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的繁荣是建立在西亚和埃及两千多年文明演进的深厚根基之上的。在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西亚地中海世界出现了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活跃的局面。希腊文明迎来“东方化革命”时期。东方商人、工匠的活动,不仅带来了东方的技术、科学,带来了东方的诗歌、神话,也带来了东方的字母和书写理念。希腊雕塑模仿埃及雕塑,希腊字母源于腓尼基字母,西亚神话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第一批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赫拉克利特等全都来自小亚细亚西岸的爱奥尼亚城邦。公元前6世纪后,希腊文明迎来爆发性繁荣。伴随亚历山大东征,到罗马征服埃及,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迅速扩展,加土统治者的主动推行,希腊文化在地中海东岸地区广泛传播,形成所谓希腊化世界。
——摘编自【德】伯克特《东方化革命》、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
材料二 中华文明与周边地区的交流由来已久。公元前4世纪,中国与朝鲜地区在经济上已有联系,此后,中原与周边各国交流更加频繁,至南北朝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册封体制形成。隋唐统一之后,汇聚南北内外多种文化,融合创新,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越南,最终形成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的中华文化圈。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方化革命”对古希腊文明发展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华文化圈与“希腊化世界”的不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中华文化圈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
2、1954年,美国、苏联、英国等50个国家在荷兰海牙签署《关于发生武装冲突时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承诺尊重缔约各方领土内具有重大意义的建筑、艺术品或历史上有价值的纪念物等文化财产,不对其实施任何报复行为。这一公约( )A、目的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B、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C、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D、发展了国际的司法制度
-
3、近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为防止甲骨片被持续风化和腐蚀,开启了运用超越人眼识别的多光谱等超高精度采样技术,尤其是微痕提取和三维图像技术,通过数字化采集让古老的甲骨文“活”起来。这反映出( )A、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刻不容缓 B、建设甲骨文博物馆提上日程 C、甲骨文的保护和传承国际化 D、高新技术拓展文化传承途径
-
4、萨尔曼·鲁西迪,英国著名“魔幻写实主义”作家,被称为后毛姆时代最伟大的殖民文学教父。由于多元文化的背景使他具有独特的视角,在世界文学、艺术等发展历史上,诞生过许多关于殖民主义的优秀文艺作品,以下关于殖民主义(体系)描述正确的是( )A、1919年,第一次泛非会议的召开,体现了非洲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自治的强烈愿望 B、殖民者的入侵,改变了殖民地的人口结构,形成了新的族群,发展了新的文化 C、二战后,面对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武装斗争,英国首相丘吉尔不得不签署协议,承认其独立 D、殖民体系的瓦解直接促成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
5、17世纪初,茶叶作为“馈赠宫廷高官的礼品”在英国上层社会逐渐流行,并形成一套繁杂、攀比的“下午茶”礼仪。18~19世纪时,“我把茶壶坐上吧,你一定得喝一杯茶”成为英国家庭接待客人的常用语;此外,小说中也大量出现反映市井生活的“非正式的英国茶会”。这一变化( )A、得益于全球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 B、表明物种交流改变了社会消费习惯 C、折射出政治民主化影响社会生活 D、根源于殖民扩张提高民众消费能力
-
6、唐代,开元通宝等货币源源不断地从国内流通至泰国、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从11世纪起,埃及福斯塔特地区的陶瓷工人开始仿照青瓷和白瓷,来研究陶瓷的生产工艺。在古波斯王国,波斯三彩的定型与着色也深受中国陶瓷的影响。而外国的特产,如香料、象牙、琉璃等也来到了中国。这些可用于印证( )A、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交流 B、欧亚大陆之间商贸交流频繁 C、中国传统手工业占据优势地位 D、唐朝政府积极调整商业政策
-
7、探戈是19世纪末在阿根廷诞生并流传世界的一种舞蹈形式。关于探戈的起源,阿根廷国内则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探戈”一词源于拉丁语,该舞是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舞蹈与土著文化的结合;有人指出“探戈”一词源于班图语,该舞是非洲米隆加舞与土著文化的结合,其音乐灵感则来自非裔古巴人。该材料可用于说明( )A、种族思想加剧社会文化的割裂 B、阿根廷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C、人口迁移推动文化交融和发展 D、殖民文化的传播呈现本土化趋势
-
8、公元370年,原来生活在亚洲的游牧民族匈奴人越过伏尔加河西迁,由此引发一系列连锁反映。374年,匈奴人打败顿河西岸的日耳曼人的一支东哥特人,东哥特人只好往西迁逃。375年,匈奴人又在德涅斯特河畔打败西哥特人、于是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南下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匈奴人的西迁( )A、促进了中国北方的民族交融 B、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灭亡 C、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 D、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
-
9、日本学者木宫泰彦说:“唐朝三百年间,学生、僧生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日本对中国的优点进行整理提炼,咀嚼吸收,形成了优美、典雅的日本文化。该学者意在说明( )A、日本社会排斥外来文化的影响 B、中华文化促进了日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C、日本文化水平超越了中华文化 D、留学唐朝开启了日本文明发展的进程
-
10、早期的拜占庭建筑大多仿照古罗马式样,数量多、教堂建筑规模宏大、装饰奢华;7世纪后,建筑数量减少,规模也不如从前,教堂建筑呈现占地少、向空中发展的特点,取消了圣索菲亚大教堂那样的中央大穹窿,代之以若干小穹窿。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拜占庭国力的损耗 B、古罗马文化的衰落 C、基督教会势力削弱 D、拜占庭文化的创新
-
11、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西方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和医学等逐渐传入中国。在同时期的法国,耶稣会士杜赫德根据海外传教士的书简、札记、日记中的有关材料,编写成《中华帝国全志》一书,此书涉及中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这说明该时期( )A、殖民侵略客观上促进不同文化的碰撞 B、基督教在华传播效果增强 C、文化活动依托于国家开辟的商业路线 D、中西文化交流呈现双向性
-
12、儒家经典《大学》提出了“三纲八目”的理论。“三纲”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认为入世后“明德”被掩,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达到道德完善的境地。具体说,就是做到“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的这一理论( )A、促使民本思想与君主权力结合 B、过分强调礼的自觉性 C、体现出道德修养与政治的融合 D、注重社会秩序的维护
-
13、截至2024年3月,河北省81家省级三甲医院与204家县级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三级医院共向县级医院派出737人开展驻点帮扶,向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卫生技术297项,涵盖县级医院所有学科领域。省级医疗资源的下沉和共享( )A、体现科技进步助力远程医疗 B、推进了健康中国建设 C、完善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D、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
14、某医药学著作的序中写到:“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土产形状也。次以气味、主治、附方,著其体用也。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下列有关该著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最早提出辨证施治原则 B、体例完备且重视真伪辨析 C、奠定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D、受此启发的研究问鼎诺奖
-
15、下图为近代长三角地区铁路、水路人口流动量变化表(宁为南京、甬为宁波。沪宁、沪杭甬是铁路)。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A、长三角水路运输趋于消亡 B、上海是全国经济的中心 C、铁路带动了沿线的城市化 D、政治局势影响人口流动
-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过去的20世纪,人类社会发生了很多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在征求了部分学者专家意见后,新华社评出了20世纪影响世界的十大事件
序号
重大事件
1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2
第一次世界大战
3
俄国十月革命
4
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5
第二次世界大战
6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与因特网应用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8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9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10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从材料中提取2条或2条以上信息,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所学知识,阐述20世纪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3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进入广东,开始传教。然而,中国人对基督教这个舶来品最初是不感兴趣。为了达到传教的目的。传教士学汉语、用汉姓、穿汉服,读儒家经典,顺应中国习俗,介绍中国人所陌生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吸引中国人。西学随之在中国传播开来。
——这编自用人员《川学东街对中川文化自信的冲击人儿儿们》
材料二 18世纪出现了席卷欧洲的“中国热”现象。法国伏尔泰《风俗论》(1756)中。以中国为矛攻击当时法国社会的政治和宗教制度。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大力推崇儒家的理性精神,认为中国人已经形成了建立在理性而不是神启基础上信仰自然的宗教。中国还成为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魁奈为首的重农注意者阐发思想的参照来源。魁奈通过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的文献了解中国。他在1785年发表的《经济表》中将中国树立为欧洲重农典范和理想社会。在讨论中国君主制时,他说“我从有关中国的报道中得出,中国体制建立在明智和稳固不变的规律基础上,虽然帝王发号施令,但是他行为检点。”在《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1767)中,魁奈认为中国的专制不是建立在武断的奇思妙想上,而是遵照规律法则,关注的核心是人们的福祉与社会和谐。
——改编自黄丽娟《“中学西渐”——欧洲现代精神的中国借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中国人对“西学”态度转变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欧洲学者对“中学”的态度。分析当时“中国热”现象的背景和影响。(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认识。 -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欧洲的国王们肩负保护民众安全的责任,并为此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和司法制度,以获得对封臣和臣民的有效控制权。11-12世纪,这些制度在西欧逐渐确立起来,它们正是民族国家形成的核心。而且,当时商人和市民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民族的行政机构、军队政体、司法和救会不再被一些世袭家族控制着。与此同时,语言的多样性 在欧洲形成并保留下来,而这对民族国家形成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罗马法成为中世纪政治理论的基础,而罗马人相信国家是至高无上的。13世纪,“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就已经存在。
——摘编自刘成《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其意义》
材料二 正是在启蒙思潮与美国革命的冲击下,法国大革命产生了令人无法想象的巨大能量。法国建立了一个新型的民族国家,它要求保障人民的自由、平等和其他人权。这样的要求注定了法国革命会超出一国的范畴,发展成一场整个欧洲的革命:因为当时的欧洲还处于专制王权国家的统治之下,而法国大革命却推翻了这一政治原则,其必然会引起整个欧洲的反弹。
——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
材料三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欧洲各国之间逐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其实质是原有民族国家开始将更多的“政治权力”相互让渡,依旧保留下来的主要是“文化权力”,这显示由欧洲民族国家的功能在逐步弱化,逐渐向一个新共同体中的经济文化单位转化。欧洲各国将维护本区域内独特的生活力式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而将防务、安全、社会发展等一般性的国家职能转交给了欧洲的相应机构。
——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革命时期的法国作为“一个新型的民族国家”的特征。(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民族国家功能弱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
19、如表所列为美国不同时期的语言战略。该表反映了( )
时间
语言战略
20世纪50年代
美国教育经费大增,俄语和东欧研究成为政府支持重点
20世纪80年代
美国政府特别重视日语、汉语及其相关研究
21世纪初
阿拉伯语普什图语等中东语言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语言
A、经济全球化发展 B、旧国际格局的瓦解 C、国际形势的变化 D、国际安全环境恶化 -
20、十月革命后,苏俄颁布了国家垄断广告业务的法令;1918—1920年,商业广告在苏俄近乎消失;1921年,列宁承认“国家垄断广告”的设想是错误的;1922年,列宁促使党代表大会取消了已经通过的禁止党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刊登广告的决议。上述转变( )A、表明国家政策的盲目性 B、体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C、加快了工业化建设进程 D、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