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05-1850年,伦敦的人口从100万猛增至250万。据不完全统计,1857年,伦敦每天直接将各类生活污水排向泰晤士河的下水道的实例近150条;泰晤士河两岸的大量工厂也大多将其污水直接排向泰晤士河。每逢海水涨潮,污水与垃圾不但无法排海,还会倒灌进伦敦。1858年6月笼罩整个伦敦的“大恶臭”便与此有关。1858年8月2日,伦敦市议会扩大了大都市工程委员会的权力,授权它尽快实施并完成改善伦敦主下水道的工程。工程师依照伦敦地形,顺势设计了三条主干道,从而令污水被引导至泰晤士河出海口排出。此外,出海口加设了水泵站,每日海水退潮时才会打开水闸,令污水顺潮势被海水冲向远处。该工程历时十六年,英国人自豪地称其为“工业革命的建筑奇迹”。该下水管道系统有效缓解了泰晤士河的恶臭现象,并且至今仍然在发挥主要排污作用。

    ——摘编自苏禾《泰晤士河百年治污启示录》

    材料二  苏州河又称吴淞江,20世纪50年代时,沿河两岸集中了近千家企业,至20世纪70年代,苏州河(上海)市区段及主要支流终年黑臭,鱼虾一度绝迹。苏州河严重的水污染问题成为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所面临的突出问题。1988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同志题词“决心把苏州河治理好”,拉开了苏州河治理的序幕。1993年12月,投入巨资打造的污水合流一期治理工程建成通水,削减了苏州河的污染负荷,但没有使污染问题得到根本解决。1996年,上海市政府成立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由市长亲任组长,这是中国最早的河长制。1999-2011年,上海市实施了3期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苏州河实现了向景观河的蜕变——苏州河干流底栖动物生物量和需氧物种明显增加,市区段发现成群的小型鱼类,呈现生态恢复迹象。

    ——摘编自赵敏华、龚屹巍《上海苏州河治理20年回顾及成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泰晤士河治理与现代中国苏州河治理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州河、泰晤士河治理的共同影响和启示。
  • 2、“会西凉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天竺舞曲),与其声调相符,遂以月中所闻为之散序,用敬述所进曲作其腔,而名《霓裳羽衣法曲》。”材料反映了唐玄宗统治时期(  )
    A、政治制度创新 B、文化辉煌灿烂 C、民族关系和睦 D、文化政策兼容
  • 3、南北朝时,北方的儒学已失去官方的政治支持,南方政权也受制于地方势力,没有庇护旧官学的力量,僧侣们则无所顾忌,颇有挥洒余地。据此可知,当时(   )
    A、佛教逐渐实现本土化 B、政治分裂推动思想繁荣 C、南北方文化日益趋同 D、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 4、一些俄国贵族青年军官参加了1812年打败拿破仑的战争,他们并没有因胜利而欢欣鼓舞,反而在看到法国拥有更自由的社会和更富足的生活后,开始反思俄国的落后,成为俄国最早一代的革命者。这反映出拿破仑战争(   )
    A、实现了欧洲社会思潮的转向 B、促进了东西欧文明间的交流 C、推动了进步思想在俄国传播 D、加速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兴起
  • 5、新加坡建国时,两极政治格局已形成。对此,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说,“语文(言)问题就是政治问题,新加坡身处马来海洋之中,我们必须认清这个事实。1965年新加坡独立,我面对新加坡人口虽有75%华人,却不能以华文作为共同语和工作语的困难。”李光耀认为汉语未能成为新加坡共同语是因为(   )
    A、殖民文化占据了主导 B、各种族缺乏文化认同 C、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D、华人政治地位的低下
  • 6、有学者指出,“希腊化时代”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的希腊中心主义色彩的用语并没有充分反映出这一时代文化的特点,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相互融合,创造出了博采众长的文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
    A、希腊文化优于东方文化 B、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C、亚历山大远征的进步性 D、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 7、汉武帝之前,儒家思想经历了从春秋时期到战国后期、秦朝时期、西汉初年的 (   )
    A、应运而生—巍然大宗—遭受打击—逐渐复苏 B、孔子创立—受到欢迎—遭受打击—巍然大宗 C、孔子创立—巍然大宗—受到重视—逐渐衰落 D、应运而生—受到冷落—逐渐复苏—受到重视
  • 8、1938年武汉沦陷后,鄂西南成为重要的“联络站”。湖北省政府积极响应国民政府号召,对鄂西南地区进行全面的勘测和规划,利用已有乡道先后修建了恩万和利来等驿运线,到1942年基本完成了境内公路干线的建设。当时湖北省政府的做法旨在(   )
    A、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B、保证战争的物资供应和补给 C、推动国内贸易网络建设 D、改变偏远地区交通落后状况
  • 9、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爆发后,那些往常自称受到上帝特别庇护的牧师和教士们也难逃魔爪。由于教会难以对瘟疫给出一个信服的解释,人们便根据现实和自己的文化观念进行思考并给出了五花八门的解释,以至于当黑死病的阴霾悄然散去之后,人们对命运观也有了一全新的看法。据此推知,黑死病的爆发(   )
    A、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B、推动了近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C、促进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D、客观上利于人文主义精神的复兴
  • 10、 拿破仑统治

    小李同学在历史学习时发现,教科书中提到“1799年,拿破仑发动军事政变,建立军事独裁统治。拿破仑的统治维护了大革命所确立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但他实行帝制,率领法军入侵一些欧洲国家。1815年,在欧洲各国的联合进攻下,拿破仑帝国覆灭。”小李同学尝试通过史料收集和研读,对“拿破仑统治”这段历史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

    材料1:(民众)满心欢喜地相信他们会不可逆转地获得和平。我自信地认为,那些人非常真诚地相信,无论作为执政还是皇帝,拿破仑都能利用他的权威挫败派系的阴谋,而且能够把我们从无政府的混乱中解救出来。

    ——雷穆莎夫人回忆录(1780-1812年)

    材料2:(为了保证帝国的安全)拿破仑颁布帝国法令,重新任命我担任警察的首领,赋予我比以前更强大的职能……国家的所有监狱和警察部队都在我的掌握之下……我在王国的大城市里设立了常设军需部,把警察网络遍布整个法国,尤其是扩展到了边境线上。

                         ——约瑟夫•富歇回忆录(1763-1820年)

    材料3:(大革命10年之后拿破仑的上台)正是人们所普遍认可的他(指拿破仑)的政治才能,把他明确坚信的,同时为巨大的个人声望所加强的个人观念和信仰,与对法国大革命什么必要什么可能的明确意识结合在一起。

      ——历史学者 路易斯•贝吉龙(1981年)

    材料4:(拿破仑)依赖显贵的支持,该政体有助于界定和培养这些显贵。构成这些显贵的是成功的革命性的土地主资产阶级、职业人员和行政人员,也包括商业和工业界精英。他们支持拿破仑,因为他保留了大革命期间的社会成果。

    ——历史学者 马丁•莱昂斯(1994年)

    (1)、下列对拿破仑统治的时间表述正确的是(   )(单选)
    A、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初期 B、17世纪末期至18世纪初期 C、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 D、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期
    (2)、下列历史文献中,能够对教材“拿破仑的统治维护了大革命所确立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表述印证的是(   )(单选)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法国民法典》 D、《宅地法》
    (3)、从史料收集的角度看,小李收集的上列史料类别有何特点?
    (4)、从史料研读的角度看,分析上列史料涉及了“拿破仑统治”哪些方面的内容?
    (5)、如果小李以“拿破仑统治”为题进一步探究性学习,你有何优化性的建议?
  • 11、人类社会的变化推动思想解放,思想解放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的天才们不单只是哲学家或某个方面的学者……这些人……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了。

    ——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

    材料二:下表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过程中的阶段主题

    序号

    主题

    序号

    主题

    “新三民主义”

    “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马克思主义”

    “师夷长技以制夷”

    “民主与科学”

    (1)、联系所学知识,写出18世纪影响欧洲文明进程的思想解放运动名称。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人”的主要政治主张。
    (2)、按主题出现先后顺序对上述序号进行排序。写出与“民主与科学”主题对应的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名称,并简要分析其历史意义。
  •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亨利·基辛格(1923年—2023年),犹太人,美国前国务卿。为躲避纳粹迫害,基辛格一家移民美国。1944年,他随美军赴欧洲战场,后来作为美军代表管理德国城市。1947年,出于赏识基辛格的理论功底和世界视野,哈佛大学教授艾略特推荐他就读哈佛大学,基辛格先后获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直至担任哈佛大学教授。基辛格的高光时刻是1971年秘密访华,促成了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卸任国务卿后,他仍活跃于世界舞台上。九十高龄,他每天仍工作15小时左右。去世前,他还出版专著,关注人工智能。他的百岁人生,经历了纳粹、大萧条、二战、冷战、越战、苏联解体等世界格局的激烈震荡。基辛格在国际关系中注重追求大国平衡,他的外交侧重国家利益而非道德情感,不囿于意识形态。

    ——摘编自[美]沃尔特·艾萨克森著《基辛格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基辛格成为著名外交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基辛格秘密访华的影响。
  • 13、商业贸易的繁荣是社会、经济、政治综合作用的结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城市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其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不再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据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取代,到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已演变为“隅巷(坊)制”,坊实际上已成为商业区与居住区相混杂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等方面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和中国城市的发展。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等

    材料二: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国王授予的特许状。1708年,“英国商人对东印度贸易联合公司”(简称“东印度公司”)在国王的出面斡旋下成立。它从成立初期起就开始限制大股东的支配权,规定每位股东,无论性别、信仰、种族,只要购买了公司的股份,就拥有投票权和参加股东大会的权利;同时制定明确的法规,强化股东大会的重要性,规定总裁和副总裁不参加股东大会,由董事长主持股东大会。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把亚洲各地的陶瓷、咖啡、香料、纺织物、茶叶等进口到欧洲,再把一些欧洲的毛织物、锡铁制品等出口到亚洲。公司的贸易据点遍及欧亚沿海地带,17世纪到18世纪,公司都保持着惊人的年均利润率。

    ——摘编自(日)浅田实《东印度公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城市革命”是如何推动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和中国城市的发展的,并简析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特点,并指出其带来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商业发展的基本走向,并从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角度分析其原因。
  • 14、如图为1929—1937年间美、苏、德、英、法等国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的比重对比状况(%)。由此可见,当时苏联(   )

    A、农业集体化程度不断提升 B、计划经济优势显现 C、重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D、率先摆脱经济危机
  • 15、“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 B、中古时期确立了日耳曼人在欧洲的统治 C、西欧封建制度既有罗马帝国特征又有日耳曼人传统 D、封建社会时期的西欧保留了农奴制
  • 16、1917年4月16日,列宁在彼得格勒演说中说,要“立刻有系统地、逐步地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立刻把全国所有银行合并成一个全国性的银行,由工人代表苏维埃进行监督”“建立在公有基础上的农场”。这些言论表明列宁(   )
    A、准确研判当时俄国国情 B、放弃了革命和平过渡的设想 C、主张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D、主张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17、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三国的革命都体现了(    )
    A、对民主和人权的追求 B、与封建专制的斗争 C、对共和制政体的实践 D、君主立宪制的构建
  • 18、如下图为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A、大小封建主受到国王直接控制 B、小封建主以服劳役方式效忠国王 C、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附庸关系 D、各阶层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 19、1755年11月1日,里斯本发生大地震,造成6万——10万人死亡,包括40多座教堂、200多所大小修道院在内的大量建筑被摧毁。震后,科学家对地震起因展开探究与思考,启蒙哲人也趁机鼓动人们反对宗教和迷信。教会“上帝惩罚”说受到普遍质疑。这说明(   )
    A、天主教会权威受到全面冲击 B、科学理性成为18世纪主流 C、突发事件加快科学理性传播 D、宗教和科学都无法解释自然灾害
  • 20、新航路开辟以后,大量的美洲白银通过海外贸易流入中国和欧洲。这一现象(   )
    A、加速了美洲的社会转型 B、促进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C、引发了全球性价格革命 D、推动了全球贸易均衡发展
上一页 249 250 251 252 253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