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20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多个国家相继开启了新自由主义改革进程,陆续对国有企业和消费品,基础设施与通信行业,养老金、健康和教育等领域进行了私有化改革。这些改革(   )
    A、使国民经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 B、使贫富悬殊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C、增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削弱了欧美国家对拉美的控制
  • 2、1928年,美国某工业建筑公司接到苏联价值4000万美元的拖拉机工厂建造订单。“后来,约有12个这样的工厂设计工作在底特律完成了,其余的工厂设计则准备在莫斯科的一个拥有1500名设计和制图员的特殊办公室去完成。”由此可知,当时苏联意在(   )
    A、引入外国资本发展私营企业 B、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筹措资金 C、寻求美国援助以渡过危机 D、利用西方技术推进工业化
  • 3、某启蒙思想家主张:独立思考是为了摆脱那些不容置疑的传统权威的束缚,但在某些情况下须绝对服从。比如,一个正在服役的军官在接到长官指令时质疑其正当性和有效性,结果将是灾难性的。该思想家强调的是(   )
    A、权力制衡 B、主权在民 C、理性判断 D、社会平等
  • 4、日本成为律令制国家后,近畿先进的农业技术述步推广到各地,贵族、寺院与地方官致力于地方的开发,庄园广泛出现,国有土地的人口日见减少,庄园渐渐变为独立的政治经济体。这反映了(   )
    A、大化改新的深化 B、中央集权的削弱 C、明治维新的局限 D、幕府政治的衰落
  • 5、某古代文明的文字包含人、动物、神兽、植物、器具、衣物、编制物、武器、几何形态、波纹和火焰等图形符号,书写材料包括莎草纸、石头和木块等。以下成就属干该文明的是(   )
    A、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B、创作了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C、颁布了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D、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 6、研究某一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可提取的关键词有“世界多极化”“新型大国关系”“睦邻友好”“多边外交”。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关系的主旨是(   )
    A、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新格局 B、反对箭权主义 C、打破美国和苏联两极对峙的国际秩序 D、倡导“不结盟”
  • 7、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从重视启蒙和教育、个性和自我,走向重视娱乐和盈利。1988年,全国上映的娱乐片达80余部,占故事片总量的60%以上。这反映了(   )
    A、西方电影的大量引进对国产片造成冲击 B、其他娱乐方式的缺失助推电影消费热潮 C、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电影市场注入活力 D、电影创作和发行体制实现充分市场化
  • 8、1952年下半年起,国家大范围地统一调配干部。1952--1953年,中共中央中南局从农村和机关抽调3000多名县级以上下部、3000多名技术骨工和700多名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下部,分配到工业和其他建设部门。这一措施(   )
    A、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 B、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 C、促进了十部管理制度的法制化 D、巩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地位
  • 9、某知名老字号绸布店长期经营稳定,年年盈余。1948年,该店陷入“虚盈实亏”的境地,动辄亿万的账面看似有盈余,但货物存量越来越少,实己“暗亏”,以致渐临破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官僚资本的垄断 B、通货膨胀的恶化 C、国际援助的中止 D、外国资本的压迫
  • 10、如图为1934年1月《红星画报》上的一幅漫画,其所示变化(   )

    A、为红军的战略转移进行了准备 B、反映了“左”倾错误得到纠正 C、加速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发展
  • 11、“自唐专以文字取科名,有所为词章之学者,其汩没人才益甚。直至本朝,更求工于小楷试帖,束缚为已极矣。官到卿贰,不免于文字之考,何由得经济之才。不思变计,中国断无振兴之机。”与上述观点一致的是(   )
    A、“若不因时变通,何以见实学而拔真才” B、“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C、“变法自强,宜仿泰西设议院” D、“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 12、山西《平阳府曲沃县均田记》碑刻记录了某一时期土地清丈的实施过程:知县公布清丈条例;个人申报,乡里复核,形成鱼鳞图册;确定税粮额度;攒造黄册。当时土地清丈(   )
    A、造成了户籍管理的混乱 B、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程度 C、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加强了对地方官的考核
  • 13、宋朝天圣年间(1023-1032),雄州地方官难以处置民妇张氏的田产继承问题,“当奏听裁”,原因是张氏只有出嫁女儿和共同居住的外甥,且田产价值很高,部分当没官。皇帝认为这些田产都是百姓“朝夕自营者,毋利其没入”,故“悉令均给之”。这一裁决体现了(   )
    A、宗法观念的深远影响 B、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 C、程朱理学的伦理规范 D、财政改革的显著成效
  • 14、下表为与隋炀帝相关的四则材料及其解读。其中解读合理的是(   )

    选项

    材料

    解读

    A

    〔唐〕李渊:(炀帝)巡幸无度,穷兵极武,喜怒不恒,亲离众叛。御河导洛,肆舳舻而达江

    否定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

    B

    〔唐)罗隐:当时天子是闲游,今日行人特地愁。柳色纵饶妆故国,水声何忍到扬州

    感叹扬州因运河荒废而繁华不再

    C

    〔宋〕张洎:炀帝开畎以奉巡游,虽数堙废,而通流不绝,终为国家之用者,其天意乎

    说明隋朝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D

    〔未)范仲淹:昔炀帝盘游淮甸,违远关中,唐祖据之,隋室遂倾

    强调隋唐政权更迭的地理因素

    A、A B、B C、C D、D
  • 15、秦统一后,六国文字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从各类出土的文字资料可见,在秦朝覆灭前后,六国故地的人纷纷在各种场合恢复使用本国文字。这反映了(   )
    A、各地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B、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激化 C、秦朝统治基础薄弱 D、新兴士人阶层崛起
  • 16、在山东济南焦家遗址中,考古人员发掘出多座属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其中部分墓葬的墓圹规模较大,使用木质棺椁,有一棺一椁,也有一棺重椁:墓主人都是男性,随葬品有玉钺、石钺,以及精关的陶器和镯,环等其他玉器。这反映了(   )
    A、石器时代的结束 B、生产关系的变化 C、部落联盟的瓦解 D、礼乐制度的完善
  • 17、 [时代与新兴社会力量] 

    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论述近代社会变革时说:“单靠中国社会内部旧有的那些社会力量已经不能给中国指出新的出路。时代已经变了,需要有新的社会力量来担当这个角色,尽管新的社会力量当时还很微弱,还不足以担当起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的任务,但终究把中国历史很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请以“时代与新兴社会力量”为主题,任选中国或世界历史上特定时期的某一群体为对象,根据提供的要素(时代背景、新兴社会群体、主要事迹、群体特征、历史影响),完成提纲。(要求: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完整。)

  • 18、 [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 

    材料一  位于英国英格兰北部的约克郡西莱丁地区是18世纪英国重要的毛纺织业中心之一。其传统的生产组织形式是家内制,作坊主购进羊毛后,由家人生产,并雇佣几个帮工。一些呢绒商采用外包生产制,把计件工作分派给纺纱工、织布工等靠工资为生的人。19世纪初期,在全面采用机器生产的基础上,纺织工业获得大发展。到1850年,该地区的布拉德福德已相继修建了公路、运河、铁路,连通国内国际市场,从世纪初的1.6万人小镇发展为10万人口的工业城市,成为精纺羊毛制品的国际贸易中心。

    ——摘编自[英]T. S. 阿什顿《工业革命(1760—1830)》等

    材料二

    ——[英]德雷克·格雷格里《区域转型与工业革命:约克郡羊毛工业的地理格局》

    材料三  据统计,1700—1750年,英格兰人口从600万增至650万;1750—1801年,人口激增至900万。与此同时,英格兰人口重心也在转移。1700年,大部分人口居住在英格兰南部地区,而北部地区人口分布稀疏。从1750年开始,人口逐渐聚集至以毛纺业为代表的约克郡、以棉纺业为代表的兰开斯特和以铁制品生产为代表的米德兰等煤铁资源丰富的北部地区。这些地区成为英格兰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1901年英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英格兰北部人口已超过南部人口。

    ——摘编自[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18至19世纪约克郡毛纺织业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英格兰人口迁移的趋势,并说明其对约克郡的影响。
  • 19、 [工农业与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一  19世纪末,全国工业生产仅有13个门类。1933年,增至23个大类。1952年起,中国工业迅猛发展。1978年,中国能够生产的工业产品已达34个门类。进入21世纪,中国已在所有的工业门类完成布局,拥有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根据联合国制定的行业分类标准,中国是目前唯一拥有全部39个工业大类的国家。

    据测算,1954至1978年间,我国通过对农业不等价交换的方式(工农产品“剪刀差”)从农业中取得的资金达5100亿元,其中为工业化提供的资金约为4500亿元。改革开放后,大量的资金仍从农村流向城市。随着市场化改革和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我国工业化积累的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企业基本建设资金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国有企业税后利润全归企业支配;部分企业通过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债券筹集资金。此外,在财政政策方面,设立各类资金或基金支持工业的核心技术研发创新等;在税收政策方面,实施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

    ——摘编自《农业投入》总课题组《农业保护:现状、依据和政策建议》等

    材料二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该建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达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阶段,为了建立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十一五”规划期间,中央财政不仅免除了农业税,还从教育、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方面加大对农村的投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资本积累方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统筹工农业发展的实践及意义。
  • 20、 [信息处理与制度变革]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君主进行国家治理,主要通过文书实现。文书的运行就是指令、信息的流动。王朝往往以律令保证信息渠道的通畅。《唐律疏议·职制律》规定:“诸事应奏而不奏,不应奏而奏者,杖八十。应言上而不言上,不应言上而言上,及不由所管而越言上……各杖六十。”

    ——摘编自谢元鲁《唐代中央政权决策研究》等

    材料二  中国古代力图有所作为的君主大都广开言路,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政务信息。君主得到的政务信息过多,便容易面临“信息难题”。唐朝武则天在宫外设置了匦(guǐ,匣子),官员、百姓都可通过匦来上书,“申天下之冤滞,以达万人之情状”。由于上书数量太多,君主难以及时处理,因此往往设置知匦使对这些文书加以分类、拣择,但这就有违君主直接获取信息的初衷,所以唐代匦制围绕着知匦使的设置与否反复调整。

    为解决君主的“信息难题”,中国古代经常出现比匦制调整更为重要的制度变革。如康熙时创立的奏折制度,发展到雍正朝,奏折数量激增,皆由君主亲自“览阅批发”。雍正帝自言“今万几殷繁,一人识力有限”,因此亟需遴选亲信进入秘书机构,入值内廷,处理文.书并辅助决策。而类似情形引发的变革往往推动着中国古代中枢权力的转移。

    ——摘编自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等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君主获取信息的途径及其相应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两则中国古代君主为解决“信息难题”而进行中枢秘书制度变革的史实,并简述其影响。
上一页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