、南宋初年,由于养蚕顿盛,桑叶提价数倍,刺激了民间种桑,太湖流域出现了许多种桑大户。当时放弃育种工序,直接从市场上购买现成的蚕种的,就是“丝户”,而专营蚕种者,则成为“蚕种户”。这可用以佐证当时太湖流域( )A、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增强 B、耕织分离的倾向加强 C、商业市场分工逐渐趋于细化 D、生产集约化程度降低
 - 
                            8、下表是有关唐代科举的史料摘编。这可用以说明唐朝( )
史料
出处
“名登科第,即免征役”
《唐大诏令集》卷70
“且敕有进士及第,许免一门差徭,其余杂科,止于免一身而已”
《全唐文》卷866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A、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特色 B、门阀士族特权地位巩固 C、政府对人才选拔的重视 D、轻徭薄赋促进科举繁荣 - 
                            9、下图是陕北绥德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图中动物有熊、鹿、野牛、野黄羊、野猪、野骆驼、獐等。据此可知,在汉代陕北地区( )

绥德延家岔出土的狩猎图
A、民风中凸显尚武精神 B、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C、劳动与娱乐生活分离 D、居民生活依赖畜牧生产 - 
                            10、据云梦出土的《秦简》《秦律》记载,当时,从粮食、衣着、牲畜,到陶、木、铁器,都由官府经营,工师等“工隶臣”也为国家所有,于是出现了“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等现象。这些政策( )A、改变了秦朝社会阶层结构 B、体现国家对经济调控能力的增强 C、表明私营手工业迅速萎缩 D、反映出“工商食官”体制趋于严密
 - 
                            11、西周时期,“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礼制规定国君须与众卿集议会商政事,身为众卿的“父兄子弟”则应以各种形式“辅察其政”,此外针对“国人”,国君还应“大询于众庶”。这些规定( )A、有利于政治秩序的平稳运行 B、折射出监察机构的权力较大 C、有效实现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D、表明原始民主制度十分完善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绘画透视法发展小史
绘画中的“透视法”,最基本的视觉效果是近大远小。(见图一)

远古时期人们还没有掌握透视法,绘画以记录内容为主,景物无论大小远近,并排放置,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透视法在绘画中的运用完成了从无到萌发的转折。有的画作已能看出一定的透视效果。这符合古典时代崇尚真实的思想与风气。欧几里得的《光学》和托勒密的研究,为绘画透视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在中古大部分时期,又几乎看不到透视法的运用了。画作主要服务于表现宗教故事或传达宗教信仰。可见,绘画艺术的发展不仅是技艺发展史,也是观念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史。
14—17世纪,在欧洲画坛上,透视法转入蓬勃发展时期。在前人光学研究成果和艺术家实践经验基础上,意大利的阿尔贝蒂把定点透视理论纳入“绘画三要素”。随后越来越多的画作追求呈现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和自然感,融透视表现方法与人文主义精神为一体。(见图二)

18—19世纪,透视法仍然受到很多艺术家的尊崇,不断丰富和发展。随着19世纪摄影技术的发明和改进,通过绘画还原现实的任务逐渐让位于照相机。此后出现了一些体现新的追求和理念的绘画流派,开辟了绘画艺术的新天地。
(1)、绘画透视法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四次转折,任选其中的两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背景。(2)、通过《绘画透视法发展小史》一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哪些写作“小史”的方法。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以文化为载体的意识形态因素愈加复杂、多变,使对于世界各国乃至对各种社会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考虑。意识形态作为精神文化的特殊系统,往往把文化作为它的积聚地。当前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相在国际舞台上通过推销自己的文化以实现其意识形态扩张的战略企图。面对咄咄逼人的文化霸权主义,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在全球化的潮流中维护本国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及文化自信,已成为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摘编自郝保权《对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文化霸权及其意识形态意涵的战略沉思》
根据材料并结合二战后的相关史实,围绕“全球化”“文化霸权”“文化自信”等关键词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光启(1562—1633)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与传教士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将欧洲数学介绍到中国,奠定了我国近代数学的基础。其著作《农政全书》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农学著作之一。该书不但记载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而且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1629年明政府以徐光启为监督编纂《崇祯历书》,书中介绍了哥白尼的地球自转说,然而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知识分子对哥白尼的学说持否定意见,哥白尼的学说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引起重视。
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东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摘编自郝景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的主要科学成就及其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 
                            15、人类的迁徙对人类文化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耳曼人简陋的农业制度以及粮食生产水平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加上他们爱好掠夺的品性,因此常常会把自己的地方抛弃而向外扩展。4世纪以后,凶悍的匈奴人进入欧洲,连续征服日耳曼部落,迫使日耳曼部落为了生存避难而向罗马帝国境内移动。移民运动在很长的时期里一直继续着,但是到了5世纪,罗马政府已经没有力量来对付日耳曼人的移民……蛮族入侵的结果是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兴建了一系列蛮族国家,蛮族国家和罗马残留文化以及存留下来的基督教会,共同构筑了一个中世纪社会。
——赵立行《世界文明史讲稿》
材料二 他们(欧洲人)向西半球输入人口,早在1800年就形成了新的文明中心,配有欧式政府、宗教和教育制度。一个新的国家从原先由英国人统治的北美地区兴起,美洲有两个业已成熟的文明被西班牙毁灭,也被西班牙自身的文明所取代……拉美很快出现了一批混血人口,混血现象非常普遍,欧洲人和原住民及黑奴都会繁衍后代,这些黑奴最早在16世纪作为甘蔗园的劳力引入,后来人数不断增加……虽然印第安语言得到留存,征服者的语言当然还是成了这片大陆的主流通行语。
——《企鹅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耳曼人入侵西罗马帝国的原因及其对中古西欧文化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西欧殖民扩张对近代美洲人口结构和文化的影响。 - 
                            16、中印两国有上千年文明交流史,友好合作始终是主流。中印实现各自民族复兴,将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重大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朝鲜有许多使用汉字的诗人,他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如: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
——9世纪朝鲜人崔致远《长安旅舍与于慎微长官接邻》
材料二 佛教及婆罗门教的政治理想及宗教美术,给东南亚各小国带来了国王的神圣化、阶层秩序观念、行政法典、梵文以及技术高超的建筑、雕刻和音乐等等,这对君主统治的正统化以及整合和发展他们的国家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日本学者和田久德
材料三 中印两国立于世界东方,天造地设,互为邻国,其文化往来源远流长。从文字记载看,历两千余年而不衰,成为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典范。但两国的文化交流到底有多悠久,始自何时,至今没有定论。
——摘编自姜景奎《中印文化交流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华文化对朝鲜的影响。(2)、结合所学,概述古代印度文化在东南亚传播的两个阶段。并根据材料二分析古代印度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印文化交流的史实。 -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
内涵
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 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多民族的交融
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多民族不断交融、 共同创造的历史。
外来文明的吸收
中华文明不断与域外异质文明接触,积极吸收外来文化, 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雅与俗的互动
中华文明就是由雅化俗、由俗化雅,在雅与俗的互相转化 中得以发展。
以复古为革新
中华文明实现变革的一种常见方式是以复古为革新,即借 复古之名行革新之实。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所接纳的移民人数不断增加,这些移民逐渐成为欧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这样,欧洲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对此,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
材料二 1973年以后,招募劳工(不管是外籍劳工还是殖民地劳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停止,但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政策研究》
材料三 在社会就业层面上,大量移民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也形成了冲击。尽管移民人口的失业率远高于当地人,但许多欧洲人和某些政党依然认为,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在国家安全层面上,大量移民的存在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一体化社会融合政策,来自北非的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倍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摘编自刘晓平《战后欧洲移民政策与地中海南北移民问题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移民人数增加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的特点。(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 
                            19、胡图族和图西族是卢旺达的两大族群,两者之间一直存在矛盾。1994年,极端的胡图族人煽动杀光图西族人。这场屠杀使得仅有700万人口的卢旺达死亡100多万人,且有超过300万人成为难民逃离该国。材料中的难民属于( )A、灾荒难民 B、种族民族难民 C、政治难民 D、宗教难民
 - 
                            20、在美式英语中,一些单词来自印第安语,如pone(玉米饼)、Arizona(亚利桑那)。还有一些单词来自非洲黑人语言,如tote(搬运)、okra(秋葵)。这体现了( )A、美国语言的保守性 B、美国文化的开放性 C、世界广泛流行英语 D、美利坚民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