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屈服于西方列强,允许英、法等国在中国招募华工,广西有人开始被运往国外。1876年,北海(当时属广东管辖)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从北海口岸出国的华工,每年多则4000人,少则数百人。1897年,梧州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1904年,英国在梧州设立“契约华工”接收站。

    ——摘编自石维有、张坚《华侨华人与西南边疆社会稳定》

    材料二 清末的广西社会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在此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出现了大批的海外移民。清政府的残酷压榨,再加上天灾频仍,大量破产的百姓纷纷外逃。此外,在当时“西学东渐”的影响下,许多广西学子出洋留学,也成为海外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梁茜茜《论清末广西海外移民的类型及特点》

    材料三 1940年,日军将越南作为向中国华南进攻及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军事基地,导致广西边境交通受阻,广西人迁居海外的人数剧减。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以后,南进侵占东南亚,大约有11万侨胞又迁回广西。而广西一大批爱国志士,利用广西的特殊地理位置,移迁至越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42年,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抗战胜利以后,因为各种原因,少数广西籍士兵流落在缅甸和印度。

    ——摘编自向大有《民国时期广西向国外移民三个时段社会背景特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广西人口大量外迁的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相较于清朝末年,抗战时期广西人口迁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龚晓菊《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发展研究》

    材料二 1992年,中共十四大在北京举行。大会号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大量人口的就业问题,而且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税收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注入了持久的活力。

    ——摘编自朱艳丽《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营经济发展的理性分析》

    材料四 202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民营经济的新定位,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作出新的重大部署。让民营经济永远走在“春天里”,重点在于地方政府如何把中央的精神具体落实到位,真正破除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摘编自李群《“春风化雨”,让民营经济走进又一个“春天里”》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92—1997年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状况,并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上述状况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意义。
    (3)、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发展,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根据材料四,提出两条让“民营经济永远走在‘春天里’”的建议。
  • 3、二战后初期,杜鲁门欲推行“新政”式改革,呼吁修订《社会保障法》,并增加医保条款,由联邦政府强制推行并普及,但此建议遭到猛烈抨击,被指带有“社会主义”色彩。1950年,国会虽修订了《社会保障法》,却未采纳杜鲁门的医保建议。这反映出美国( )
    A、总统扩权意图遭到挫败 B、三权分立体制受到破坏 C、社会保障事业止步不前 D、医疗改革受到冷战影响
  • 4、1883年,美国通过文官制度改革确立了“考绩制”的选官方法,但这一制度并未全面迅速地铺开。在改革的最初20年中,“分赃制”(政府职位分配制度)仍与其并行,改革进展缓慢。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党之间利益之争 B、南北经济差距较大 C、宪法存在严重缺陷 D、工业革命进展受阻
  • 5、1781年,阿克莱特将试图仿制其机器的企业主告上法庭,几经波折,直到四年后才被法院判决获得1先令的赔偿。尽管阿克莱特的两项专利后来均被法庭撤销,王室还是在1786年将他册封为爵士,借以表彰他对英国纺织工业作出的贡献。这些事例可用于探究英国( )
    A、工业技术的推广状况 B、专利制度的积极影响 C、政府干预经济的传统 D、社会阶级结构的改变
  • 6、从18世纪后半叶开始,茶和咖啡已经成为荷兰阿姆斯特丹市市民不分等级、贫富的大众饮品,就连底层劳动者如侍女、裁缝等,也可以每天在家里饮用。上述现象的出现源于( )
    A、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 B、西方殖民扩张的推进 C、大众消费习惯的形成 D、商业经营方式的创新
  • 7、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叶,中国同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形成了一次建交高潮。到1965年年底共近有50个国家同中国建交,比1955年年底同中国建交的23个国家增加了几乎一倍。这说明当时新中国( )
    A、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B、“一五”计划成就令世界瞩目 C、外交僵局已基本打破 D、外交政策的重心与目标变化
  • 8、如图所示是《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1918年10月15日)的目次。这反映出当时新文化运动( )

    A、专注于学问而避谈时事 B、倡导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C、猛烈批判封建伦理道德 D、思想传播出现了新动向
  • 9、鸦片战争以前,江南的善会善堂多为徽州商帮所建,主要为客居徽人提供丧葬、医疗等服务;鸦片战争以后,尤其是19世纪60年代以来,江南开始出现大批面向本地人的善会善堂。这一变化折射出( )
    A、商业经济的衰退 B、官方控制力减弱 C、宗法观念的强化 D、社会危机的加深
  • 10、古代中医的主流认识是思想及记忆由“心”主管。1599年,利玛窦刻印出版了《西国记法》一书,指出了“记含”(记忆)的器官在脑囊,其位置在“颅额后枕骨下”,所以人在想不出事时“其手不觉搔脑后”。利玛窦的上述学说( )
    A、使西医成为主流医学 B、遏止了中医的发展 C、迎合了天朝上国观念 D、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 11、辽国没有宰相群体,而是参照汉代“三公”设立“三师府”,三师府官员皆有实权,常以同姓王、异性王任之。金朝海陵王时期,改三省制为一省制,这一做法后为元朝所沿用。由此可知( )
    A、政权更替引发局势动荡 B、国家治理注重因地制宜 C、民族交融推动制度沿革 D、国家统一得到广泛认同
  • 12、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最为尊崇道教。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并形成了不同宗派。由此可知,唐朝( )
    A、主流文化发生异变 B、统治思想出现混乱 C、民间信仰受到排斥 D、宗教文化得到发展
  • 13、汉初基本沿袭秦制,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开支。这说明汉初( )
    A、阶级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化 B、统治者重视维护社会稳定 C、社会彻底摒弃了法家思想 D、以儒家仁政思想治理国家
  • 14、秦始皇下令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和非博士官所掌管的《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等,全部焚毁,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其列。据此可见,秦始皇这一举措旨在( )
    A、削弱儒家学说地位 B、推动实用之学的发展 C、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D、维护“大一统”思想
  • 15、下表所示为我国部分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生产工具情况(单位:件)。这可印证战国时期( )

    铁器出土地点

    生产工具件数

    生产工具所占百分比

    铁农具件数

    农具所占百分比

    辽宁抚顺

    77

    96.2%

    68

    88.3%

    山西长治

    31

    86.1%

    21

    67.7%

    湖南长沙

    21

    30%

    17

    80.9%

    广西平乐约

    170

    93%

    91

    53.3%

    A、社会生产力有重大发展 B、铁农具应用实现了普及 C、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均衡 D、地区发展差异逐渐缩小
  • 16、夏朝时期,最高统治者为夏王,中央设有分别专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这表明当时( )
    A、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B、官僚系统较为完备 C、社会分工趋于细化 D、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初,列宁推行市场化倾向明显的经济改革。政府允许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在市场上自由出售其余粮。国营企业则可根据市场和利润的要求来调节生产活动。中小型企业可以通过出租、出售、归还原主以促进私人经济的发展,同时吸引外资参与苏维埃政权主导下的经济建设,加强与世界的联系。此外,国家计划机构的许多职能转变为预测经济的发展,而非直接指导国营企业生产。

    ——摘编自任晓伟《列宁时期新经济政策的内在矛盾和苏联计划经济的确立》

    材料二 1928年,苏联工业发展已经超过1913年沙俄帝国的水平,但与同期西方国家的差距过大。围绕推进工业化的任务,苏联政府开始实行“一五”计划,明确工业化战略的核心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足够的国防基础。国家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法令,集中一切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国家最需要的工业部门。“一五”计划还注重经济增长速度,在苏联的亚洲地区新建工厂与工业城市,从美国和德国引进大量的工业装备、技术和管理方式,建立航空工业、装备制造业等新的工业部门。但轻工业品生产计划仅完成了80%,消费品生产投资下降,城市各类商品供应紧张,不得不再次实行商品配给制。

    ——摘编自《世界现代化历程·俄罗斯东欧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联)进行经济改革的原因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苏联的“一五”计划。
  • 18、 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妥协是政治的灵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主政治正是妥协中炼成的,以冲突始,以妥协终。其实,民主政治本身就是一个妥协的产物。民主政治是制造妥协的政体,专制是制造暴力的政体。民主政治极大增加了不妥协的成本。对执政者来说,在非民主政治下,妥协的成本很高;在民主政治下,不妥协的成本很高,会受到法律、选民和道德的三重制裁。妥协的制度安排,包括对少数派的保护,都是民主制度的一部分。

    ——刘军宁《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民主是妥协的制度》

    根据材料,围绕“民主与妥协”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近代世界历史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5月1日,世界上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召开。在23个星期的展览期间,有630万人进行了参观。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的无限想象力。通过此次展览,英国向全世界展示了本国工业化的成果,提升了其作为世界工厂领袖的形象,加速了自由贸易的进程。它还在某种程度上结束了英国社会“对商人和技工的蔑视”,“体力劳动者如今在社会上获得了认可和尊重”。

    ——摘编自傅新球《伦敦世博会:缘起、组织及影响》

    材料二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是第41届世界博览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中国在精神和价值层面上与世界的一次拥抱,是一次中国社会走向开放和现代化社会的“成人礼”。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几乎将上海和中国的城市化问题(主题)天衣无缝地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问题相联接,从而使这届世博会更具有普世意义。

    ——摘编自徐波《用世博精神继续讲好中国故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举办世界博览会的背景。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世博会的主要不同点。
  •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欧亚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其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却大部分运往欧洲销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了欧洲的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因此流向了世界各地,如马铃薯、西红柿、番茄、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人和亚洲人获得了新的食物(包括玉米、土豆等)。……16世纪中叶,美洲开采出的白银通过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贸易横跨太平洋直接运往中国。以白银为财源,欧洲得以在亚洲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美】埃德蒙·柏克三世等《世界史:大时代》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
上一页 253 254 255 256 257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