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表是清代南昌县乡饮中大宾身份的统计。乡饮是古代重要的礼仪活动,不仅饮酒,还要“敦崇礼教,相互劝勉”。活动由当地官员负责,并邀请德高望重者出任大宾。由此可见乡饮( )
主事或内阁中书
知县
教谕
国子监助教
低阶官员
拥有各种头衔的人
翰林
举人
贡生
生员
监生
地位不确定者
人数统计
2
3
11
1
4
2
3
5
41
7
1
16
注:教谕是县学的教官。
①是政府推行教化的重要途径 ②引导了尚学重教的社会风气
③是当时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④体现了国家优抚高年的传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有学者认为宋代政治思想之重心不在理学,当时一些士人“斥心性之空谈,惩国势之积弱而思振救之”。下列史事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科举考试“取士不问家世” B、政府行崇文抑武方针 C、“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D、朱熹提倡“格物致知”
-
3、下图是隋唐时期政府所设粮仓分布图。《隋书》记载隋朝“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转相灌注。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给京师”。《通典》记载粮仓 “储米粟多者千万石”。由此判断( )
①粮仓储粮来自江南地区 ②广设义仓以备水旱赈济
③粮仓的分布与漕运相关 ④仓储建设反映农业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4、《汉书》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歌谣)”,并命人为其编订音律。在祭祀仪式上,“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天子和百官)皆肃然动心焉。”汉代乐府的创立( )A、目的是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B、体现了汉武帝“大一统”思想 C、开创对民间诗歌整理的先河 D、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
5、战国时期,秦将其统治区域称为“夏”。睡虎地秦简中的户籍制度规定:“夏子”是指秦国人,以及秦国人与周边新征服地区之人所生子女。这一规定( )A、标志户籍制度的形成 B、有助于秦国统治的稳定和影响力的扩大 C、体现阶级关系的变化 D、推动了宗法分封制瓦解和郡县制的确立
-
6、大一统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
先秦是大一统思想的酝酿时期。战国时期,结束纷乱,走向统一,已经成为历史潮流。思想家们纷纷表达出自己的愿望,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秦汉王朝建立后,“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大一统从思想观念转变为现实。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表现出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国家统一;二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三是因俗而治。
(1)、 依据材料和所学,举例说明大一统国家治理的三个特点。(2)、 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大一统国家的历史进步作用。 -
7、中国古代人口
材料一:西汉末年至西晋中期人口对比图
注:三国末期人口数据为原东汉王朝疆域范围内的人口数据;缺少三国末期以及西晋中期王朝疆域外少数民族人口数据
材料二:从东汉桓帝年间的人口减少现象一直延续到赤壁之战前后,在这一时期,大小战争可以说是此起彼伏,战乱对生产力的破坏相当严重,大片良田变成荒野。而这一时期疾疫的蔓延并未停止,前一时期疾疫猖獗的地区仅限于中原地区,而到了这一时期,疾疫已流行到长江流域,甚至进入了成都平原。
材料三: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
(1)、 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末年到西晋中期人口的变化。(2)、 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对人口的变化进行简要解释。 -
8、郊祀
材料一:郊祀,是中国古代由统治者祭祀天地日月、名山大川、四时百神、鬼魂祖先等各种神灵的国家祭祀。君王祭祀天地神灵的礼仪,在黄帝时代以前就已经形成了传统,而且历代沿袭不辍。周代郊祀诗《周颂•我将》记载:“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礼记•月令》记载“(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
材料二:针对原王国地区礼俗各异、神祇众多的情况,汉武帝通过修郊祀、建封禅等一系列的礼制改革来统一管理民众的风俗信仰。建元元年(前140)五月,武帝下诏修整因战乱而被废弃的山川祭祀,改由各地祠官统一管理。元鼎初年(116年),以太一神为中心,在全国修建泰时。泰时坛不仅祭祀太一,还祭祀黄帝、阴阳使者等东方神灵。
材料三:在孝文帝之前,北朝的郊祀活动多与北方民族所固有的民族宗教有密切关系,对天及自然神的崇拜具有突出的地位。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重新在洛阳近郊举行郊祀,废除了在西郊进行北族式的祭天礼仪。王夫之评价为:“弘(孝文帝)始亲政,作明堂,正祀典,……修舜禹周礼之祀……。”
(1)、 依据材料一、二,指出西周和西汉郊祀制度的不同。结合所学分析西汉郊祀制度形成的原因。(2)、 依据材料三和所学,对孝文帝修改郊祀制度进行简要说明。 -
9、信息技术
人类信息技术发展的五个阶段
标志
史料证据
第一次
语言的使用
语言起源有多种假说
第二次
文字的创造
仓颉造字传说,楔形文字,甲骨文等
第三次
印刷术的发明
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毕昇活字印刷术
第四次
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
贝尔试用电话成功,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1997年《全球基础电信协定》
第五次
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1969年互联网诞生,电子商务兴起
从第二次至第五次中任选一次信息革命,以“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为主题,拟定研究提纲。
要求:研究提纲应包括:研究背景、研究过程、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
-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
——恩格斯《德国状况》
材料二“这是一位同亚历山大和凯撒一样的天才人物,长于指挥军队……竟还有立法家们具有的才能……”“几年之后,这位伟人、聪明的人物疯狂了……使得一百万人的生命毁灭在战场上,激起整个欧洲来反对法国……二十年胜利果实被剥夺一空。”
——梯也尔《执政府和帝国的历史》
(1)、 恩格斯为什么说拿破仑是德国“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2)、 以史实说明拿破仑“有立法家们具有的才能”。 -
11、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盛世局面。下列有关隋唐盛世局面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吏治相对清明,选贤任能
②儒学和乐府诗成为文化主流
③经济快速发展,民族交融
④科技成果突出走在世界前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2、归纳概括是重要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如图以下选项中主题与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主题
内容
A
早期国家的制度建设
禅让制、井田制、郡县制
B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刀耕火种、铁犁牛耕、郑国渠
C
赋役制度的发展演变
编户制度、租调制、两税法
D
不断完善的监察体系
御史大夫、十三州刺史、科举制
A、A B、B C、C D、D -
13、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一方面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当官,另一方面也将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上述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 )
①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②选拔了大量人才
③促进商业飞速发展
④有利于国家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
14、敦煌莫高窟中有一幅隋代壁画《天宫伎乐飞天》,其中的飞天伎乐在形象上一改前期粗犷的西域式风格,具有“秀骨清像”的文化特征,其造型衣饰具有多样化,有的束双誉,有的披架裳,有的着中原大袍。伎乐飞天形象反映了( )A、中华文化领先世界 B、外来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C、民族文化彼此交融 D、中原传统文化日渐式微
-
15、《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是( )
①承认土地私有
②打击旧的贵族
③增强军队战斗力
④强化社会控制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
16、如图为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家。考古工作者发现冢群内部设有中心大墓、中小型墓、附属墓等,其中大墓的随葬玉器数量多、种类多、档次高。积石冢以祭坛为中心,规模宏大,当为部族共同祭祀天地神和祖先的地方。该遗址能反映当时( )
①社会等级分化
②国家已经形成
③部落联盟加强
④神权统治出现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
17、2022年2月,北京新闻中心举行北京历史文化保护专场新闻发布会,宣布北京中轴线申遗正在按照《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有序推进界文化遗产。因此,我们对北京中轴线应( )A、全力开发推向市场 B、严格保护封闭保存 C、大力维修适度保护 D、充分保护适度利用
-
18、难民是现代社会移民中的一个独特群体,这一群体备受国际关注。其产生的背景有( )
①国际人才的流动
②宗教或部族矛盾
③自然灾害的发生
④战争和地区冲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9、如图是赫梯人的铁质车轴战车,使用铁质车轴之后,车斗的负重能力上升,能乘三人。一人开车,一人射箭,一人拿长矛捅刺,换句话说,它赋予了战车近战的能力。由此能得出的结论是赫梯人( )
①扩大了铁的用途
②改进了冶炼技术
③提高军队战斗力
④作战时轻松获胜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
20、1922年,中国共产党人参与创办了上海大学,其中社会学系最为著名。其教学内容有:社会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社会运动史、外国语、法学通论、中外政治史等。以下对该高校的分析,正确的是( )A、背景: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B、课程:开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探索 C、地位: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D、意义: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