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如表是西方一些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 )
国家
措施
意大利
将部分博物馆、古迹、遗址等逐步租让给私人资本管理,国家掌握所有权、开发权和监督权等
法国
通过文化协定的契约形式对卢浮宫等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其中绝大部分保护项目下放到市区级和民间
西班牙
颁布了关于私人捐助的相关法律,国家允许企业和个人上交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财产抵消欠税,对保护和宣传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动减免所得税
A、旨在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强调了国家的主导作用 C、凸显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D、重视多元力量参与保护 -
2、10世纪初的巴黎里昂等城市街道一般为土路、鹅卵石路,18世纪末却为砖、混凝土、沥青路所取代;19世纪后半期,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在法国多个大中城市普及,煤气灯和电灯也相继出现,为市民提供照明。这些变化形成的原因是法国( )A、城市居住条件逐渐改善 B、市民生活需求提升 C、运河航运的开通与发展 D、工业化的持续推进
-
3、《马可·波罗行纪》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对马可·波罗讲过这么一段话:“有人敬耶稣,有人拜佛,其他人敬穆罕默德,我不晓得哪位最大,我便都敬他们,求他们庇佑我。”这反映出( )A、蒙古帝国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 B、战争造成区域文化混乱 C、亚欧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变化 D、中西之间往来更加频繁
-
4、《汉谟拉比法典》中出现了专职法律事务的官员——推事。但法典第2条却规定“无故以符咒蛊惑他人时,受蛊人应至圣河:投入河中”。由河神加以处决,是因为时人相信神喜欢正直无罪者,对于侵犯神明及邪恶的人则深恶痛绝。由此可知,该法典( )A、仍然具有原始特性 B、注重调和社会矛盾 C、体现商品经济发展 D、明确界定法官职责
-
5、如表是1650~1900年世界各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率变化情况(单位:‰)。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年份
欧洲
非洲
美洲
世界总人口
1650
18.3
18.3
2.4
5.45亿
1750
19.2
13.1
1.6
7.28亿
1850
22.7
8.1
5.1
11.71亿
1900
24.9
7.4
9.0
16.08亿
A、疫病是非洲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 B、人口变化受世界市场扩展的影响 C、技术革命推动了洲际间人口流动 D、奴隶贸易促使美洲丧失大量人口 -
6、茅盾的《子夜》以 20 世纪30年代初的上海为背景,开篇写道:“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进 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吴老太爷不可能见到的场景是( )A、报纸刊登女子也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 B、军阀混战中的散兵流落上海街头 C、煤气、电力、电报、电话等事业发展 D、金圆券迅速贬值,重新使用银元
-
7、明初,大运河主要运输漕粮(税粮),漕船私带货物不断增多,朝廷屡禁不止,转而明确允许漕船北上时可附带一定货物,南返时允许载客运输。这样,南方的丝绸、茶叶等大量运往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货等不断南运。由此可见,这一变化( )A、缘于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B、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C、助推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 D、增强了社会经济活力
-
8、汉代墓室画像石上的故事图像内容中涉及的人物主要是三皇五帝、圣贤人物、孝子(如下图)烈妇、忠勇侠士等。这表明( )
老莱子“彩衣娱亲”
A、汉朝人有着厚葬的习俗 B、儒家纲常伦理受到推崇 C、王朝正统观念得到强化 D、史学研究开始走向繁荣 -
9、《汉书·地理志》记载了西汉王朝海路的贸易情况,其中商人由黄门的“译长”率领,也有民间“应募者”加入。据考古发现,合浦郡汉墓群出土文物中最具特色的是大量来自东南亚、印度等地与贸易相关的各类珠饰,以及作为非贸易品的波斯陶壶等。这些可佐证( )A、汉代朝贡贸易体制的存在 B、中西方陶瓷业曾进行了技术交流 C、汉朝与波斯存在官方往来 D、海上丝路是中外文明交流的桥梁
-
10、《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的记述;《汉书·董仲舒传》中有“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记述。这些记述反映了秦汉(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家国同构模式形成 C、华夏认同逐步形成 D、大一统国家的构建
-
1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举能”。以下说法不能反映这一理念的是(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B、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韩非子》 C、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墨子》 D、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老子》
-
12、殷商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把自己的统治假托为“上帝”的命令。周人灭殷后吸取殷亡的教训,认为“天命靡常”,即“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能否享有“天命”,取决于君主是否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否保民。这一思想变化反映出( )A、原始民主政治的影响 B、民本思想的萌发 C、统治者道德修养提升 D、神权政治的衰微
-
13、某史前文化遗址一处女性墓葬中出土了随葬品70件,包括玉蝉、龙首镯、镂孔兽面纹冠状器、璜串等重要玉器,是同时期的一座高等级墓葬。这说明该文化( )A、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B、不晚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C、生产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D、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
14、图为苏俄(联)1921~1925年农业生产情况统计图。这一状况得益于( )A、苏联模式的形成 B、余粮收集制的实行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农业机械化的实现
-
15、下图为某一时期欧洲主要殖民国家在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分布示意图。这一时期( )A、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兴起 B、大西洋三角贸易已走向衰落 C、西、葡殖民优势逐渐被打破 D、倾销工业品是主要掠夺手段
-
16、世界古代文明多元发展,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成就。下列关于成就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②古印度的主要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是莎草纸
③古埃及人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
④舌希腊苏格拉底等人奠定了西方的哲学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17、下图为1950年澄海火柴厂的火花(即火柴盒贴画)。图中划船者是一位世代生活在广州市珠江上的水上人家女孩。据此可推知,该火花设计的主要意图是( )A、描绘贫苦大众解放后的新生活 B、记述工业化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C、展现三大改造的新成果 D、彰显男女平等的新气象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大批耶稣会士来华,其中包括利玛窦、邓玉函、汤若望等人。他们在接受中国传统风俗与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传播西方文化。地理方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数学方面,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物理机械工程方面,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此外,还涉及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欧洲古典哲学、美术、音乐、建筑等方面。就其知识水平而言,基本上代表当时欧洲知识界的平均或最高水平。“西学东渐”不仅直接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填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原来没有的元素。近代的中国随着“西学东渐”在发生着改变,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郝景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随着教会学校、洋务学堂等新式学校的设立,人们的知识结构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新式学校除了传统的中学课程外,还开设许多近代西学教育课程,如化学、电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哲学、外语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西学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西学课程在整个教育课程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除了西学课程外,影响人们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还有各类报刊和各种新式书籍。据统计,从鸦片战争结束到19世纪90年代,中国先后创办了中外文报刊250种左右,其中西人创办的有200多种,大约占同时期中国报刊总数的80%以上。当时,许多报刊都经常刊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这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郑大华《西学东渐:晚清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桥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3)、根据材料一、三指出与明末清初相比,晚清“西学东渐”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新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
19、地方治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代以来,郡县制成为社会治理结构的基本定式。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大国,明显具有地方性与割据性,因而唐朝立国以来就如何治理国家,实行分封还是郡县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礼部侍郎李百药上《封建论》,强烈反对封建诸侯,中书侍郎颜师古上《论封建表》,提出折中方案。当时朝臣大多反对分疆裂土。魏征谏言:当时天下人心未定,国家财力不足,改革制度的时机尚不成熟。
——摘编自商爱玲《大国治理中的国家结构形式选择——基于封建与郡县之争的考察》
材料二 柳宗元认为,分封制下的职位世袭,并不一定能够确保在位者的贤能,故而很难确保为民服务的责任心。通过对周代社会治理状况的历史考察,柳宗元指出,在封建制下,通常是政治混乱的多而治理得好的少,而周天子又不能撤换不称职的诸侯国君,真正尽心治理地方、爱护人民的人,因此,周代的问题就出在封建制本身。而郡县制下的地方行政长官由于实行选举制,“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即使出现问题,也能够随时加以撤换,即“有罪得以黜”。因此,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是进步的,有利于国家的治理,维护了“公”。
——摘编自彭新武《“分封”与“郡县”之辨的复杂意蕴》
材料三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摘编自张海鹏徐蓝等《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采用郡县制而非分封制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指出北宋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的认识。 -
20、计量史学是运用自然科学中数学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的史学研究方法。下列史学研究的主题较适宜采用这一方法的是A、三民主义指导革命实践的效果 B、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思想解放的作用 C、启蒙运动对亚洲近代化的作用 D、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