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近代新加坡的“猪仔”贩卖活动猖獗,其中大多是中国人。新加坡领事孙士鼎“申请外务部及闽总督严饬各通商口岸洋务委员会稽查,有出口华工均需店铺担保……如有拐卖情事立令原船回……以杜拐风”。然而,产生这种社会顽疾的原因耐人寻味,“前清官吏欲禁止而不能,因有某国人背后包庇,凡卖一人,得银一元,而该处洋务委员会则得五毫”,可见“猪仔”贸易背后的关系网之复杂。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
    A、新加坡是华工出洋的主要流入地 B、封建腐败导致苦力贸易无法遏止 C、晚清政府严厉打击华工出洋务工 D、通商口岸是华工的重要贩卖基地
  • 2、图是日耳曼人迁徙过程中建立的诸多王国示意图。据此可知,日耳曼人的迁徙(   )

    A、促使欧洲进入文明时代 B、确立了欧洲文化的优势地位 C、推动基督教文化的传播 D、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
  • 3、阿拉伯故事小说《天方夜谭》,吸收了印度、希伯来、埃及和阿拉伯等民间故事,歌颂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和高尚品质和爱憎分明的感情,揭露和鞭笞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不平。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等名著,都受到了《天方夜谭》创作方法的影响。据此可知,《天方夜谭》(   )

    ①批判基督教神权的统治                        ②融合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③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④表现阿拉伯帝国社会生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4、美国拉美学界的经典教科书《现代拉丁美洲》中提到:“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由此可知(   )
    A、欧洲文化比印第安文化更优越 B、印第安文化不受欧洲文化影响 C、欧洲文化与印第安文化已融合 D、印第安文化保持独立发展趋势
  • 5、俄罗斯的标志性建筑—莫斯科红场上的圣瓦西里大教堂属典型的拜占庭风格;俄罗斯的造型艺术,尤其是圣像画别具特色,与拜占庭的圣像画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眼睛的画法是最为突出之处:俄罗斯的国徽,也渊源于拜占庭文明。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宗教影响 B、俄罗斯帝国的兴起晚于拜占庭帝国 C、拜占庭与俄罗斯有相同的历史传统 D、拜占庭文明具有融合与创新的特点
  • 6、韩国首尔的景福宫和日本的法隆寺虽建于不同的时空环境,但都带有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该材料直接反映出(   )

    韩国首尔景福宫              日本法隆寺的金堂和五重塔

    A、中华文化向外传播与辐射 B、古代日韩是中国的藩属国 C、东亚地区建筑具有统一性 D、中国处于亚洲文明的中心
  • 7、有学者认为,虽然儒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发生了内生性的演变,但崇尚和谐、爱好和平、天人合一、与人为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和连续的。该学者的观点可用于解释(   )

    ①儒学的创新性不足  ②儒家文化的源远流长

    ③儒学的传承与发展  ④儒学地位的不可动摇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德国商人古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项技术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和质量。古登堡的印刷厂,最早印制的是拉丁文版的《圣经》,印刷效果堪称精美。尽管如此,古登堡本人却没有因为这项技术赚到钱,因为当时绝大多数普通人读不懂拉丁文,所以印刷数量很少。到1521年马丁·路德开始用德文翻译《圣经》,次年《新约》翻译完毕并出版。从此德意志信徒可以自己直接阅读《圣经》,而不必再受到教会和神父的控制。马丁·路德为印刷商们开辟了全新的市场,印刷商们则配合他快速传播新思想,二者相互促进,进而影响后续一百余年的欧洲政治格局。

    ——摘编自张笑宇《技术与文明——我们的时代和未来》

    材料二 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中的某个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机械化的“传染性”扩张首先遍及整个英国的棉纺织领域。当几乎所有的生产环节都实现不同程度的机械化,当越来越多的机器设备需要安置的时候,旧有的农舍或者手工工场就显得太小。起初人们修理和扩充废弃不用的谷仓,到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只得建起新的集中劳动场所,于是这里汇集了大量的工人系统地使用机器生产。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

    材料三 16世纪以来的科技革命、武器体系和战争形态表

    大致时间

    科技革命

    新型武器

    战争形态

    16—17世纪

    近代物理学诞生

    火枪、火炮、鱼雷

    火枪炮战争

    18世纪

    蒸汽机和机械革命

    铁甲舰、潜艇、机枪

    半机械化战争

    19世纪

    电力和运输革命

    飞机、坦克、航空母舰

    机械化战争

    20世纪上半叶

    相对论和量子革命

    导弹、原子弹

    核战争

    ——摘自何传启《科技革命改变国际战争形态》

    (1)、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马丁·路德是如何为“印刷商们开辟了全新市场”,并结合所学,概括“新思想”传播对欧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工业革命下英国棉纺织业生产领域的变化。
    (3)、参考上述三则材料,自选一个角度,围绕“科技与社会”这一主题,题目自拟,写一则历史小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中指出:“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或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看,地理环境就是存在,是物质,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然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从本质上和总体上说,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我(葛剑雄)认为地理环境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划分为决定或不决定两种。同样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生产方式或生产力的条件下,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所以在人类的早期,也即人类基本上还只能被动地适应现成的地理环境的时候,地理环境对人类各方面的活动几乎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随着人们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多样化,开始能动地利用地理环境,因而地理环境对人类具体活动的决定作用逐渐减弱。

    ——摘编自葛剑雄《全面正确地认识地理环境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围绕“地理环境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合理。)

  • 10、纵观人类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永恒的主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各个古代文明独立发展,因此在文化上也表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大体说来,印度人重视宗教,中国人重视伦理教化,希腊人追求理性,罗马人注重实用,埃及人讲求来世。当然,这些特点不是绝对的,有些是各文明所具有的,有些则相互渗透。如佛教曾传入中国、东南亚、日本和朝鲜,希腊人曾统治埃及和西亚,罗马人曾领有东地中海和高卢等地区,并给这些地区的历史发展以巨大影响。不过,所有这些对当地原有的文明来说,很难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当地原有的文化。

    ——摘编自晏绍祥《世界上古史》

    材料二  大约在1500—1800年间,世界各地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其中包括生物意义上的交流。跟随着欧洲探险者漂洋过海,美洲的玉米、花生、烟草等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与此同时,大量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

    1990年后,推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力量促进了全球化。新的通信媒体已经将世界联系在一起,并推动全球文化的融合。在全球化中,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了环境的恶化、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这些全球问题需要全球共同解决。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6世纪以来世界广泛联系的表现;并简要概括两个历史时期世界广泛联系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人类文明交流的认识。
  •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但是由于这样有成效地使用普选权,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应开始被采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恩格斯

    材料三  目前俄国的特点是由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列宁《四月提纲》

    请回答:

    (1)、材料一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是怎样认识的?材料二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的认识有何变化?依据材料说明变化的理由。
    (2)、材料中列宁是怎样总结当时的历史特点的?因此他主张怎样夺权?实际上怎样夺权?导致这种情况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3)、从恩格斯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的修正和列宁的变化,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阿拉伯著名的历史学家伊本·赫勒顿在他的《历史绪论》中说:“阿拉伯人天性近于文化,能从所交往的民族中吸取益处。”……阿拉伯帝国时期,各种不同民族的文明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融合。……阿拉伯地区是地中海各国与远东交通的枢纽,它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西贸易的变化。

    ——摘编自张志忠《“百年翻译运动”及其贡献》等

    材料二  新大陆的廉价白银主要通过两条海上航线被输送到欧洲,一条是通过古巴的哈瓦那港,横穿大西洋运往欧洲的海上航线,安特卫普等新兴港口城市逐渐繁荣起来;另外一条是通过墨西哥在太平洋一侧的港口阿卡普尔科运往亚洲的海上航线,大量廉价的白银从中国购买了大量物产。新大陆的白银将三个世界连接到了一起。……欧洲的贸易量大幅增加,贸易网络在大西洋上不断扩展,经济中心从中欧和南欧逐渐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航海图的世界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伯帝国促进文明深入交流与融合的有利条件。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大陆的白银将三个世界连接到一起”的理解。
  • 13、2015年以来,欧洲经历了二战以来规模空前的难民危机以及难民涌入导致的工作竞争,欧盟不得不在内部边境上重启临时管控,民众对难民的排斥有增无减。而美国一些学者坦言,美国财阀集团正在不断制造美国白人的生存和文化焦虑,动辄夸大移民问题、塑造外部“敌人”。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美国霸权地位的丧失 B、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严重挫折 C、多元文化的湮灭 D、全球人口迁移面临新的挑战
  • 14、1945年,联合国共有51个创始国,多为欧美国家;至1960年,增至100个会员国,其变化如下表。这一变化(    )

    时间

    新加入国家

    1946~1950年

    阿富汗、泰国、巴基斯担,也门,以色列,印尼、缅甸、冰岛、瑞典

    1955年

    柬埔寨、斯里兰卡、老挝、尼泊尔、利比亚、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奥地利、芬兰、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

    1956~1958年

    日本、马来西亚、摩洛哥、苏丹、突尼斯、加纳、几内亚

    1960年

    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布)、刚果(金)、贝宁、加蓬、科特迪瓦、马达加斯加、马里、尼日尔、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索马里、多哥、布基纳法索、塞浦路斯

    A、得益于世界殖民体系的逐渐瓦解 B、表明发展中国家主导地位的增强 C、反映出国际政治新秩序逐渐完善 D、致使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 15、赫鲁晓夫上台后,许多集体农庄“人们的劳动态度完全变了样,以前生产队长必须一个个的劝人们到田间或者谷场区劳动,而现在则操另一种心:怎样想出一些工作来好让人们有活干”。这一现象(   )
    A、体现“新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B、得益于劳动分配制度的改革 C、扭转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局面 D、是对农业集体化的根本调整
  • 16、1955年,日本政府出台第一个长期发展经济的《经济自立五年计划》,1960年又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重点是充实社会资本,改善公共设施,社会保险也“从救贫转向扶贫”,同时把人才培养纳入国家计划。这主要反映出日本(   )
    A、要求摆脱美国控制实现经济自主 B、试图建设福利国家 C、战后科技革命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D、重视发挥国家职能
  • 17、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在亚洲加强了“国际共产主义威胁论”的舆论宣传。从60年代起,该宣传的范围扩展到了55个国家,宣传语言也从原来的只有英语到增加了西语和葡语、法语、阿拉伯语等。对美国的这一改变,最合理的解释是(   )
    A、世界格局向单极化方向发展 B、美苏两国在欧洲的争夺日益剧烈 C、中国崛起威胁美国霸权地位 D、社会主义在亚非拉的影响力扩大
  • 18、二战期间,宣传海报被誉为“墙上的武器”。如图所示,美国政府以“This man is your friend.He fights for freedom”的主题发行了系列海报,宣传海报“This is the enemy”获国家战时海报设计大赛优胜奖。美国海报宣传(   )

    A、旨在巩固霸权 B、注重舆论引导 C、进行经济渗透 D、谋划战后秩序
  • 19、列宁认为十月革命是在“遇到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时所造成的那种革命形势的人民,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斗争,而“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基本条件”。在此,列宁旨在强调(   )
    A、十月革命的发生具有偶然性 B、俄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 C、革命是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俄国开创现代化新模式
  • 20、1794年《人权宣言》在哥伦比亚首次被翻译和秘密印刷,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大城市,土生白人贵族和知识青年组织了大量秘密结社,“我不是西班牙人,我是美洲人”成为惯常口头语,“美洲人”的新观念开始形成。这反映出在拉丁美洲(    )
    A、国家认同促进社会变革 B、思想启蒙激发民族意识 C、独立运动摧毁殖民体系 D、革命理念得到广泛传播
上一页 321 322 323 324 32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