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文艺复兴时期,有学者赞成古希腊人的说法,认为人类历史循环往复,交替进行;也有学者质疑古希腊人的人类历史退化观,其理由是仅印刷术一项就可以超越古人的所有发明。上述观点与文艺复兴特点相符合的是(     )
    A、汲取东方文化精华 B、批判继承古典文化 C、崇尚理性科学思想 D、追求现世幸福生活
  • 2、1979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正式确立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指出改革要侧重于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这表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上日程 B、农业生产责任制继续深化 C、对外开放战略全面顺利实施 D、生产资料所有制急需调整
  • 3、1954年,中国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64年,中法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72年,中美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与英法美三国关系的变化(     )
    A、证明了“一边倒”方针的胜利 B、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说明了全方位外交活动的开展 D、反映了两极对峙格局的终结
  • 4、下图表现了劳动人民边生产边学习的情景,它反映出(     )

    A、统一战线受到了广泛拥护 B、土地革命赢得了农民支持 C、抗日民主根据地巩固发展 D、敌后战场开始成为主战场
  • 5、下表为天津两所学堂的基本情况及主要课程设置,表中内容的联系与变化反映了(     )

    天津武备学堂

    (1885年,军事专科学堂)

    天津中西学堂

    (1895年,综合性学堂)

    课程分为学、术两科:中国经史、测绘、算学、战法兵器等,马、步、炮队操演阵式等

    通学课程包括:高级应用英文课程,西学基础课程如几何学、微分学等,应用性课程如驾驶、万国公法、理财富国学等

    A、百日维新的成效 B、统一学制的建立 C、社会制度的演进 D、洋务人士的反思
  • 6、在编撰《资治通鉴》过程中,面对多政权并存时期如何确定编年标准的问题,司马光认为,政权无论华夷大小强弱,须同等对待,不能独尊一国为正统,“而其余皆为僭伪”,从中可以看出司马光(     )
    A、坚持务实治史的追求 B、推进华夏认同的志向 C、强调民族对立的意图 D、独尊中原王朝的立场
  • 7、唐中宗下令修改《氏族志》,至唐玄宗初年撰成《姓氏录》;书中对相关家族按照道德、功勋、血缘、籍贯,“等而次之”,对有官爵的“夷番酋长”也授予相应等级。此举(     )
    A、维护了门阀制度 B、破除了门第界限 C、改革了选官制度 D、削弱了士族集团
  • 8、中华文明之生成既非一日之功,也非一成不变。在比较的视野和世界文明的大格局中,考演化之路径,察历史之创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何以中国?“中国”概念的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由最初标杆竖旗以示居处方位的中心概念——“余其宅兹中国”(铭文见于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逐渐发展到文化和权力叠加的辐射概念——“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进而再到愈益清晰化的政区地理界分的民族国家疆域概念。有学者研究推测,早在陶寺文化就已经有了地中的观念。约铸于西周中晚期的遂公盨(又名豳公盨)铭文有“天命禹敷土(划分土地),随山浚川”等记载。

    生于斯,长于斯,共同的历史记忆奠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历史认同。章太炎说:“国之有史久远,则亡灭之难。”钱穆说:“断断无一国之人相率鄙弃其一国之史,而其国其族犹可以长存于天地之间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

    ——据钱穆《国史大纲》等整理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解读何尊发现的意义,概括禹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章太炎“国之有史久远,则亡灭之难”的认识入手,例举人类文明演进的相关史实,以“共同的历史记忆”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自拟标题,史实例举充分,观点陈述正确,结论合理)
  • 9、“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土地、粮食,攸关国运民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之一、而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又在于解决不合理的封建土地占有制度。国民党虽然承袭了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主张,也提出过若干解决土地问题的政策,但始终“为一种口号”,从未真正付诸实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共同抗日,将没收地主土地的做法改为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经过在根据地广泛而持续地减租减息,使农民得到了实利,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成为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发布的纲领性文件之一。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十卷)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198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37911万吨,比1978年增长24.39%。199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4624万吨。2021年,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日报》2024年10月26日报道:“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预计首次超过1.4万亿斤,实现高位增产”。

    ——据《历史·选择性必修2》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解决农民问题上的本质差异。结合所学,简述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的成效。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成功经验。
  • 10、以史为鉴观治道,得失犹待后人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谥曰孝文皇帝(北魏拓跋宏)……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加以雄才大略,爱奇好士,视下如伤,役己利物,亦无得而称之。其经纬天地,岂虚谥也。

    ——引自《魏书·高祖纪》

    (杨广)负强富之资,逞无厌之欲……游幸不息……兴师百万,亲征高丽,政繁赋重……广凶问(死讯)至,(唐高祖)追恶谥曰炀(去礼远众曰炀)。

    ——摘编自《历代通略》

    材料二   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谥高皇帝)以公侯、功臣及其奴仆冒犯国典,作铁榜,申明律令,违者究治。其目节略如下:

    一、不得强占官民山场、湖泊、茶园等。

    二、管庄人等不得倚势在乡欺殴人民。

    三、屯田佃户、奴仆及其亲属人等,不得倚势凌民,侵夺财产。

    四、不得私托门下,隐蔽差徭。

    五、欺压良善者,侵夺人田地、房屋、孽畜者,四犯与庶人同罪。

    六、不得受诸人投献物业,四犯与庶人同罪。

    ——据《续文献通考》等摘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事实说明拓跋宏“孝文”谥号非虚谥,杨广之“炀”为恶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试对明太祖作铁榜申诫举措从背景、目的和作用三方面予以简要评价。
  • 11、墓志铭是古代一种重要的文献形式。据出土的唐朝《永泰公主墓志铭》载,“自蛟丧雄锷,鸾愁孤影”,隐喻永泰公主为丈夫守寡而孤独地生活。铭文并载,“(公主)珠胎毁月……以大足元年九月四日薨,春秋十有七。”意谓永泰公主是因怀孕患病去世。但据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永泰公主与其丈夫等人是因触怒武则天而招致杀身之祸。两种不同的史料记载,直让人困惑于历史的多重面孔:你的一面,我的一面和最真实的一面。文献记载的这样一种矛盾悖论,说明(     )
    A、每一种陈述都是一种文本,反映出历史建构的多元性 B、史料记载体例的不同,影响历史记录与叙述的对与错 C、旁观者清,时间越久越接近历史的真相 D、眼见为实,距离越近越接近历史的真相
  • 12、社会信息化促进了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然而,下图漫画中的美国却“满面笑容”地堆砌“数字壁垒”,使得其他国家应用程序(APP)的进入变得更加困难。该漫画旨在反映(     )

    A、社会信息化使信息安全的保护日益困难 B、美国试图阻碍数字信息的正常流通 C、人机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D、美国热衷于创造数字壁垒纪录
  • 13、1917年11月7日,随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一声炮响,苏维埃政权凯歌行进,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观察下图,苏维埃政权最初的定都地,位于(     )

    A、 B、 C、 D、
  • 14、17世纪90年代,英国议会根据《财政筹款特别法案》,批准成立英格兰银行。英王威廉三世与玛丽二世成为其股东。该行宗旨“促进广大公众的利益”,规定军费批文除需要议会通过,还需要国王印章。据此判断,此时英国实行(     )
    A、民主共和制 B、君主立宪制 C、责任内阁制 D、等级君主制
  • 15、1992年下半年,国家物价局颁布了新的《价格管理目录》,中央直接管理价格的商品由737种减少到89种,工业生产资料大部分并轨实行单一的市场价格,放开了原来尚未放开的工业消费品价格。上述举措的出台(     )
    A、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开启了经济体制改革新局面 C、标志着以市场调节为主的价格机制形成 D、顺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 16、观察下图。报纸“号外”报道的事件标志着(     )

    A、局部抗战开始 B、华北事变发生 C、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D、二战在亚洲的爆发
  • 17、1926年底,邹韬奋接办《生活》周刊,发表了大量讨论升学、就业、婚姻等生活问题的文章。进入1930年代,他的言论“渐渐注意于社会的问题和政治的问题,渐渐由个人出发点转到集体的出发点了”,将中国的唯一出路寄托于人民大众。这一转变缘于(     )
    A、个人主义式微,集体主义渐长 B、生活问题不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C、民族危机加深与国民党统治腐败 D、政治上分崩离析,军阀混战局面加剧
  • 18、1836年,某外文刊物发表旅华英人《迫切需要与中国缔约》的文章,认为贸易增长起来,势必要开辟新的门径,但在中国却受到了阻碍,提出“要一次经济教育和中国签订一个条约,这个条约必须是在刺刀尖下依照我们的命令缔结,又必须在大炮的瞄准下发生效力”。据此,该文意图(     )
    A、要求英国武力对华进行市场扩张 B、维护英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C、迫使中国增开沿海内陆贸易口岸 D、谋取对华贸易片面最惠国待遇
  • 19、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上的一个明显现象是学术从“学在官府”的制度体系里脱离出来,文化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能够体现这一重大变化的是(     )
    A、旧贵族体系的瓦解 B、变法运动成为时代潮流 C、诸子百家学说出现 D、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 20、下图所示漫画,“地球修理工”满脸忧愁地看着引擎盖下面频发的“山火、飓风和海啸”而无从下手,该漫画意在说明(     )

    A、能源危机严重影响着全球化的进程 B、国际社会消极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 C、交通安全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问题 D、生态环境恶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上一页 33 34 35 36 3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