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中国在历史上与世界许多地区有过程度不同的交往。秦汉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规模不断扩大。以下可以作为宋元时期对外交往发展的表现的是( )A、宋朝恢复了汉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 B、宋朝开辟了由登州出发到达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C、蒙古第二次西征后欧洲传教士到达漠北与蒙古交涉 D、马可·波罗由陆路来华发生于蒙古第三次西征之前
-
2、清末使用的新教科书里有“社会”一词。小学生知道有“人”、有“家”、有“国”,却不能理解“非国非家”的“社会”一词,老师以过去演戏、救火一类的“会”和“社”来解释,反复讲了一礼拜还是没讲通。这一现象表明近代中国( )A、思想解放历程的艰难 B、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C、教育近代化尚未开启 D、废除科举势在必行
-
3、公元751年唐与大食(阿拉伯帝国)之间爆发了恒罗斯(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之战,双方动用庞大兵力苦战数月,唐军由名将高仙芝率领,尽管作战表现出色,但最终因补给线被切断而战败,这场战争给当时的中亚乃至世界带来的深远影响,表现在( )A、造成了东西两个帝国的衰落 B、给中亚地区带来了长期动乱 C、促进了东西技术和人员交流 D、中断了丝绸之路的贸易进程
-
4、经济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也改变着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以下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二战后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吸收了大量劳动力 B、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 C、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新的趋势 D、20世纪90年代日本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吸引许多亚非移民
-
5、1562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1833年,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材料所述变化根源于英国( )A、文艺复兴的日益扩展 B、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 C、启蒙思想的逐渐流行 D、民主政治的完善程度
-
6、如图是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印欧人早期迁徙路线示意图(公元前3000—前1000年)
A、从公元前3千纪初起进行迁徙 B、形成波斯人、阿拉伯人、日耳曼人 C、凭借农耕和武力优势对外征服 D、对亚欧大陆区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
7、玛雅人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令人惊叹,促使这方面高度发展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祭司层亲自掌握。他们负责日测气象,夜观天文,制订历法,决定重大农业活动时间。历法越精确,剥削来源越牢靠。据此推断,古代玛雅祭司层重视历法的主要原因是( )A、宗教神学观念影响 B、关注民生保证农时 C、压榨民众维护统治 D、营造王权神授氛围
-
8、世界各个地域的早期人类社会是人类多样文化的源头,各地除了创造本土文化外还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以下关于世界文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A、早期世界文化都具有相似性 B、印第安文化受欧亚大陆文化影响 C、文化的发展呈现同质化趋势 D、拜占庭文化融汇了欧亚非的文化
-
9、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这主要体现阿拉伯帝国( )A、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B、社会政治秩序不稳定 C、带有独特的伊斯兰教特征 D、疆域横跨欧亚非三洲
-
10、明末,利玛窦脱下洋装,换上汉服,学习粤语、北京话,努力“做中国人中间的人”,与徐光启等人合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第一卷,并向朝廷赠送其制作的天体仪、地球仪及《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的做法( )A、助推士人改变天朝上国观念 B、有助于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 C、顺应了中国社会转型的要求 D、反映出中国传统科技日趋衰落
-
1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史学出现了最深刻的变化,全国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大力宣传唯物史观,并且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大量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著作以指导史学研究。这一变化最能说明( )A、为中国史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B、促进了史学研究理论和视角更新 C、增强了世界对中国历史的认可度 D、有助于解决中国史学的研究难题
-
1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厂制度在英国形成后,工厂主大多数不是贵族。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算计开办工厂,有的成为万人瞩目的首屈大富。理查德·阿克莱特是工匠出身,前半生穷困漆倒。他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很快取得专利权,1771年建立水力纺纱厂。马修·波尔敦是手工业主,他创办了铁厂,并帮助瓦特改进了蒸汽机。
——摘编自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等
材料二 工厂制度进入中国始于19世纪中后期。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到1913年工厂数量已经颇具规模。据对1913年以前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个人的统计,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某学者认为,政治环境的不同是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不同的主要原因。概括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的不同身份,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治维新时期,国家对私人资本的大力扶植、保护和鼓励,对外国资本的限制与排斥,用丰富而低廉的人力资源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起军事化的工业体系,并迅速改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而日本的一般国民生活并没有好转。国权压制了民权,新兴的自由民权运动半途而废。这种半截子的现代化把日本导向军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发展轨道。
——摘编自罗荣渠《东亚跨世纪的变革与重新崛起》
材料二
19世纪五十年代,日本在社会、政治和经济上都与十八世纪初的英国非常相似。这两个国家的社会都有现代特征:家庭制度都通过契约安排将个人与家庭分离,都有独特的单一继承人继承制度,都有一种阶级制度。甚至他们的政治制度也非常相似……然而,尽管日本当时已经拥有了日本奇迹的大部分基础,这可以用来解释日本的速度和成功的部分,但可以确信,如果没有“西方”来开放日本,或者没有西方科技体系的引进,日本就不会有工业资本主义的革命性发展。
——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现代世界的诞生》
(1)、指出材料一、二对日本近代化认识的不同,并谈谈你的理解。(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日本的近代化。 -
14、20世纪30年代,拉丁美洲是世界主要的谷物供应地区,亚洲、非洲亦有少量余粮出口。而到50年代,拉丁美洲净出口额仅有100万吨谷物,亚洲地区则变为净进口地区。80年代初,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年净进口数量竟高达9000多万吨。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经济旧秩序的长期存在 B、第三世界农业发展的长期落后 C、新兴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影响 D、世界经济中心转移趋势的加快
-
15、下图为英国漫画家拉昂纳德·拉温创作于1934年的漫画《可敬的比率或伦敦的海军会议》。其配文为:“这个卑鄙的家伙感到他的座位不如你们两位杰出人士的那样舒服!”(图中人物自左向右依次为英、美、日)作者的创作意图是( )A、维护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B、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C、抨击英美的“绥靖政策” D、反对法西斯主义
-
16、1907年3月18日,法国社会主义活动家饶勒斯发表文章称“即使巴黎公社成功了,也不可能从本质上改变社会。”他指出,社会主义者现在必须考虑两个主要事实:普选和总罢工。这一思想( )A、否定了巴黎公社的历史地位 B、找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 C、反映了政治环境的重大改变 D、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
-
17、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休谟(1711—1776年)认为,共和制才是他理想中的最佳政治制度。但他又指出,“我宁愿看到这个岛上存在一个君主专制政体……出于对一切激进变革与政治热情的警惕以及防止由此带来的种种风险,君主立宪制更为稳妥和现实。”他的观点( )A、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不成熟 B、反映了启蒙运动对英国的影响有限 C、主要是基于对英国工业化结果的分析 D、考虑到英国的历史传统与政治现实
-
18、据考证,在公元前24世纪早期的丧形文字泥板上,记录了很多有关土地、房屋等不动产的买卖。稍晚时期,各种契约、债务条款以及相关争讼的文书也频频问世。这表明当时( )A、私有经济有所发展 B、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C、商业贸易非常发达 D、诚信观念较为流行
-
19、《读点国史·辉煌年代国史》丛书以翔实的资料记述了重大转折年份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以下内容最有可能出自( )
三、……一枝独秀 ◎开拓市场经济的先锋 ◎黄金时代的来临 ◎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
四、人民公社:告别历史 ◎风暴骤雨 ◎公社病大流行 ◎悄然退场
五、…… ◎厂长(经理)负责制 ◎股份制试点:北京天桥首开先河
A、《意气风发——1956年的中国) B、《春潮涌动——1984年的中国》 C、《伟大转折——1978年的中国》 D、《迎风破浪——1992年的中国》 -
20、据解密的外交档案显示,某某国“要求中国提供”“请求中国援助”等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一些驻外大使馆来电及外交部上送报告中的常见字句。据统计,到1960年底,我国已向朝鲜、缅甸、埃及、阿富汗等22个国家提供过援助。这一举动( )A、丰富了“一边倒”政策 B、标志着外交政策的成熟 C、有利于外交僵局的打破 D、体现了外交理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