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列宁说“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人民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的根本前提是(   )
    A、封建经济不断强化壮大 B、西方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 2、有突尼斯历史学家指出:“如果法国殖民者来到这里是为了现代化、创造正义并镇压野蛮,那他们对我们国家的野心又该怎样理解?我们现在确信,他们实行的野蛮和不公正比这里任何不公正和野蛮都更可恨和可憎。”这一论述揭示出(   )
    A、殖民主义的野蛮和血腥 B、殖民者殖民措施难以实行 C、殖民者殖民手段的残暴 D、殖民地人民对正义的追求
  • 3、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为了不致失去刚刚争得的统治,一方面应当铲除全部旧的、一直被利用来反对工人阶级的压迫机器,另一方面还应当保证本身能够防范自己的代表和官吏,即宣布他们毫无例外地可以随时撤换。”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中最能体现后者思想的是(    )
    A、成立人民有权罢免的政府机构 B、建立国民自卫军和治安委员会 C、将工厂交由工人合作社来管理 D、所有公务员与工人享同样工资
  • 4、1907年只有52%的德国人仍生活在农村,原本扎根土地的许多劳动者通过当手工学徒和参加技术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含金量,成为手工业者和小职员。该现象(    )
    A、源于小农经济长期存在 B、导致了垄断组织的不发达 C、使工人阶级富含斗争性 D、有利于提升国家经济实力
  • 5、1867年,英国通过“人民代表制度法案”,减少了选举财产资格限制。1868年11月的大选中,自由党因获过半席位而组阁,结束了少数党屡次组阁的政治局面,确立了议会多数党组阁的政治定律。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政党政治日渐成熟 B、人民选举权普遍实现 C、议会至上原则确立 D、责任内阁制最终形成
  • 6、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新教信仰促成一种新的社会伦理,提倡勤奋、节俭、劳作、克制享乐,这改变了人们获得财富与支配财富的态度与动机,造就了资本主义精神。他认为(   )
    A、宗教改革违背了人文主义原则 B、宗教改革推动殖民扩张与掠夺 C、新教伦理仍然强调教会的权威 D、新教伦理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 7、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学习《全球航路的开辟》时搜集的部分材料,对此解读不准确的是(   )


    材料内容插述

    材料出处

    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臣认为,一旦发轫,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

    哥伦布著,孙家西壁译《航海日记》

    “城乡间、地区间、国家间、贸易区间、东西方间的商品流通、交换、物资交流都比较广泛、频繁,而且品种多、数量大、价值高。”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

    随着蒙古帝国的崩溃,中亚的局面变得非常混乱,1340年以后,北部的商路实际上已堵塞,此后,大部分产品汇集到那时以前受控于穆斯林商人的南部的海路,顺海路运往各地,……尽管有蒙古帝国衰落和奥斯曼帝国兴起的诸多干扰,但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A、①对揭示哥伦布进行大航海冒险的动机极具价值,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 B、①是一手史料,②③是二手史料,一手史料的可信度一定高于二手史料 C、③与教材观点冲突,需通过其他史料进行辨析,进一步求证历史的真相 D、①②③便于我们运用多重证据互证,多角度考证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原因
  • 8、欧洲中世纪城市中的大学普遍得到了政府或教皇的认可,同时大部分大学既不隶属于教会,又不受制于地方,由教授和学生共同推选校长进行管理。据此推知,当时城市市民(   )
    A、致力推动古典文化复兴 B、社会活动受制于封建领主 C、民族民主意识逐步觉醒 D、拥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力
  • 9、《汉谟拉比法典》中涉及委托牧人放牧牛羊的条款确定了牧人获得的报酬为每年8库尔大麦,规定牧人不仅要补偿丢失的牛羊,对牛羊的产仔率负责,还要10倍赔偿私售的牛羊,并补齐因疏忽而产生的瘟疫造成的损失;还规定因自然瘟疫或旷野中的损失由牛羊的主人负责。这些条款(   )
    A、保障了契约双方的利益 B、避免了公共财产流失 C、重视维护奴隶主的权益 D、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弦歌不断——千年书院

        唐末五代智漩等僧人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北宋“因袭增拓”而成岳麓书院。南宋初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大批当世的经世之才。朱熹自福建专程来访,并与张栻论学―史称“朱张会讲”。其时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称“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朱张会讲”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元明时期,历经多次劫难,都得以修复,兴学不变。随着清末改革学制,废书院,办学堂,辛亥革命后改高等学校直至湖南大学,均因旧址扩建,千余年来都是湖南高等学府所在,培养了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杨昌济乃至毛泽东等大批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岳麓书院经由湖南大学管理和修复以来,延续其千年来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功能,成为全国书院中承继其传统功能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千年学府”。

        今日岳麓书院,既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湖南大学人文学科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的基地,更是整个长沙市的文化窗口和文化名片。

    ——摘编自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简介》

    结合所学知识,以“千年学府”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类社会从来不是完全孤立的,不同地区的农耕文明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都表现出向外扩展的趋势,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从居鲁士立国开始,通过对外扩张,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不仅有自身发达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而且有统治庞大帝国的制度文明。帝国首次把古代埃及文明区、两河流域文明区和古代印度以及希腊文明的部分地区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帝国中,促进了埃及、西亚、希腊和印度等古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在帝国东部,征服印度的犍陀罗,获得了东方民族的信息。在帝国西部,征服吕底亚,与希腊人有了接触,他们的工匠吸收了吕底亚的艺术特色,商人学会了铸造钱币。公元前4世纪晚期,伴随着亚历山大的征服、帝国的建立与希腊化世界的形成,推进了从中亚、印度到东地中海、欧洲之间古老诸文明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

    ——摘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材料二  亚欧大陆以培育小麦为主的农耕中心,最先出现在西南亚的美索不达米亚,以后向东西扩展,远及欧洲、北非、中亚以及南亚的印度河流域。……随着阶级社会生产的发展……形成统一王国以及疆域更加辽阔的帝国。……也就是古代农耕地区闭塞状态突破面的逐步扩大。……各民族、各地区之间闭塞状态发生有世界意义的突破,始于资本主义在亚欧大陆西北角登上历史舞台之际,始于15、16世纪东西方之间,新旧大陆之间跨越海洋航路的开辟。在经济上,这一时期,欧洲人将他们的贸易活动实际上扩展到世界各地,不过,他们还不能开发那些巨大的大陆块的内地。虽然洲际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但贸易量仍远远低于以后世纪中所达到的数量。”

    ——吴于廑《大学世界历史地图》前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古代文明产生和扩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世界文明扩展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受民族独立浪潮冲击,1959年,新加坡在英联邦范围内实行自治,1963年,成为马来西亚联邦内的一个州,1965年8月,退出马来西亚联邦,建立了独立的新加坡共和国。独立后的新加坡是一个具有明显移民特征的城市国家,多元文化和谐共处,为新加坡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郑维川《新加坡治国之道》

    材料二  全世界的国际移民(外籍人口)由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其间年增长率达1.9%,然而他们的分布在地区间很不平衡。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发达国家工作。1990年发达地区国际迁移人口占其总人口的4.5%,发展中地区为1.6%。国际迁移对人口增长有着重大影响。1990年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中,有45%来自国际净迁入,而国际迁移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下降了3%。

    ——摘编自邬沧萍陈卫《世纪之交的全球人口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后的新加坡形成多元文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纪之交国际移民流动产生的影响。
  • 13、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期,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和唐朝佛学使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但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了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

    ——摘自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中国的一些发明,……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个性主义、科学民主和“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元素为欧洲文明的转变所做出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归纳新文化运动时期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 14、2017年,国际图联发布《保护文化遗产国际图联指南》,倡导通过“数字统一”,实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遗产数字资源跨机构融合,解决濒危文化遗产原始载体流散各地的严峻问题。由此可知,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际图联强调(   )
    A、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 B、维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C、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 D、重视民间力量的作用
  • 15、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的博物馆学运动揭开大幕。这一时期,公共博物馆和民营博物馆都得到发展,博物馆也适度开展经营活动,参与某些商品的市场营销。当代博物馆经营方式转变的主要目的是(   )
    A、弘扬新自由主义理念 B、可持续地传承文化遗产 C、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D、恢复博物馆的自身属性
  • 16、1941年7月,苏、英两国签订《关于对德作战联合行动协定》。1941、年8月,美英发表《大西洋宪章》。1941年12月23日,中英两国在重庆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公路协定》。上述行动(   )
    A、消除了各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 B、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刺激了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的野心 D、奠定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础
  • 17、为给殖民地职员提供英式娱乐活动,英国在印度建立了板球俱乐部。1857年,印度兵变发生后,英国主动吸纳土著中的上层人物为俱乐部成员,并教导他们顺应英式生活方式,这说明当时,(   )
    A、英国借助软实力强化殖民统治 B、体育成为沟通英印的主要手段 C、印度种姓制度便利了英国侵略 D、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获得了认同
  • 18、下表所示为公元前8~前7世纪亚述君主对外征服战争情况。由此可推知,这些战争(   )

    君主

    征服行动

    辛纳赫里布

    四战埃兰(中心位于今伊朗),三平巴比伦

    阿萨尔哈东

    抚平米底(位于今伊朗),征服埃及

    阿淑尔巴尼帕二世

    攻陷底比斯,侵占埃及,三入苏萨,摧毁埃兰

    A、首次完成了两河流域的统一 B、受到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C、客观上利于推动区域文明交融 D、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世界性帝国
  • 19、下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

    A、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B、胡椒、胡桃等传入中国内地 C、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 D、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 20、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新加坡就强调儒学文化的学习要从中小学生抓起,各个中小学都开展了儒家伦理课,从小就开始注重培养国民的修养和个人品德。新加坡不仅在学校开展儒学伦理教育,在社会上同样也呼吁儒家伦理,从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全国礼貌运动一直延续至今。关于这些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

    ①新加坡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吸收儒家文化的精华

    ②政府应全面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

    ③这些运动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经济增长

    ④新加坡人口结构多元,形成独特文化景观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上一页 320 321 322 323 32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