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表示意17~18世纪亚非拉地区较大规模的反殖民斗争。这些斗争( )
时间
国家
斗争
17世纪中叶
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18世纪下半叶
印度
迈索尔战争
18世纪末
南非
卡弗尔战争
18世纪末
秘鲁
图帕克·阿马鲁起义
A、体现了反殖民侵略的勇气 B、凸显了民族民主意识 C、改变了沦为殖民地的命运 D、导致殖民体系的崩溃 -
2、1893年,恩格斯曾在文章中写道:“如果法国——可能如此——发出(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但斗争的结局将决定于受社会主义影响最深、理论最深入群众的德国;但只要英国还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那么即便法国和德国都不能保证最终赢得胜利。”由此可知,恩格斯强调( )A、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的重要性 B、无产阶级的解放应是国际性的 C、英国是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D、西欧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尖锐
-
3、英国在19世纪40年代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生产者,对此,英国史学家表示:“保护,尽管在早些阶段是必要的,现在对于工业界来说却是个烦人的累赘。”英国史学家旨在说明英国( )A、容易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 B、亟须推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C、保护本国贸易的重商主义盛行 D、对工人阶级的保护阻碍了发展
-
4、法国某部著作记录了以下重大事件:三级会议召开,攻占巴士底狱,君主立宪派掌权,《人权宣言》颁布,《1791年宪法》颁布,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吉伦特派统治,瓦尔密大捷,共和国的建立,处死路易十六。这些事件表明法国大革命( )A、是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B、历经曲折才实现政体的巨变 C、鼓舞了亚非拉美地区人民 D、照搬了英国光荣革命的形式
-
5、15世纪晚期,荷马、亚里士多德等手抄本时代的文字在威尼斯第一次被印刷出来,在印刷史上首次使用的逗号、句号和分号使阅读更加流畅。除此以外,乐谱、地图、带有解剖图解的医学书籍、世俗趣味的方言读物,都在这里大规模印刷出版。到16世纪初期,威尼斯已经成为欧洲出版业的中心。据此可知( )A、雕版印刷深刻影响欧洲思想解放进程 B、印刷业促进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 C、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为时代追求 D、技术革新是文艺复兴的发生前提
-
6、17世纪初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带来的一些用品,如纺织布、铁壶、铁斧、鱼钩、锄头和枪支等,很快融入了印第安人的生活。印第安人对五颜六色的玻璃珠和铜制品尤其喜欢,将这些东西用在他们的宗教仪式和庆典中。这反映出当时( )A、欧洲文化带来了美洲社会转型 B、物品交流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C、三角贸易改变美洲的社会生活 D、欧洲与美洲文化互相影响吸收
-
7、日本《养老律令》规定:废除皇室的屯仓,将贵族的田庄及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确立身份制度,将全国人民划分为良民和贱民两大等级;一般良民(农民)授予口分田,6岁以上男子每人2段(相当于3.5亩),女子为其2/3,6年一班,死后归公;按户分给均等的宅地和园地。这些规定( )A、强化了氏族贵族的特权 B、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 C、推动了日本近代化转型 D、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发展
-
8、古代阿拉伯学者通过对天体运动的研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例如,他们认识到地球是圆的,并且利用历书制作了准确的天文表。此外,他们还翻译和注释了古希腊天文学著作,并将其传入西方世界。这说明古代阿拉伯( )A、成为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B、融会贯通多种文明 C、推动了欧洲天文学领域革命 D、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发展演变历程,如表所述。
约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000年
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文化呈现多元化。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文明核心,并向周边辐射
夏商周时期
中华文化初创期和奠基时期。文化认同初步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秦汉时期
文化大一统趋势明显。各民族文化交流增多
隋唐时期
中华文化以宏博和辉煌著称。文化的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突出
宋辽西夏金至元明清时期
中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新的文化不断出现,先是中学西传,后出现西学东渐
——摘编自杨共乐《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脉络》等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围绕“中华文化的演变”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要有原因分析、有史实依据,表达清晰)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和厚重的“历史符号”,为人类文明交流互动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规模宏大的莫高窟中保存的精美壁画、雕塑,融汇了中国、印度、中亚乃至希腊文明等多种元素。1988-1995年,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汉文、西夏文、回鹘文和蒙古文等元代印本共39件,根据其中一些有明确信息可考的印本得知,其刻印地主要位于元大都和杭州等地,而且大都是元代后半期之物。这批印本以佛经为主,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另外北区还出土了丝绸类纺织品,如莫高窟北区第51窟出土一件褐地龟背纹妆花(南京云锦织造工艺中最复杂的一个品种)纱残片,经学者鉴定为元代织物。
——摘编自刘拉毛卓玛、杨富学《元代印本在莫高窟的发现及其重要性》
材料二 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正式成立,开启了敦煌吐鲁番学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学者以强烈的学术、文化自觉,积极投身到包罗宏富的敦煌吐鲁番学研究之中,奋勇直追、发愤图强,经过40年的努力,逐渐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旧有状况,形成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崭新局面。敦煌吐鲁番学得以不断赓续发展,成为源于中国且实至名归的国际显学。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5日第002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研究元代敦煌历史可以采用的史料。(2)、总结材料一反映的元代后期敦煌的历史事实。 -
11、中外文化的交流
材料一 17世纪末叶以后,中国文化信息传入欧洲,使一些学者加强了摆脱传统的信心和依据。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君主专制比较有节制,承认中国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设置谏官具有发展生产和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的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的态度,他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生产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国国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陈宣良《伏尔泰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不分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上海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商埠,国际移民的大量涌入,使上海与国际的联系愈发密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近代上海的服饰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现象,很多服饰直接采用西方样式,以上海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一批主要从事西式服装制作的裁缝产生了,有的则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样式并加以改进。
——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文化的内容,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服饰变革的原因及影响。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印第安人所创造的较高水平的文明均分布在墨西哥中南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与太平洋沿岸地区,其他远离赤道热带区域的印第安人则基本上处于旧石器时代。其中玛雅人创造了美洲大陆上最古老的文明,他们独自发展了表意文字——一种用字母或符号作为表达思想的传统符号;为了计算时间、预言未来以及为献祭和主要的丧葬事宜推算吉日,玛雅人发明了“玛雅历”;他们还研究了天体的运动,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祭司搜集的天文学知识非常广泛,与当时欧洲的天文学知识不相上下,并且制定了精确的历法;他们的建筑工程已达到古代世界很高的水平,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
——摘编自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材料二 也许是整个地区的气候发生了不利于玛雅农业的骤变,杂草疯长,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丛林日益向城市逼近,像沙漠吞噬绿洲一样,毁坏了玛雅人生存的基础。在2500年中,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可证明中美洲和秘鲁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在这几千年中,欧亚大陆各地区,还有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都处在持续不断的交往中。最终结果是,美洲印第安人远远落后于欧亚人。16世纪时,西班牙帝国灭亡玛雅文明的传承者阿兹特克帝国,摧毁了阿兹特克文明。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玛雅文明的主要贡献。(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玛雅文明湮灭的可能原因。 -
13、如表所示为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咨询机构的相关情况。这最能体现( )
名称
成立时间及地点
职责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1948年成立于日内瓦
是《世界遗产公约》在自然遗产事务方面的特别合作伙伴,旨在促进和鼓励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永久利用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
1959年成立于罗马
通过培训、信息、调查研究、技术合作及舆论宣传等方式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针对遗产地的具体问题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供技术性建议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1965年成立于华沙
借助于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为保护建筑物、古镇、文化景观、考古遗址等各类型的文化遗产完善标准,改进技术
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
1978年成立于斯德哥尔摩
通过对记录和保护产业遗产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讨论、信息交流,推动产业遗产保护的国家合作
A、国际社会对人类共同财富的责任担当 B、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原则的初步形成 C、科技进步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主要手段 D、世界各国探究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 -
14、2015年,学者在上海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馆藏公文纸印本《后汉书》与《魏书》的纸背发现明朝洪武初年小黄册原件共计635叶。小黄册原件文献反映了黄册里甲制度的确立起点,揭示了明代乡村组织“图”的来源。这说明( )A、图书馆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之一 B、了解历代赋役制度和基层治理有赖正史 C、新史料的发现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D、应高度重视挖掘馆藏古籍中的纸背文书
-
15、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最初以口头传说和史诗的形式出现。其后,学校、书籍、图书馆及博物馆等逐渐发展成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如表依次对应的载体为( )
序号
功能
①
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服务公众
②
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领域的知识
③
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
④
文化大众化、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A、图书馆、博物馆、学校教育、印刷书 B、博物馆、图书馆、印刷书、学校教育 C、图书馆、学校教育、印刷书、博物馆 D、学校教育、博物馆、图书馆、印刷书 -
16、1942年建立的“美国之音”在二战后成为美国政府向苏联民众宣传的主要工具,不仅推广美国生活方式,更宣扬“自由世界”原则。从1949年开始,“美国之音”在乌克兰、立陶宛等地用当地语言广播。由此可见,“美国之音”( )A、建立初衷服务于美国冷战战略 B、主导了“自由世界”宣传工作 C、推动了俄乌冲突不断升级发展 D、逐渐发展成为一柄“冷战利器”
-
17、法国律师热尔比耶在1789年评论道:“是谁激起了这一场疯狂的骚动?是一群小职员,是一些不知名的作家,还有常常上顿不接下顿的蹩脚文人,他们游走于俱乐部和咖啡馆,煽动大众的情绪。”热尔比耶的评论( )A、揭露了社会现实的黑暗面 B、批判了革命目标的简单化 C、肯定了人民群众的自发性 D、提供了审视启蒙的新视角
-
18、如图是16世纪《特拉斯卡拉画布》,描述了阿兹特克帝国被征服的过程。特拉斯卡拉印第安人与阿兹特克帝国有仇,遂帮西班牙人打败后者。当地本土画家以此画纪念此事。据此画推测恰当的是( )A、西班牙人靠热兵器的优势获胜 B、印第安人间的内讧是战败要因 C、阿兹特克人在人数上处于劣势 D、此战之后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
-
19、有学者研究发现:莱布尼茨于1679年前后提出二进制数学方法,1701年传教士白晋将中国的《易经》送给了莱布尼茨,莱布尼茨阅读后发现,中国古老的易经图可以用来解释二进制数表,这促使他将二进制的论文送交巴黎科学院要求公开发表。由此可见( )A、中国古代科学成果在西方广泛传播 B、《易经》推动了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 C、文化交流与碰撞有利于产生新启发 D、传教士在西学东渐中发挥主导作用
-
20、明清之际,天文、地理、数学等西方科学技术先后传入中国,产生了中学与西学之争。有学者提出“西学中源”论,认为西方的天文、数学等知识,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这逐渐成为清朝前期中西文化交流的主流思想。“西学中源”论( )A、有利于理性比较中西文化 B、推动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C、为西学的传播扫除了障碍 D、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