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中国汽车产业发展]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初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关键词
关键词
简介
第一机械工业部
1952年成立,负责汽车产业规划、投建、产能审批及车企人事调动等
试制
拆解国外车型,然后依葫芦画瓢,造出自己的车,如最早的解放牌卡车、红旗轿车等
锤子、绳子、板凳
20世纪60年代,中国汽车生产方式多为工人用榔头、铁锤等工具敲打出轿车的外壳和内部的零 件, 一个大的覆盖件甚至要经过几万次敲打
上海牌轿车
1963年,在江南造船厂等企业帮助下,上海工人相继研制出六缸发动机和小轿车,并构建了成套 的冲模制作工艺流程;“上海牌”轿车作为中国普通公务车和国宾接待的主力车型一直持续到20 世纪80年代
老三样
20世纪90年代,捷达(一汽—大众)、桑塔纳(上汽—大众)和富康(东风—雪铁龙)长期出现在畅 销车型的排行榜;三车早期均采用进口零件十国内组装的方式生产
自主品牌
自2006年开始,奇瑞、吉利等国产车企相继换标,并配以新的战略车型
——摘编自肖莉《新中国汽车60年关键词》
材料二 “十五”期间,我国启动了“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并形成“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2014年起,理想等互联网造车新势力出现;2018年,特斯拉在上海建厂。2020年以来,在“双碳战略”引领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实现了爆发性增长;比亚迪、宁德时代等纷纷在海外建设生产基地。至2022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占3席,在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位的企业中占据6席。2024年1月,美国商务部部长雷蒙多在讲话中指出:中国电动汽车就像“装了轮子的智能手机”,会收集美国司机的敏感数据,汽车摄像头还会把美国基础设施的情况全都拍摄下来;这些电动车可能会被“北京的某人”远程控制,就像敌人的无人机那样。如果成千上万辆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行驶在美国的道路上,“不难想象”这将带来怎样的安全风险。
---摘编自约瑟夫·格雷戈里·马奥尼《中国电动车里没“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初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阶段的历程。(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并谈谈你对雷蒙多关于 中国新能源车观点的认识。 -
2、[中国对“西洋”的认识]
材料一
内容
出处
史料(一)
马鲁涧国(今印度半岛内)……周回广一万八千余里,西洋国悉臣属焉。有酋长,元临漳人,陈其姓也。
《岛夷志略》 汪大渊(元)
史料(二)
盖彼西洋临近三十余国奉行此教,千百年以至于今,大小相恤,上下相安……此等教化风俗,虽诸陪臣(庞迪我、阳玛诺等传教士)自言,然臣审其议论,察其图书,参互考稽,悉皆不妄。
《辩学章疏》
徐光启(明)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逐渐出现由“西洋”到“洋”的演绎,即“洋”逐渐成为“西洋”的代名词。这既有见多不怪逐渐省词的因由,也有以俯视到平视的格物致知。“洋服”“洋面”“洋车”“洋船”“洋油”“洋灯”等成了坊间俗语;人们开始追求莫名其妙又随处可闻的“洋气”;“民间喜寿庆吊,陈设繁华,室宇器用侈靡,金曰洋气”。同时,社会也出现了“洋玩意”“洋鬼”“洋奴”等词。褒贬之间,人们对“洋”的观感也呈现两极化。
——摘编自郭卫东《新世界观的形成:东、西、南、北洋的概念流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元朝到明朝中国社会关于“西洋”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社会“西洋”概念变化的认识。 -
3、下面是2024年2月20日《中国日报》刊载的漫画《美国“斡旋”中东和平,“纵火犯”扮成“消防员”》。该漫画的寓意是( )
注 :MIDDLE EAST:中东
FIRE CONTROL:消防
A、美国是中东动荡的幕后推手 B、美国缺乏维护中东和平的能力 C、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呕需建立 D、政治利益影响美国的外交行为 -
4、1966年,首届亚、非、拉三大洲团结大会在古巴召开。朝鲜、南非、智利等82个国家参与会议。该会 议不仅声援身处革命中的国家和地区,还倡议三大洲国家建立互助性经济关系。会后成立的亚非拉 人民团结组织提出了“向内部殖民主义发起斗争”的口号并赢得美国黑豹党(黑人社团)的积极响应。 由此可知,该会议( )A、聚焦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问题 B、凸显了广泛性和包容性 C、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D、扩大了国际合作的领域
-
5、下面是19世纪70年代在法国巴黎流行的一首诗歌。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我的钱在哪里,我总在问自己,看着法国人玩打仗的游戏……市民们的肚子已饿了三 个星期,我听到他们诅咒谩骂,唉声叹气。要是你们将巴黎夷为平地,我倒觉得合情 合理。而我一想起那五十亿,就不由得痛心疾首:我的钱在哪里?
A、经济危机激化了法国社会矛盾 B、巴黎公社引发了严峻经济问题 C、普法战争埋下民族仇恨的种子 D、殖民扩张加剧了法国社会危机 -
6、下面是近代世界某一贸易网络部分航线示意图。该贸易网络( )A、推动了美非文化的双向交流 B、得益于欧洲经济思想的变革 C、助推了全球贸易中心的转移 D、加速了欧洲社会近代化转型
-
7、有学者根据主流文明发展规律指出:国家是一种稳定阶层社会和防止不同群体为争夺关键生存资源 而发生冲突的手段。但中美洲的玛雅政治实体却未见等级结构、贵族控制与集权的相关证据;热带非 洲的贝宁王国则以亲属关系和邻里关系交织为特点。这反映出( )A、人类文明呈现出多样性特征 B、社会环境差异影响文明的发展 C、史学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D、玛雅与贝宁尚未进入国家形态
-
8、下图是1949~2018年《人民日报》中文体明星报道数量和直接相关报道数量的变化趋势。这一变化 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报道数量一 直接相关报道数量
A、社会价值观念的嬗变 B、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C、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D、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化 -
9、近代上海《良友》杂志创办初期,多刊登有关戏剧、电影、体育、美术、旅游等时人追捧的摩登事物,封面 人物多为当时著名的影视女明星。1939年复刊后的杂志封面为一名戴着头盔、端着刺刀枪的女军人。 此后,身着护士服的白衣天使、激昂朗读的女教师等新女性形象相继出现在杂志封面上。这一变化( )A、旨在营造妇女解放新风尚 B、反映出社会审美的多元化趋势 C、深受中共抗日政策的影响 D、体现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
10、1919年以前,孙中山奔走各处,专心政治运动。1919年下半年以后,孙中山开始集中心力,专事著作。 他认为“思想革命的势力,高过一切,革命如欲成功,非先从思想方面入手不可”。孙中山的这一转变( )A、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迪 C、助推了中国革命性质的转变 D、缘于战后对西方文明的反思
-
11、1901年6月,东南督抚与列强达成“和议”。7月,清政府发布谕旨称:“尔各督抚度势量力,不欲轻构外衅,诚老成谋国之道”。参与“和议”的督抚们去世后,清政府还褒以“保障东南,匡扶大局,厥功甚著,老成硕望,实为国家柱石之臣”等语。清政府这些举措旨在( )A、提高地方政府自治的能动性 B、构建“东南互保”的合法性 C、协调清政府与列强间的矛盾 D、维护国家权力秩序的稳定
-
12、自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农产品大量向市场销售,华北地区农村集市数量日益增多。除棉花、烟草外, 集市的小麦出售量增速明显,其出售率在部分地区超过50%。高粱等杂粮的出售率则远低于小麦,甚至每年需外运大量高粱投放集市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一现象( )A、表明农民存在巨大生存压力 B、得益于农村生产关系深刻变革 C、反映了农业区域分工的发展 D、折射出农村经济结构出现质变
-
13、1752年,乾隆皇帝下令编撰《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为抗清遇难的明朝官员平反并进行表彰;随后又下令编纂《贰臣传》,将重要的降清官员洪承畴、祖大寿等纳入其中,并诏曰:“此实乃朕大中至正之心, 为万世臣子植纲常!”乾隆皇帝这些举措( )A、旨在巩固清朝封建专制统治 B、消除了满汉间的民族矛盾 C、反映出儒家伦理已深入人心 D、根源于主流价值观的转变
-
14、明朝时期,福建民众逐渐认识到“地狭则无田以自食用”,纷纷外出谋利。“崇祯初年,闽人来浙东诸郡种靛、麻、蔗者,布满山谷”;他们中“富者买山,贫者为佣,中人则自力其地”。福建民众的这些行为( )A、开创了解决人地矛盾新模式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C、利于增强社会经济发展活力 D、拓宽了社会生产的领域
-
15、据《宋史》载:铜梁人庞某状告他的三个姐姐侵占其田,经县令吕陶审问后,三人服罪。“弟泣拜,愿以田半作佛事以报”,吕陶劝庞某道:“三姊皆汝同气,方汝幼时,适为汝主之尔。不然亦为他人所欺。与其捐半供佛,曷(何)若遗姊,复为姊弟,顾不美乎?”这反映出当时( )A、司法审判具有较大随意性 B、情理法交融的司法特点 C、土地兼并冲击了传统秩序 D、法律渗透三教合一理念
-
16、东晋小说家多有意识地将作品托名于前代贤士,如《神异经》《十洲记》托名于西汉的东方朔,《汉武帝故事》托名于东汉的班固;东晋葛洪辑抄后的《西京杂记》仍将作者标注为东汉名士刘歆。这一现象折射出( )A、文学创作彰显托古喻今情怀 B、文学呈现玄学化和世俗化并存的特点 C、社会主流思想影响文学发展 D、南方社会对中原文化存在一定归属感
-
17、在安徽省定远县侯家寨遗址(距今约7000~6000年)出土的动物骨骼中,猪骨骼占哺乳动物骨骼的50%。下面两幅图分别反映了出土猪群的年龄分布和下颌尺寸差异。由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A、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B、农业生产结构已经趋于完备 C、改造自然的能力较为有限 D、存在明显的贫富和等级差异
-
18、【文化的离异与回归】
材料 离异与回归是人类文化史上经常交替出现或相互伴生的两种趋向,也是文化史研究带有永恒魅力的重要课题。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西欧是一种类型。那里的离异,主要表现为对于中世纪千年黑暗的批判与背离;那里的回归,主要表现为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的力量源泉。长期沉睡于中世纪落后状态的东方又是一种类型。这里的离异,首先表现为向西方近代文明的模仿、学习与趋近;这里的回归,则主要表现为从传统文化中寻求本民族的主体意识,以求避免被先进的外国文明同化。
——摘编自章开沅《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关系试析》
请以“离异与回归”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累财巨万的富豪,“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越礼僭制成了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动。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其后霍氏诛灭。汉文帝强调:“上节用则国富,君无欲则民安”。朝廷采取抑商的手段,迫使商人放弃对奢侈品的经营,并引导他们归之于农,以维持生产与消费的平衡。考核各级官员时,把为政清廉作为升迁的重要条件。对于普通百姓的俭朴行为也予以褒奖,立教乡里,劝善纠恶,抑奢崇俭。
——摘编自仝晰纲《简论汉代抑奢思想》
材料二 东汉庄园经济是一种比个体家庭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相对进步的经济形态和经营模式。大地主的田庄不仅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还进行一定的商业和高利贷活动。在地主田庄中从事劳动的主要是对豪强地主依附性极强的宗族、宾客、徒附和奴隶。这些劳动者不仅向豪强地主交纳半数以上的实物地租,还得无偿为地主服劳役。豪强地主大多聚族而居,利用宗法血缘关系,纠集宗族亲戚,建立坞堡以自守。东汉初年以后,土地兼并逐渐激烈,贵族豪门任意侵占自耕农的土地,没有破产的自耕农要向东汉政府交纳田税、算赋和口赋,还要出更赋,负担非常沉重。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抑奢的原因和举措。(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地主庄园的特点,并评价其历史影响。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古时饮食技艺还不算发达,但也在慢慢形成饮食文化。按《周礼》的说法,“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从春秋到汉代,是中国农业生产与饮食发展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一千年”,这一时期我们祖先的食谱和餐桌大大丰富起来。汉代农业里,种子与粮食产量能够达到1比10的比例,大约70亩田地,能够养活一个五口之家。葡萄、石榴这样的水果,以及芝麻、洋葱、黄瓜、豌豆等食用植物和调料都在这一时期加入了中国人的餐桌。汉代,水磨等工具从西域传入,北方人民这才能把麦子磨成粉,才有了面食。比小麦营养更丰富更可口的水稻,在中国南方扩大种植,并逐渐成为当地人的主要淀粉类食物。到唐代,白居易“稻饭红似花,调沃新酪浆”的诗句生动展现出当时长安居民饮食的丰富画面。
——张光直《中国文化中的饮食》
材料二 自17世纪以来辣椒在中国各地至少出现过57个不同的名字,如“番椒”“海椒”“秦椒”“赛胡椒”等,直到十九世纪初,“辣椒”这一名称只在3个省使用过,但到了19世纪末,中国内地20个省(包括盛京,台湾与福建分开计算)有17个省都已使用。到了二十世纪初,对辣椒的叫法日趋统一,1949年之后讨论辣椒的几乎所有的中文文献,都是以“辣椒”作为名字,全国各地高度一致。
——【美】达白安《吃辣——辣椒的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推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以来辣椒名称变化的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饮食文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