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表为国家计委对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作出的调整。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工农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产值

    轻工业产值

    原计划增长

    5.5%

    4%

    6%

    ——

    ——

    调整后计划增长

    3.7%

    5.6%

    3%

    -1.2%

    +8%

    A、注重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国企改革面临困境 C、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打破计划经济体制
  • 2、新中国成立之前,全国大陆的城市有58个。建国初期,全国城市共有132个,城镇人口由5765万人增加到994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0.6%提高到15.4%。这些变化( )
    A、反映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点 B、说明国家财政经济统一 C、体现对农业 社会主义改造 D、源于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 3、据如表可知,当时( )

    《新中华报》报道的“九一八”运动会相关情况

    大会名称

    时间

    项目

    报道(刊号)

    绥德警备司令部九一八青年运动大会

    1937年9月18日—21日

    文化类、娱乐类、军事类、体育类、表演类等

    第391期

    八路军后方直属机关九一八运动会

    1939年9月18日

    军事类、政治类、运动类、文化娱乐类

    第65号

    廊甘警备区九一八运动大会

    1940年9月15日—24日

    军事演习、运动比赛、游戏晚会、展览会

    第164号和172号

    A、运动会具有寓教于乐以提升战力的作用 B、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局势稳定 C、边区政府通过新闻报道来展示社会风貌 D、舆论宣传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 4、甲午战争之后,张之洞在“奏议”中提出九条自强措施(内容见如下图)。其主张( )

    一、宜练陆军;

    二、宜亟练海军;三、宜亟造铁路;四、宜分设枪炮厂;

    五、宜广开学堂;

    六、宜速讲商务;

    七、宜讲求工政(即发展物理、化学、机械制造等);

    八、宜多派游历人员;

    九、宜预备巡幸之所。

    A、是对洋务救国思想的延续 B、与维新派的救国方案一致 C、体现了浓厚的实业救国色彩 D、推动了中国科技体制的转型
  • 5、宋代《太平广记》中记载了一起有关“恶少年”的案件,案件中少年犯罪,但由于他是年幼无知,经过教育后悔过自新,最终得到了宽大处理。这反映出( )
    A、国家治理呈现礼法并重 B、法律执行缺乏严格监管 C、以法治国具有人治色彩 D、商品经济影响道德教化
  • 6、唐代中后期,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形成了“以扬州为区域中心城市,以苏州、杭州、越州为次级区域中心城市,以一般州府所在地(例如宣州、常州等)为三级区域中心城市,以县城为四级区域中心城市,以新兴的镇市和草市为第五级区域中心城镇的五级城市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 )
    A、体现了政治时局剧烈变迁 B、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 C、反映了长途贸易发展迅速 D、标志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7、548年8月南朝侯景叛乱,仅率千余人过江直驱建康。549年3月攻陷建康内城台城时竟已拥兵十万之众。这从侧面说明( )
    A、佛教传播加剧矛盾 B、南朝阶级矛盾尖锐 C、社会信仰体系崩塌 D、小农经济异常脆弱
  • 8、考古发掘显示,夏都二里头被外来者占领后,增加了一些外来样式的陶器,有的属于河北和河南两省交界处的下七垣文化,有的属于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之后,商人新建了两座城邑——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但其陶器风格多样程度甚至超过被占领后的二里头古城。这些现象( )
    A、反映了夏商的割据局面 B、印证了早期文明的特征 C、体现了夏商文化割裂 D、显示了夏商陶器的传承
  •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民族主义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想象的共同体不是虚构的共同体,是一种与历史文化变迁相关,根植于人类深层意识的心理建构。其建构过程主要受以下三大维度的力量影响。

    第一维度:宗教共同体、王权王朝共同体不断衰弱。

    第二维度:工业革命;印刷与书面媒体;单一标准语言对人们连接感与归属感的强化。

    第三维度:殖民背景下的爱国主义、种族主义,激发深刻的自我牺牲与族群之爱。

    ——据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整理

    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以上材料的部分或整体内容,自拟论题,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7年9月,列宁发文指出,俄国商业性报刊和各党派报刊各有近300家,像《俄罗斯言论报》等“虚伪透顶的报纸”,占有大量生产资料;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党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报刊则“显得十分软弱无力”。1917年11月,列宁以人民委员会的名义颁布了《关于对广告实行国家垄断的法令》,规定:收费广告收归国有;只有工农政府的刊物、地方工兵农代表苏维埃的刊物、其他获得授权的出版物(少量个人出版物)可以刊登广告。至1918年底,几乎全部非布尔什维克的报刊在社会上消失。


    材料二 1922年,《消息报》(苏联机关报之一)出现了广告专版,包括普通商品广告、多种工业生产资料或工程设备广告以及社会服务类广告,如房屋租售广告、餐厅转让广告等。一些新出现的私人报刊也被允许刊登广告。“广告创作社”等商业机构也相继出现,诙谐有趣且不乏智慧的广告文案和极富想象力的美工创作,让人们在了解商品信息的同时,还能获得艺术上的享受。面对苏维埃内部认为应禁止在党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上刊登广告的决议,列宁则指出不让党报党刊刊登广告无异于是自断重要的收入来源从而削弱实力。《真理报》最终也解除了禁止刊登广告的限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葛在波《列宁:国家垄断广告业务是天真的、错误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俄《关于对广告实行国家垄断的法令》出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2年苏俄报刊业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 11、【独立战争与美国崛起】

    材料一

           托马斯·杰斐逊在起草的一份文件里说(法令)“禁止我们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用我们自己的劳动制造供我们自己使用的商品……这是英国历史上最专制的时代都无法与之相匹敌的暴政的例子”。并据此宣布,“这些法令无效时所依靠的真实根据是,英国议会没有对我们行使权力的权力。”1749年,英国经济学家乔赛亚·塔克预言,如果英属美洲殖民地在经济上感到自给自足时,它们将会起而反抗。到了18世纪70年代时,英国政府不仅对殖民地维护自身利益的呼吁置若罔闻,而且变本加厉地推行损害殖民地利益的政策,这一下子“激活”了早就存在于殖民地许多居民脑海中的独立意识,一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和改变北美13个殖民地的独立运动就这样轰轰烈烈地爆发了。

    ——摘编自王晓德《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重商主义政策及其影响》

    材料二

           美国用了100余年的时间崛起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使其获得了政治上的主权;美国内战的胜利维护了国家主权的统一,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迅猛发展;西进运动开疆拓土,扩展了美国的领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能源产地以及销售市场;门罗咨文的颁布为美国赢得了近百年的快速发展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构筑了较为稳定的“后院”;美西战争的发动和“门户开放”政策的出台是实力强大的“后起之秀”对老牌的欧洲殖民国家的“叫板”,以谋取和扩大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拥有雄厚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美国已经在美洲崛起。

    ——摘编自唐晋《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美13个殖民地的独立运动”爆发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崛起的特点。
  • 12、【整体世界与全球联系】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的几个世纪,西班牙与葡萄牙大量人口移入拉美,其进程持续几个世纪。英国则紧随其后,重点向北美移民。19世纪,西班牙、英国对外移民趋缓,爱尔兰和德意志成为重要移民输出地。19世纪末,相对落后的东欧和南欧又成为欧洲主要的移民输出地。

    ——摘编自邬沧萍《世界人口》

    材料二

        新大陆生产了大量的白糖,白糖又大量流入欧洲市场。白糖本来属于奢侈品,而今成为大众化的调味品,这就是白糖革命的结果。这样一来,有必要进一步增加白糖的消费量。在这种情况下,欧洲人开始从也门的摩卡港进口咖啡。咖啡本来是伊斯兰世界的饮品,这时也开始被欧洲人接受。白糖配着咖啡、红茶来饮用,产生了新的嗜好和文化。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大国霸权》

    材料三

        随着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由意大利开始的商业革命,逐渐向西欧其他国家扩展,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各大洲都成了西欧各国的市场或潜在的市场。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特产变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如印第安人培植的可可、咖啡、烟草等逐渐成了各国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商品丝绸、棉布、茶叶、瓷器、香料等,也由于市场的拓宽,流通也大大增加。为适应世界性贸易的需要,西欧各国相继建立了经营某一地区贸易的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银行、信贷、汇兑等金融业务迅速发展。意大利各城市国际商业中心的地位被里斯本、伦敦、巴黎、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等所代替。英国、法国、尼德兰也取代了意大利成了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各地区、各民族在广泛的交往中,交流了各自的生产经验和各种创造发明。西欧各国由于地理大发现后,进行了积极、主动、大规模的世界性交往,伴随着商业革命的发展,使它们成了最先进的国家。

    ——摘编自熊家利、彭顺生《论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商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欧洲对外移民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白糖消费量增加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商业革命的表现,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 13、1921年5月,苏俄动员了1100名共产党人下乡征缴粮食税,但力量仍然不够。同年7月9日,政治局认为必须派遣尽量多的党员实施粮食运动,甚至不惜为此关闭某些机关和一些人民委员部,但农民隐瞒需征税土地情况依然严重。这说明当时苏俄( )
    A、农业集体化遭到抵制 B、新经济政策被取消 C、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 D、工农联盟有待巩固
  • 14、如图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欧美各国间形成的金融“三角关系”《道威斯计划:1924年美国银行家道威斯提议:由英、法、美等国向德国提供贷款,其中美国占据大半,以帮助德国重建经济并支付战争赔款)。该图可用来说明( )

    A、欧美合作已成为解决经济危机的良药 B、美国是德国法西斯崛起的幕后推手 C、一战冲击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D、美国已掌握资本主义世界金融霸权
  • 15、1876年9月,比利时国王主持召开了一个“讨论开化非洲所应采取的最好方法的地理学会议”,会上成立了国际中非考察与文化协会。除英国以外与会各国都成立了各自的委员会,派遣人员到非洲进行考察。这次会议的召开( )
    A、暴露出了列强瓜分非洲的意图 B、公开承认列强侵略非洲的合法性 C、协调了列强在非洲的利益冲突 D、加速了非洲融入近代社会的步伐
  • 16、一学者认为:历史表明,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否定,最初是道德伦理的批判与否定,以消灭财富不均、要求公平分配为特色,这就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由来;进而是理性的批判与否定,最后是武力的批判与否定,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近代工人革命运动的崛起。该学者旨在论证( )
    A、资本主义制度重大的弊端 B、社会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C、空想社会主义具有空想性 D、工人阶级崛起的可能性
  • 17、18世纪中期后,英国逐渐出现一些新疾病,例如矽肺病(尘肺)、褐肺病(棉尘肺)、白肺病(石棉肺)、硅肺病、铅中毒、磷毒性颌疽等。这一现象表明,当时英国( )
    A、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B、科学技术发展滞后 C、民主政治尚未完善 D、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 18、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在接到国会递交的议案10日内恰逢国会休会,使总统无法将议案退还时,该议案不能成为法律,这称为“搁置否决权”。20世纪以来美国总统频繁使用搁置否决权限制国会立法,最终联邦法院不得不加以干涉,指出“只要国会委托代理人接受总统的否决文书,搁置否决就不能认为是正确的”,从而限制总统的搁置否决权。这一现象反映出( )
    A、三权分立的体制遭到破坏 B、总统权力已凌驾国会之上 C、分权与制衡原则得到贯彻 D、最高法院有权通过新法案
  • 19、18世纪,欧洲一些学者认为,《圣经》的很多事迹都是神话故事,理解基督教的教义,不能只看重神话故事,更应该懂得它要传递的思想;还有人认为,明白基督教的含义,需要十分了解基督教的历史背景;有些神学家认为基督教的教义是全欧洲人的共同产物;还有人认为基督教的精神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这表明欧洲社会( )
    A、宗教改革后新教影响巨大 B、理性思想和批判精神盛行 C、世俗势力与神权激烈斗争 D、意识形态呈现多元化色彩
  • 20、下图是1457年—1600年西班牙、英格兰和德意志的商品价格,这三个国家的商品价格年度指数根据共 同基数(1521-1530年=100)进行换算。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表明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B、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源于大量贵金属源源不断流入欧洲
上一页 272 273 274 275 27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