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图表现了劳动人民边生产边学习的情景,它反映出( )A、统一战线受到了广泛拥护 B、土地革命赢得了农民支持 C、抗日民主根据地巩固发展 D、敌后战场开始成为主战场
-
2、下表为天津两所学堂的基本情况及主要课程设置,表中内容的联系与变化反映了( )
天津武备学堂
(1885年,军事专科学堂)
天津中西学堂
(1895年,综合性学堂)
课程分为学、术两科:中国经史、测绘、算学、战法兵器等,马、步、炮队操演阵式等
通学课程包括:高级应用英文课程,西学基础课程如几何学、微分学等,应用性课程如驾驶、万国公法、理财富国学等
A、百日维新的成效 B、统一学制的建立 C、社会制度的演进 D、洋务人士的反思 -
3、在编撰《资治通鉴》过程中,面对多政权并存时期如何确定编年标准的问题,司马光认为,政权无论华夷大小强弱,须同等对待,不能独尊一国为正统,“而其余皆为僭伪”,从中可以看出司马光( )A、坚持务实治史的追求 B、推进华夏认同的志向 C、强调民族对立的意图 D、独尊中原王朝的立场
-
4、唐中宗下令修改《氏族志》,至唐玄宗初年撰成《姓氏录》;书中对相关家族按照道德、功勋、血缘、籍贯,“等而次之”,对有官爵的“夷番酋长”也授予相应等级。此举( )A、维护了门阀制度 B、破除了门第界限 C、改革了选官制度 D、削弱了士族集团
-
5、中华文明之生成既非一日之功,也非一成不变。在比较的视野和世界文明的大格局中,考演化之路径,察历史之创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何以中国?“中国”概念的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由最初标杆竖旗以示居处方位的中心概念——“余其宅兹中国”(铭文见于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逐渐发展到文化和权力叠加的辐射概念——“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进而再到愈益清晰化的政区地理界分的民族国家疆域概念。有学者研究推测,早在陶寺文化就已经有了地中的观念。约铸于西周中晚期的遂公盨(又名豳公盨)铭文有“天命禹敷土(划分土地),随山浚川”等记载。
生于斯,长于斯,共同的历史记忆奠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历史认同。章太炎说:“国之有史久远,则亡灭之难。”钱穆说:“断断无一国之人相率鄙弃其一国之史,而其国其族犹可以长存于天地之间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
——据钱穆《国史大纲》等整理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解读何尊发现的意义,概括禹的历史功绩。(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章太炎“国之有史久远,则亡灭之难”的认识入手,例举人类文明演进的相关史实,以“共同的历史记忆”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自拟标题,史实例举充分,观点陈述正确,结论合理)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着力推进金融货币改革。1933年在上海试点“废两改元”,“凡公私款项及一切交易,均按此定率用银币收付,不得再用银两”。1934年,世界性的银价发生暴涨,国内“金银外流近4亿元,社会几濒于破产”。1935年,为“谋货币金融之永久安定”,国民政府发行法币,禁止白银流通,规定汇价为法币1元等于英镑1先令2.5便士,此后不久,国民政府又将法币与美元挂钩。我国用银习惯为时已久,民间收藏多属银类,特别是乡辟地区由于纸币尚未流通,因此持有银币、银两的兑换十分不便。在改革实施区域方面,广东地区长期为地方政治势力所掌控,直到1936年广东的货币改革才提上日程。
——摘编自吴景平《中国近代金融史十讲》
材料二 长城以南的中原、长城以北的草原、嘉峪关以西的西域,以及青藏高原四大区域共同构成中国,而河西走廊是中国若干个走廊当中唯一一个连接中原、草原、西域、高原的区域,所以到河西走廊,才能看到真正的中国。
——摘编自施展《枢纽》
材料三 河西地区又是一个民族文化交融创新的聚合区。特别是汉武帝以来,汉族及其农耕文化扎根于此,这里成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以及外来文明接触交流和文化创新的舞台。如敦煌、凉州成为了佛经翻译、传播的中心。而在永嘉之乱后,河西一度成为中原儒家文化的复兴基地。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在西晋永嘉之乱后,“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魏、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然后始知北朝文化系统之中,其由江左发展变迁输入者之外,尚别有汉、魏、西晋之河西遗传”。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复经多民族、多元文化交流融通,而形成了包括河西儒学在内的具有河西特色的本土文化。
——摘编自雍际春《河西四郡及其战略地位论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国民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的币制改革。(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河西走廊的历史地位,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政府中出现了一个根深蒂固的紧张局面:一方是隋唐从北方诸王朝继承下来的制度,一方是于把它们应用于重新统一的帝国中远为复杂的形势的要求。……这是一个使行政程序合理化、简化和效益化的时期,又是行政活动进行法典化和正规化的时期。当时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对长治久安怀着信心,致使政治家们都倾向于以全帝国适用的统一制度和社会行为的持久准则来考虑问题。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材料二 中世纪以来的法国法律受到了罗马法的深刻影响,自然法的理念十分流行。启蒙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按照资产阶级的要求对自然法理念进行了重新阐释,并提出了一系列立法原则。大革命开始后,在这些立法原则的指导下,法国先后制订了一些民事法律。但由于时局动荡,统一的法典始终无法编订。拿破仑掌权后,亲自主持民法的立法工作,多次出席相关会议并裁决争议。1804年,《法国民法典》颁布实施。此后,《法国民法典》虽经多次修订,但其原则、框架和风格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并被德国、丹麦等国家所吸收。
——叶秋华、洪荞《论<法国民法典>的历史演进:纪念<法国民法典>编纂二百周年》
材料三 制定和实施宪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后,经过艰辛探索和实践,成功在中华大地上制定和实施具有鲜明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宪法,在我国宪法发展史乃至世界宪法制度史上都具有开创性意义,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摘编自习近平《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
(1)、根据材料一,从经济角度指出“隋唐从北方诸王朝继承下来的”是何制度。并结合所学,概述“唐代行政活动进行法典化和正规化”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法国民法典》颁布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简析《法国民法典》对于近代西方法律体系发展的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说明当代中国人民宪法发展的历程。 -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中非交往始于贞观年间。天宝十年(751),唐朝人杜环到达过非洲。唐代的中非交通线主要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8世纪后,陆路渐趋衰落。瓷器和丝绸是唐代时期输入非洲的大宗物品。从7世纪开始,东非海岸商业性城邦的兴起、发展和繁荣,推动了中国商品进入非洲,香料、象牙则是非洲输往唐代中国的主要物品。
——摘编自景兆玺:《唐代中非关系论述》
材料二 中国和非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3,没有中非的现代化,就没有世界的现代化。从2015年提出中非共同实施“十大合作计划”,到2018年提出重点实施“八大行动”;从2021年宣布中非务实合作“九项工程”,再到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十大伙伴行动”每一项都有具体目标,每一项都是务实行动,有力表明中国愿助力推进包括非洲在内的全球南方现代化建设……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愿同非洲国家互学互鉴、互帮互助、并肩前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非都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未来也必将携手走在现代化进程的前列。
——整理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9月5日《以中非现代化助力全球南方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代中非交往的特点,并分析唐代中非交往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非“未来也必将携手走在现代化进程的前列”的认识。 -
9、近代以来,国际法在解决国际争端、维护国际秩序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下列材料反映的国际法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
②“大会对于足以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之情势,得提请安理会注意”
③“在妥为顾及所有国家主权的情形下,为海洋建立一种法律秩序”
④“选侯、邦君和各邦……自由行使领土权……不应受到任何人……的骚扰”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④①②③ -
10、2013年6月,一份名为《走向核心国家——中国的“大金融”战略与发展路径》的研究报告描绘了中国成为金融强国的图景,并给出了相应的路径策略。2023年11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金融强国”,为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下列相关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A、人民币影响力的提升开始于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时 B、人民币的发行坚持经济发行和计划发行两条原则 C、人民币已成为国际贸易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 D、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
-
11、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2019年人民网刊登《不忘初心,习近平点赞过的好干部》一文,深入宣扬了焦裕禄、杨善洲等“好干部”的群像。这一做法( )A、激发了全国人民生产的热情和干劲 B、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C、提高了公务员队伍的政治文化素质 D、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出台
-
12、下列各项,逻辑关系正确的一组是( )
史实
认识
A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洋务运动意在维护旧有的制度观念。
B
孙中山评价黄花岗起义:是役也,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黄花岗起义是武昌起义的导火线
C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南京临时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
D
广州国民政府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
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A、A B、B C、C D、D -
13、茶是中国对外贸易出口的重要商品。下表是1838—1855年广州、上海两地茶出口量的相关数据,下列说法中对两地茶出口量总体变化趋势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年份
茶(磅)
广州
上海
1838—1842
42,353,000
—
1843
17,727,730
—
1844
69,327,500
1,149,000
1851
64,468,100
36,722,500
1852
36,127,100
57,675,000
1853
31,796,000
69,431,000
1855
16,700,000
80,221,000
①五口通商使中国旧有对外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②广州民众自发抵抗英法联军使行商环境恶化
③太平天国运动对原有商贸体系造成一定影响
④东南互保章程使长江流域秩序免受战争破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14、四川《威远县志》(乾隆版)中有一份"十家牌",开首就告示:"严禁咽匪,禁止邪教、巡查赌博,踩缉逃盗,包唆词讼,酗酒打架……上各条挨户稽察,倘敢隐匿,罪连十家"。这说明当时( )A、地方基层自治成效明显 B、什伍连坐制度逐步形成 C、保甲治安职能严密苛峻 D、官员考核制度日趋完善
-
15、明代学者丘浚在《大学衍义补》中记述:“备书其在任行事功绩……凡有三等,一曰称,二曰平常,三曰不称,既书之,引奏取旨,令复职,六年再考,亦如之。九年统考……以定其升降之等”。此处表述的制度是A、上计制 B、考察制 C、考满制 D、考课制
-
16、下图内容来自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唐代寺院手实《唐神龙三年(707年)正月高昌县开觉等寺手实》(局部)。据此可知,唐代寺院( )A、兼具户籍与土地管理的职能 B、成为管理西域的行政机构 C、冲击了儒家学派的主流地位 D、承担社会救济的重要责任
-
17、2004年,西北大学博物馆征集到井真成墓志。墓志记载,井真成是唐代开元年间由日本来唐的留学生,后来在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逝世于中国,唐玄宗十分哀伤,命赠他为“尚衣奉御”,丧葬事务由官方负责。这反映了( )A、开元年间中日来往频繁 B、唐代实行团结的民族政策 C、当时对外政策开放包容 D、井真成政治地位十分显赫
-
18、下图为漫画“17世纪英王和议会的角力”,对“角力”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诉求 B、体现了“议会”一词的最初含义 C、促成了三次议会制度的改革 D、结束了等级君主制的建立
-
1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下面主张与其相似的是( )A、“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B、“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C、“邻国相望,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D、“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
2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以下关于改革开放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现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