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新加坡调整移民政策,帮助有技术专长的移民获得永久居留权和新加坡国籍;向雇用外国技术工人的公司和企业提供政府补助金;帮助外国技术工人解决短期住房需要;等等。这一调整旨在(   )
    A、推动新加坡经济持续发展 B、提高新加坡在世界的美誉度 C、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 D、吸引国外人才来新加坡工作
  • 2、拉丁美洲往往被称为种族大熔炉。据美洲开发银行2015年数据显示,拉加地区人口中35%为白人,29%为印欧混血,24%为非裔,11%为原住民,而原住民是最贫穷的种族。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拉美地区位置闭塞 B、欧洲的殖民统治 C、拉美国家制度落后 D、全球航路的开辟
  • 3、公元前2千纪,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凭借马、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向欧亚大陆迁徙,如图所示。这次大迁徙引发了(   )

    A、亚欧文化的碰撞与发展 B、欧洲文化优势地位确立 C、罗马帝国统治受到冲击 D、基督教文化发展和传播
  • 4、有日本学者认为,“(幕府统治时期)实行礼教文化政治的目的是,按照儒教的政治理想教化人民,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这反映了(   )
    A、日本对儒教全盘吸收 B、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C、中日文化的深度关联 D、阳明心学对日本的影响
  • 5、14世纪英格兰圣方济各会修士威廉·奥卡姆提出了奥卡姆剃刀原理,他指出在可以使用少数几个概念解决问题时,没有必要创造更多概念,即“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以此来批驳中世纪经院哲学复杂的神学体系。奥卡姆的思想主张(   )
    A、是人文精神在神学中的体现 B、为宗教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C、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D、动摇了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
  • 6、古代西亚地区的楔形文字主要书写在黏土制成的泥板上,书写工具通常是用芦苇制成的,有时也用木材、骨棒或者其他材料。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古代西亚地区(   )
    A、地理环境影响文化形态 B、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C、楔形文字使用时间短暂 D、文化传承面临挑战
  • 7、西汉时期,中国的船队就到达了印度和斯里兰卡,用中国的丝绸换取了琉璃、珍珠等物品。唐代长安来自各国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成群。这些现象(   )
    A、表明中国航海技术领先世界 B、说明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 C、推动了区域间文化融合统一 D、扩大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此图表为20世纪上半叶中外重大历史事件简表(部分),从图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列出信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9、甘地与民族解放

    材料一    甘地认为,英国用廉价的大工业纺织品打碎了印度的手工纺织业,从饥饿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手中抢走了最后一碗饭。工业文明导致了损人利己的疯狂行为,使人精神堕落。甘地发起了手工纺织运动,提出“纺车轮的每一次转动,都在纺着和平、善良和仁爱”“可以为印度半饥饿的半失业的妇女找到工作……并且用这种棉纱来织布给印度人民穿”。

    ——摘编自彭树智《甘地的农村经济思想及其道德观》等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中国对甘地的报道多是翻译外国文章,对甘地以赞同、景仰为主。

              1930年,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二阶段开始,中国一些国际问题专家和旅居印度的学者,撰写大量文章,指出不合作运动中上层只顾自己利益,不同教徒存在矛盾,反英力量分散,无力抵御英国镇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发表文章,呼吁印度无产阶级夺取革命领导权,只有“破碎‘非武力抵抗’和改良欺骗,革命才能更扩大的发展”。

            九一八事变后,民众将不抵抗比同于甘地的非暴力。有报刊指出“中国的不抵抗主义仿效甘地非武力抵抗何其相像”。西安事变时,西北军打出“我们要做中兴的少康(夏朝君主),不做亡国的甘地”的标语。

            1938年,中国报纸报道了甘地捐助中国救护车的消息,称其“为国际社会向中国表示同情之新例证”。1939年,国民党《中央日报》发表《甘地同情我抗战》,报道甘地呼吁印度全国向“为世界主持正义而战之中国人民加以救济”,共产党《新中华报》发表《可贵的同情——甘地向印人呼吁援助中国人民》一文。

    ——摘编自唐文权《甘地两次不合作运动在当年中国的反响》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甘地发起手工纺织运动的目的。
    (2)、阅读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甘地在中国的形象变迁。
  • 10、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的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精髓,不断创新,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5年,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要消灭商品经济”。1921年,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我们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退向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1921年3月苏俄政府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建立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摘编自边丽冉《论列宁商品经济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

    材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三:1929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1040亿美元,到1932年只剩下580亿美元了,美国损失了一半的财富……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列宁经济思想的变化?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新经济政策的措施?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制上有何改变?如何评价斯大林体制?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他“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特征是什么?
  • 11、下列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史实描述,不正确的是( )
    A、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B、1939年9月,德国“闪击战”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C、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D、1945年9月2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 12、1917年《墨西哥宪法》明确规定:“一切矿物……其所有权皆直接属于国家”该宪法颁布的背景是( )
    A、墨西哥推翻殖民统治赢得独立 B、美国的“金元外交”宣告失败 C、拉美民族独立运动在持续高涨 D、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获得成功
  • 13、1935年,意大利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争。智利的左派力量团结其他社会阶层,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由此可见,20世纪30年代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显著特点是( )
    A、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斗争的 B、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 C、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D、与反法西斯侵略联系在一起
  • 14、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解决技术干部问题,斯大林先后提出“革命青年向科学大进军”“在改造时期,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这( )
    A、促进了苏联文化教育体制的改革 B、激发了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C、适应了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D、扭转了苏联阶级矛盾尖锐的局面
  • 15、19世纪末,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根本原因在于( )
    A、农奴制成为俄国一切邪恶的焦点 B、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其实力 C、大量的封建残余使其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D、俄罗斯垄断组织不发达
  • 16、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各战胜国围绕对战败国的处置、领土划分、赔款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中,法国主张严厉惩罚德国,英国则希望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美国则试图通过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原则建立国际联盟。据此可知( )
    A、纷争使得会议进展缓慢 B、各方利益没有得到协调 C、美国成为巴黎和会主宰 D、大国诉求基于本国利益
  • 17、小说《好兵帅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遭遇》中有这样的情节,帅克在酒楼谈论皇帝和皇族的种种丑事,并预言大公一被暗杀,仗就非打不可。酒楼的秘密警察以叛国罪等缘由,逮捕了他。结合所学,对“大公”相关史实判断正确的是( )
    A、他是塞尔维亚的爱国青年 B、大公被杀是一战爆发的标志 C、暗杀事件被大国集团利用 D、这次暗杀事件发生于1915年
  • 18、19世纪70年代,艾哈迈德在苏丹宣讲《古兰经》教义,谴责富人、官吏和外国侵略者的贪婪、残暴,并提出要把“《古兰经》和先知的圣训作为社会的指导原则”。1881年,艾哈迈德宣布自己是“众所期待的马赫迪(救世主)”,号召人民起来与殖民者作斗争。这反映出苏丹独立运动( )
    A、阻止了苏丹的殖民化进程 B、源于宗教信仰的矛盾 C、承担了反帝反封建的使命 D、具有一定本土化色彩
  • 19、从15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就入侵非洲。19世纪中叶以前,他们在非洲的殖民活动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区,侵占了10%左右的非洲土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侵略扩张的方式改变 B、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D、工业革命的持续深化
  • 20、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无产阶级革命留下了重要启示。这是因为巴黎公社( )
    A、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 B、坚持了科学理论指导 C、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 D、巩固了工农革命联盟
上一页 323 324 325 326 32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