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某学派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该学派主张(     )
    A、“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B、“无为而治”,倡导顺应自然 C、“以法治国”,加强君主权威 D、“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秩序
  • 2、一战期间的一幅战争漫画中,戴着德国士兵头盔的野猪被标有“VERDUN(凡尔登)”的捕兽夹夹住了鼻子。对于该漫画描述的战役,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同盟国发动于1915年 B、直接导致美国加入协约国 C、“捕兽夹”安装在法国境内 D、标志德国“速决战”的破产
  • 3、19世纪中叶,两位年轻的德国思想家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了同盟纲领,该纲领(     )
    A、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秘密 B、促进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 C、总结了十月革命的斗争经验 D、肯定了巴黎公社的进步性
  • 4、狄更斯在19世纪发表的《艰难时世》中如此描述某工业城镇:“镇上有一条黑色的水渠,还有一条河……蒸汽机上的活塞单调地移上移下,就像一个患了忧郁症的大象的头。”这一文学描写从侧面反映出(     )
    A、蒸汽技术推动生产力飞跃 B、工业化引发社会矛盾与生态危机 C、重工业主导英国产业结构 D、垄断资本控制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 5、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新时代”的起点是(     )
    A、中共十六大 B、中共十七大 C、中共十八大 D、中共十九大
  • 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关于这一原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代表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 B、旨在联合亚非对抗西方殖民主义 C、1953年为解决朝鲜问题被首次提出 D、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核心理念
  • 7、下图是全聚德烤鸭店1953年的一张发票,上面加盖了“北京前门外肉市二四号,公私合营,全聚德”的名章。作为史料,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建 B、手工业合作化运动进入高潮 C、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D、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 8、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一观点说明洋务运动(     )
    A、不属于统治阶级的自救 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 C、蕴含了早期现代化因子 D、推动了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 9、某同学在学习宋代政治制度时整理了下表,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措施

    内容摘要

    文官任知州

    文官任各州长官,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设置通判

    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

    设诸路转运司

    统管地方财政,保证赋税上缴

    地方精锐编入禁军

    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A、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D、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 10、在汉武帝稳固、开拓边疆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其中包括(     )

    ①“凿空西域”的张骞       ②“投笔从戎”的班超

    ③“封狼居胥”的霍去病       ④“究天人之际”的司马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11、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距今约7000至6000年前)有氏族公共墓地,各墓葬随葬品以陶器、骨器为主,数量较少且差异微小,出土彩陶纹饰多为几何图案。据此可知,该聚落(     )
    A、代表龙山文化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种植水稻为主 D、属于母系氏族公社
  • 12、[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人物

    个人经历

    ①赵固

    战国时赵国人。赵武灵王执政时期,委任赵固主持与胡人相关事务,他大量招引游牧民族的人员补充赵国的骑兵队伍,鼓励赵国士兵和胡人相互学习语言,还在边境地区打击盗匪和掠夺行为,维持边境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发展。

    ②苻坚

    前秦第三位君王。苻坚出生于氐族贵族家庭,自幼便对汉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掌权后,他大力重用汉族士人,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将汉文化中的治国理念融入到前秦的统治中,使前秦在政治上逐渐向汉族王朝的治理模式靠拢。

    ③ 崔致远

    朝鲜半岛新罗人。十二岁时来到中国,曾入国子监学习,并在唐朝担官职,后以“国信使”身份回到新罗。崔致远归国后向当政者敬献《时务策》,积极传播中国的传统思想、诗文辞赋与书法棋艺等,展现了唐代社会风貌,对新罗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汪大渊

    元代地理学家。汪大渊曾两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远航,航行至南洋群岛、波斯湾等地区,他将沿途所察看到的各国奇风异俗记录成章,著成《岛夷志略》,为西方了解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资料,西方学者称他为“东方的马可·波罗”。

    历史人物的生平生动展示了社会历史的风貌,请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或两项以上历史信息,围绕“文化交流”这一主题,拟定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 13、[贸易政策与经济安全]

    材料一:1800年英国小麦的进口高达300多万夸脱,拿破仑实行大陆封锁政策后,英国粮食进口几乎中断。粮价的持续上升导致土地的过度投机,拿破仑战争后英国粮价暴跌,地主纷纷破产。1815年,英国政府支付国债利息就要花去本年财政收入的一半。马尔萨斯主张用一种适度的关税来调节谷物的进出口,让关税起一种安全阀的作用。李嘉图以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要求允许谷物自由贸易,进口低价谷物,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促进资本主义发展。1815年英国议会颁布《谷物法》,规定小麦价格低于每夸脱80先令时不得进口。

    ——摘编自黄少安、郭艳茹《对英国谷物法变革的重新解释及对现实的启示》

    材料二:19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公平贸易同盟指出自由贸易政策使外国廉价谷物大量进口,英国粮食总自给率只有三分之二。因此,征收适当的谷物关税可以把粮价维持在合理范围之内,从而稳定农业发展,“推动英国人民更充分地就业”,缓解巨额农产品进口带来的潜在风险。对外国谷物开征关税之后,英帝国殖民地将成为英国的粮食主要来源地,通过帝国内部特惠关税促进英国和殖民地经济的一体化。自由贸易派认为,国内谷物产量的降低是全球国际分工的正常结果,英国国内不必从事利润较低的农业即可满足国内的粮食需求。

    ——摘编自郑绍健、刘金源《19世纪晚期谷物关税之争与英国贸易政策的转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15年英国《谷物法》颁布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晚期英国关于粮食贸易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
  • 14、[国耻纪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材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国耻纪念进行舆论宣传,国耻纪念逐渐演化为我党进行政治动员、阐释主张、塑造政治权威的一个重要平台。

    五卅惨案后,中共中央将之确定为国耻纪念日,强调它“是被压迫的中国人民站起来对压迫者帝国主义作大规模反抗之第一次”;纪念五卅“不是垂头叹气的纪念,应该是挺身奋起的悲愤纪念”,社会民众要努力“打倒反赤的直奉军阀,实现国民会议”。

    1932 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国耻纪念的重点转向“五卅”,既宣传反日,又抨击国民党的投降政策。强调:“‘五卅’运动是中国大革命的开端”,要发扬五卅精神反对帝国主义及国民党。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国耻纪念的重点转向“九一八”。1939年9月18日,毛泽东出席延安纪念“九一八”大会时指出:“现在中国还是在两条道路上徘徊着:一条是妥协、投降、分裂、倒退的道路,这就是亡国的道路;一条是坚持抗战、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道路,这就是复兴的道路。我们的口号只有一个,就是‘打到鸭绿江边,收复一切失地’。”

    1947 年,渐已淡出国人视野的“九一八”被重新纪念。9月18日的新华社社论指出:“中国一切爱国人民,如果不愿再当亡国奴,如果要自救救国,就只有团结起来,消灭蒋介石,把日本战犯与内战战犯一起交给人民审判。除此之外,再无别的出路。”

    ——摘编自熊斌《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国耻纪念述论》

    (1)、根据材料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国耻纪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国耻纪念的意义。
  • 15、[古代驿站与社会治理]

    材料一:“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每驿皆置驿长一人,量驿之闲要以定其马数。……凡乘驿者,在京於门下给券,在外於留守及诸军、州给券。”               

    ——[唐]《唐六典》

    材料二:公元819年,柳公绰奏曰:“自幽、镇用兵,使命繁并,馆(住宿)递匮乏,鞍马多阙。又敕使行李人数,都无限约。其衣绯紫(高品级)乘马者,二十、三十匹,衣黄绿(低品级)者,不下十匹、五匹。驿吏不得视券牒,随口即供。驿马既尽,遂夺路人鞍马。衣冠士庶,惊扰怨嗟,远近喧腾,行李将绝。伏望圣慈,聊为定限。”   

    ——[五代]《旧唐书·柳公绰传》

    材料三:明代是我国驿站发展史上的成熟期,各项制度、方法基本完善,路线也趋于合理化和网络化。

    ——选自贝明远《明代信差路线与驿站》

    (1)、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类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它们的研究价值。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驿站设置的影响。
  • 16、发表于1959年的小说《铁皮鼓》讲述了德国民众因自身的狭隘与冷漠,导致纳粹上台执政,从而造成深重的灾难。1999年小说作者格拉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其嬉戏之中蕴含悲剧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类淡忘的历史面目。”该小说的价值在于(     )
    A、增强德国民众的主人翁意识 B、呼吁国民勇敢承担战争罪责 C、警示世人不要重蹈历史悲剧 D、唤醒人们对久远历史的记忆
  • 17、1920年,黑人演说家加维在纽约的演讲中说:“你能做到吗?在革命战争时期你这么做了;在内战时期你也这么做了;在马恩河和凡尔登战役时你这么做了”“让全世界知道4亿非洲人随时准备为自由而牺牲生命,而活着就要做自由人。”作者旨在(     )
    A、推动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 B、唤醒非洲人民的独立意识 C、呼吁黑人奴隶制度的废除 D、提升牙买加的国际影响力
  • 18、1726年,伏尔泰来到伦敦后,广泛接触了牛顿理论并大受启发。回国后,伏尔泰专注于光学研究,并于1738年出版了著作《牛顿哲学原理》。有媒体报道,《牛顿哲学原理》在当时的巴黎“几乎人手一册”。他们的共通之处是(     )
    A、唤醒民众的反封建意识 B、崇尚理性的自主精神 C、一切变化皆是力的作用 D、摆脱教会的思想束缚
  • 19、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经常“向他的大臣借贷,这些大臣都是城市富裕商人出身、替国王掌管财政税收的官僚,国王也因此会把包税或征收关税权交给他们、或任命他们为王室财政经纪人等。”腓力四世的做法(     )

    ①巩固了法国封君封臣制度            ②为王权加强创造条件

    ③促进了法兰西民族的觉醒            ④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

    A、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 20、罗马人视外族是“残酷野蛮的民族”,但在征服的过程中,罗马人有时也对外族的品行由衷赞美,甚至反思借鉴外族经验。这一现象折射出(     )

    A、帝国的扩张与鼎盛 B、法律制度建设的困境 C、文明的多元与交流 D、帝国境内贸易的繁荣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