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下表是不同时期世界主要国家的GDP年均增长率(%)。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国家最有可能是( )
国家
1870—1913年
1913—1950年
1950—1973年
1973—1998年
甲
1.90
1.19
2.93
2.00
乙
3.94
2.84
3.93
2.99
丙
2.40
2.15
4.48
-1.15
丁
2.44
2.21
9.29
2.79
A、美国、苏联(俄国)、英国、日本 B、苏联(俄国)、英国、日本、美国 C、日本、英国、美国、苏联(俄国) D、英国、美国、苏联(俄国)、日本 -
2、苏联(俄)领导人布哈林曾评价某一经济政策最深刻意义在于“开辟了各种经济力量、各种经济成分互相繁荣的可能性”,“找到了小生产者的私人利益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事业之间的正确结合”的途径。这一经济政策( )A、牺牲了农民利益 B、忽视国家干预 C、核心为工业建设 D、符合基本国情
-
3、下表为1870年和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关数据。据此可推知,该表内容应为( )
年份
国家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年
22%
8%
13%①
10%
—
1913年
15%
11%
13%
8%
4%
注:①为1872年数据。
A、所拥有殖民地的比重 B、各自的工业产能占比 C、军事力量的对比情况 D、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 -
4、一战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两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相同点是( )A、是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 B、体现了大小国家的共同意志 C、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D、解决了主要国家之间的矛盾
-
5、下图名为《卢德运动》,反映了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人以破坏机器为手段,反对工厂主压迫和剥削的自发运动。当时工人把机器视为贫困的根源,用捣毁机器作为反对工厂主、争取改善劳动条件的手段。《卢德运动》说明( )A、工人阶级力量觉醒登上了历史舞台 B、工人阶级认识到了自身贫困的根源 C、工人运动的目的在于维护经济权益 D、工人运动已有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
-
6、马克思曾在自己的某一著作中指出:工人的工资在整个工业生产产生的利润中占比很小,工人只要在每个工作日劳动很少一部分时间,就足以抵偿这点工资;在余下的大部分时间里,工人都是在无偿地为资本家工作,他们创造的价值也全部为资本家所得。这一思想( )A、推动了工人阶级的觉醒 B、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解释了唯物史观的内涵 D、借鉴了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
7、以下为英国作家E. R. Pike的《被遗忘的苦难:英国工业革命人文实录》一书的第二至五章节目录。据此推测,该书的第一章节目录最有可能为( )
二、工厂生活与工人
三、童工劳动
四、妇女的地位
五、两性关系
A、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B、工厂制度的兴起 C、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D、工人运动的开展 -
8、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在这一过程中,俄、美、德、日四国的共同点体现在( )A、为工业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B、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民主改革 C、铲除了生产关系领域的封建残余 D、实现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
9、阿兹特克人能把1200多种植物予以分类,并能对动物和矿物进行分类研究。他们在吸收玛雅人和托尔托克人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历法。他们的历法1年为365日,闰年多加1天。这些成就( )A、具有近代自然科学的全部特征 B、改变了美洲社会的发展进程 C、来自美洲内部文明间频繁交流 D、与人类的劳动实践密切相关
-
10、646年,日本孝德天皇宣布废除全国一切私地,将贵族土地收归国有,每隔六年授田一次。土地不能终身使用,也不能买卖。对大夫以上官员按职级发放俸禄。孝德天皇的这些举措( )A、确立了天皇统治地位 B、削弱了幕府统治势力 C、解决了贫富分化问题 D、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
11、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和欧三大洲的交界处,其外部濒临大海,内部则河流密布,对外对内交通都极为便利。两河流域的地形地貌大体可以分为丘陵、平原和沼泽三种类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类型。这一自然条件有助于解释两河流域( )A、宗教信仰和习俗统一性 B、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C、文化的渊源具有相同性 D、文明演变呈现出连续性
-
12、公元前7500—前5000年,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由采集、渔猎逐渐转为农耕、定居,部分人还拥有了可以支配的剩余粮食和生活必需品。这一现象( )A、反映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B、体现了社会分工的最终形成 C、推动了人类早期文明的产生 D、说明人类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像史料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也包含了复杂的判断。下图被称为“凿空丝路的图像记忆”,但有一些明显的“错误”。
前汉 (即西汉)中宗 (汉宣帝的庙号)既获金人 (黄金制作的佛像)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
注:这幅壁画创作于初唐时期,是敦煌莫高窟第323窟的八幅佛教史迹画之一,也是迄今发现的最早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的绘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壁画中的信息中找出两处史实“错误”,并就“错误”产生的原因分别予以说明。(要求:信息有效,史实准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从1919年1月到1922年2月间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战胜国虽然一再标榜以民族自决原则处理领土问题,但实际上主要是根据他们自己的需要和掠夺战败国来实行这一原则的,因而战后在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波兰、匈牙利、南斯拉夫都产生了新的民族矛盾。同时,凡尔赛体系是帝国主义分割世界的体系,构成这一体系的《凡尔赛条约》《色佛尔条约》等几个条约对战败国极为苛刻,其掠夺性骇人听闻。再者,凡尔赛会议曾经专门讨论所谓的“俄罗斯问题”,并直接导致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这对日后西欧国家实施对法西斯的绥靖政策、祸水东引政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美国提议建立的国联,美国却从未参加,德国直到1926年才被接纳,1933年便退出。苏联1934年加入,1939年又被开除。日本、意大利也都是在一段时间内是国联的成员。这样一个成员国少而不稳定,并由少数欧洲国家(英法)控制的国际组织,很难在欧洲中心格局已受到严重挑战的时刻协调大国间关系,维护世界和平。这一体系终于在二战的隆隆炮声中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程早霞《凡华体系与雅尔塔体系解体原因比较分析》等
材料二 《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美国倡导的“门户开放原则”第一次纳入条约,并得到列强的正式承认……华盛顿体系试图继续维护列强在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特权,这一企图让关心国家主权利益的中国民族主义者无法忍受。陈独秀即认为,华盛顿会议的本质就是帝国主义列强的分赃大会,难以带来真正的和平。这一看法与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的认识一致,后者认为华盛顿体系“既不会带来裁军,也不会带来和平”。1924年1月28日,国民党通过《中国国民党总章》,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其后孙中山在给全党同志的信中表示“反对帝国主义之恶魔”。
——摘编自马建标《华盛顿体系、反帝运动与国民革命的酝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民族主义者对华盛顿体系无法忍受”的原因及由此产生的影响。 -
15、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晋末年,陈郡谢氏家族南渡。谢鲲墓志于1964年出土于南京,其文如下:
“晋故豫章内史,陈【国】阳夏,谢鲲幼舆,以泰宁元年十一月廿【八】亡,假葬(暂时浅埋)建康县石子罡,在阳大家墓东北【四】丈。妻中山刘氏,息尚仁祖,女真石。弟褒幼儒,弟广幼临,旧墓在荥阳(谢氏家族墓原在河南荥阳)。”
材料二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
——1946年冯友兰·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节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谢氏家族“南渡”的历史背景,并指出谢鲲墓志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四次之南渡”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
16、有学者指出,美国21世纪以来为了走出2008年开始的次贷危机和不断的财政危机,美联储一而再再而三地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稳定了美国经济,但由此而来的美元贬值和投机资本的涌入给新兴经济体经济复苏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这反映了( )A、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 B、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 C、经济全球化导致区域发展失衡 D、全球化使传统金融治理体系走向崩溃
-
17、1786年,英法两国就互相降低关税问题进行了谈判。在谈判中,法方的主要目标是降低法国葡萄酒的关税,而英国的主要关切点则是降低玻璃、陶瓷器、金属器和羊毛制品等制造品的关税。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A、放弃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B、综合实力落后于法国 C、同欧洲大陆经济联系密切 D、积极推动工业化发展
-
18、1527年,马丁·路德在埃斯莱本建立了高等拉丁学校。二十年后,德国出现了六十所新教城市学校,这些学校的课程包括德语学习和“世俗话题”的教学,例如有关家禽养殖、个人卫生、婚姻、剧院等教学课,不再是神学一家独大的局面。这些城市学校( )A、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B、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需求 C、摆脱了教会神学的思想控制 D、构建了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
19、12~13世纪的英格兰兴起了大批的小城镇,这些小城镇多为人为“种植”城镇,是特许状授权的交易地点,领主选定一个他认为合适的地点作为“城址”,授予“市民权”或“市民租佃”之后,这一地方便具备了“城”的资格。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格兰城镇化( )A、推动了商业资本的扩张 B、渗透着鲜明的政治因素 C、兼具专制与自治的特点 D、体现了王权强化的趋势
-
20、东地中海地区的青铜贸易大约开始于公元前4千纪,终止于公元前1千纪。青铜是黄铜—锡合金,黄铜原料的产地是塞浦路斯岛、土耳其东南部、伊朗东南部和阿曼半岛。青铜的另一原料锡的产地主要在安纳托利亚和阿富汗。据此可知,东地中海的青铜贸易( )A、提升了青铜冶炼水平 B、扩大了货币流通范围 C、推动了罗马帝国扩张 D、沟通了多个文明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