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有学生在开展关于唐代主题的学习中,收集到“江南仲春天,紫蔗节如鞭”“种药疏故畦,钓鱼垂旧钩”“枫树隐茅屋,橘林系渔舟”“故城边有卖花翁,十亩芳菲为旧业”等唐诗。这些诗句可用于研究唐代(     )
    A、经济作物的种植 B、手工技艺的进步 C、市民阶层的闲适 D、民众生活的艰辛
  • 2、西周受封诸侯从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力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据载,吕尚受封就国后,“因其俗,简其礼”,使“齐为大国”,伯禽受封治鲁也经历了一番“变其俗,革其礼”的建国过程。这说明分封制(     )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推动文化交流与认同 C、维护了贵族特权 D、造成了礼崩乐坏局面
  • 3、下图是三个地区的古文字图示。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特征 B、三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C、三地文字发展体现同宗同源的特点 D、古代亚非文明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世界,社会的迅速发展都是在思维活跃的时候。社会发展有突进和渐进两种形式,突进表现为打碎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暴力革命。这时,思维活跃犹如翻江倒海一般,表现得尤为明显,形成不可遏止的思想解放运动;渐进则是政治上的改良和生产力的改进,此时,思想则呈现出比较活跃的状态。而一切暴力,如果没有思想解放运动作为先导,只是按固有的思维模式提出一些纲领或改革措施,其结果只能是改朝换代,而单纯的暴力,则只能对社会造成破坏,无益于社会的进步。

    ——摘编自赵立、史云谋《思想解放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需有理有据,逻辑清晰)

  •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六和十七世纪时,社会和政治结构、人民的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意】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

    史料二   

    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750年英国城镇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1851年增加到52%,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同时,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已有7个,移民人数约1790万人。这时期推动城市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如大型纺织和钢铁工业,海外贸易和服务业的急速扩张,铁路的延伸等,制造业城镇、港口城镇和休闲城镇层出不穷。英国的近代城市化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已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又是处在自由主义时期,城市化发展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摘编自彼得·克拉克《欧洲城镇史》

    材料二   1978到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中国经历了大规模快速城镇化过程。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同时,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摘编自赵津、李菁著《论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百年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分析英国城市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经验。
  •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

    “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

    “(野蛮时代随着)拼音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

    “正如群婚之于蒙昧时代,专制之于文明时代。”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材料二   欧洲的中古时期也被称为中世纪,在西方文明史上指从公元5世纪后期到公元15世纪中期的欧洲历史。欧洲的中世纪表面上看是板着面孔的、非常严肃的、阴森森的一千年,但实际上却是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的重要时期,特别是中世纪后期。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明产生的标志及前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的中世纪“阴森森的”表现以及孕育了哪些近代文明因素。
  • 7、面对新的世界形势变化,中国勇于承担大国责任,积极介入地区和多边事务,不断进行经验积累和形式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推出“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新机制和平台,积极推动和引领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全球和区域机制建设,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这些举措反映出中国(     )
    A、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B、构建起新型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C、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已基本实现 D、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
  • 8、如表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人口迁移情况,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82—2000年人口迁移总量与流向比较(单位:万人)

    年份

    迁移总量

    迁入城市

    迁入城镇

    1982—1985

    3044.0

    546.0

    428.0

    1985—1991

    3384.0

    629.0

    637.0

    1990—1995

    3323.0

    1027.0

    311.0

    1995—2000

    14439.1

    4543.4

    1429.4

    A、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涌现 B、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城市改革的全面启动
  • 9、如图中波音飞机的部件来源体现了(     )

    A、贸易自由化 B、资本全球化 C、区域集团化 D、生产国际化
  • 10、某班同学在开展美国史研究性学习时展示了以下三幅图片,据此判断该学习主题是(     )

    A、社会运动此起彼伏 B、社会阶级结构变化 C、福利国家受到抵制 D、黑人民权运动兴起
  • 11、1959年,美国新闻署在全球范围内举办林肯纪念活动,活动的宣传材料包括由30余位杰出的传记作家撰写的文章、图片和宣传手册,三套关于林肯生平与影响的相集、一幅描述林肯生活哲学的彩色卡通手册,林肯的图书亦被译成多国语言。美国举办上述活动主要目的是(     )
    A、号召世界学习林肯 B、争取文化对抗优势 C、推行文化霸权主义 D、推动新闻事业发展
  • 12、观察如图,造成两次巨大波动的共同因素是(     )

    A、交通技术创新 B、国际组织协调 C、世界局势巨变 D、全球贸易发展
  • 13、1923—1924年,苏联的自然经济占比迅速下降到0.6%,小商品经济占比扩大到51%,几乎不复存在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比恢复为8.9%,国家资本主义由无到占比0.1%,社会主义经济占比为38.5%。由此可知,此时苏联(     )
    A、计划经济完全取消 B、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C、经济政策局部调整 D、实行余粮收集制度
  • 14、如图所示为19世纪以来日本、巴西、印度、美国、英国五国在不同时期反映城市化进程的人口比重变化曲线图。其中,美国对应的序号是(     )

    A、 B、 C、 D、
  • 15、在学习“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一课时,有同学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模式进行了以下整理。表中“典型国家”栏中①、②、③处应该填写的是(     )

    模式

    特点

    典型国家

    模式1

    渐进改革,政局相对比较稳定。

    模式2

    争取独立,民主共和理论实践。

    模式3

    暴力革命,政体演变循环反复。

    A、英国、美国、德国 B、英国、日本、法国 C、法国、美国、德国 D、英国、美国、法国
  • 16、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西洋贸易中,欧洲人开辟出多条航线和设置众多沿海港口,出现了罪恶的“三角贸易”。如“三角贸易”示意图,下面所列物品属于“归程”的是(     )

    ①贵金属   ②黑奴   ③烟草   ④纺织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17、关于如图所示欧洲中世纪的一项重要制度,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是西欧奴隶社会基本特征之一 B、是社会动荡和商品经济的产物 C、以宗法等级和血缘关系为纽带 D、各阶层间存在严格的等级限制
  • 18、如表为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成就。综合表中信息体现了古代文明(     )

    发源地

    主要成就

    西亚两河流域

    城市国家、楔形文字、法典、洪水方舟传说

    东北非尼罗河地区

    政教合一、象形文字、金字塔、太阳历

    爱琴海地区

    城邦国家、神话、悲剧、喜剧

    东亚黄河、长江

    城市祭台、礼器、彩陶、南稻北粟

    A、多元性 B、包容性 C、封闭性 D、落后性
  • 19、[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   连绵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相沿构成与其他古老文明距离甚远的独立地理单元,其接受域外文明营 养并不十分“幸运”。我们高度崇敬先民在艰难的远程中开展中西交往,更珍视借陆、海“丝绸之路”而 来的域外文明精华及影响。五千年来,无论中华民族抑或中华文明,都呈现“多元一体”格局。各兄弟 民族及地域子文明的汇聚滚动,血脉交融,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的持续辉煌。时至近代,特别是抗日 战争前后,各兄弟民族最终汇聚成为多元一体、休戚与共的现代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形态的思想文 化先后有百家争鸣、三教交汇、理学复兴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等四次繁荣高潮,尤其是诸子百家争鸣和 五四新文化运动,更具有划时代意义。

    ——摘编自李治安等《关于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若干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文明”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 20、[中法在非洲的关系]

    材料一   冷战的终结使非洲作为“欧洲侧翼”安全屏障的战略地位急剧下降;在民主化浪潮冲击下,多数非洲国家发生内乱,非洲成为法国“负担”的言论不断涌现。为巩固“西化成果”,法国不断强化非洲国家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培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非洲国家间的交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 1996年,江泽民主席首次访问非洲时便称:过去100年是非洲的“解放世纪”,今后100年将会成为非 洲的“发展世纪”。中非经贸合作渐成中国决策层的重要战略举措。法国凭借与非洲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关系,对中国在非洲的活动多“不屑一顾”,中非经济合作交流得以不断发展。

    ——摘编自张宏明《“多重关系”交互作用下的中法在非洲关系》

    材料二   2016年,中法签署了《关于设立中法第三方市场合作指导委员会的谅解备忘录》,并成立第三方市场合作指导委员会,由中国发改委和法国财政总署牵头。此外,来自中法两国的企业、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市场主体也参与了政府—企业间合作机制建设,如成立合作论坛、企业家委员会等。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底,中法在非洲共有38个第三方市场合作项目,占中国与欧洲国家在非项目总 数比重约60%。其中,塞内加尔汉纳湾项目中,中国国开行的强大融资能力对法方构成合作吸引力;中方则希望通过与法国的合作加速向国际通行准则靠近,同时增进发达国家和非洲东道国对中国标准的认知与理解。

    ——摘编自姚乐《援助转型背景下中法在非洲新发展合作:动因与条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法两国与非洲关系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法两国在非洲新发展合作的有利条件及意义。
上一页 250 251 252 253 254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