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1926年10月,黄克在广东《清远农民运动报告》中写到:“一般农友皆以依赖政府之心而起……不一月而组织甚众”,后“革命军大部分离粤北伐,随后又传来在长沙受挫的消息,农民因之恐惧,农会也大为动摇”。据此可知( )A、政治局势影响农运状况 B、农运重心伴随北伐转移 C、通讯报道干扰农会活动 D、国民革命重视农民力量
-
2、1912年,《申报》刊载随笔《做上海人安得不穷》,文中称:“从前家中陈设,不过榆木器具,及瓷瓶铜盆,已觉十分体面。今上海人红木房间觉得寻常之极。一定要铁床皮椅电灯风扇才觉得适意,做上海人安得不穷。”该变化旨在说明( )A、家居变革提升生活品质 B、倡用国货迎合时代潮流 C、城市生活助长奢靡之风 D、消费能力增强身份认同
-
3、1877年,华北地区发生特大旱灾饥荒,受灾人口达1.08亿。郑观应、唐廷枢等江南地区的士绅商贾迅速行动起来,开展义赈救灾活动。《申报》也发表社论,倡导人们踊跃捐款,类似的劝募文章更是层出不穷。这一现象反映出此时( )A、经济转型遭遇严重阻碍 B、士绅阶层主导社会舆论 C、社会责任意识得到增强 D、早期维新思想开始传播
-
4、1751年,乾隆皇帝命沿边总督、巡抚将所辖境内不同民族及与清王朝有交往的国家的民族衣冠状貌,绘为图像,上报朝廷,后由此编绘而成《皇清职贡图》,其中共有图像600幅,每幅图皆以汉、满两种文字简要说明不同民族的历史沿革、社会生产等。《皇清职贡图》的编绘意在( )A、促进满汉民族交融 B、展现帝国开放形象 C、应对北方边疆危机 D、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
5、在宋代榷场贸易中,茶叶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在金国,茶叶已经成为百姓待客的必备物品,百姓婚嫁也以茶叶为聘礼,表示对婚姻的坚贞不渝。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互市贸易促进文化交融 B、生产发展推动习俗变更 C、政权并立带动文化传播 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加强
-
6、《唐律疏议》第一篇《名例律》中的“八议”完全是照抄《周礼·秋官·小司寇》的“八辟”,第四篇《户婚律》中的“七出三不去”则是《大戴礼记·本命》中“七去三不去”的翻版。这( )A、传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B、具有一定的形式主义倾向 C、体现了礼法结合的特征 D、彰显了古代法律的延续性
-
7、南朝时期,荆楚人民“寒食节”吃“麦粥”、“六月伏日,作汤饼”,湘州人民“亟乘轻船,载米粟及笼鸡鸭”支援陈军。此外,陈朝也曾明确要求“租田米粟、夏调绵绢丝布麦”。由这些现象可以推知南方(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稻麦轮作制度相当普及 C、农副业多种经营日盛 D、农业生产呈区域化分工
-
8、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国际秩序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次世界大战都根源于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的形成。列强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几个大国试图对全世界进行控制与争夺。他们以为本民族“谋利益”和“传播文明”的名义,对东方众多弱小与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殖民扩张、侵略和掠夺,从而对整个世界进行瓜分,建立起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
——徐蓝《资本主义利益争夺和帝国主义国际秩序引发战争》
材料二 (签字国政府)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同时,它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兹宣告:①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②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联合国家宣言》
材料三 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英、中等战胜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
——《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次世界大战的相似点。(2)、根据材料二,概述《联合国家宣言》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联合国家宣言》的历史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建立的国际新秩序的名称,并概括这两个国际新秩序建立的共同之处。 -
9、下图反映了1980~2008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全球贸易规模对比的情况。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B、全球产业结构及分工体系调整 C、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D、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与完善
-
10、1966年,苏联在704家国有企业进行新经济体制改革试点。这些试点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额,比全行业平均高出3个百分点,利润率则高出一倍。苏联的第八个五年计划完成得好于二战结束以来的数个五年计划。这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 )A、以工业为主要抓手 B、符合苏联国情 C、未彻底打破旧体制 D、取得一定成效
-
11、1919年1月,苏维埃政府颁布余粮收集制法令。法令规定,向农民征集除口粮以外的全部剩余粮食,并禁止粮食私人买卖。该法令的颁布旨在( )A、筹集工业化建设资金 B、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 C、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D、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
12、下面是某同学为探究性学习而搜集的一组有关非洲政治发展的历史地图。据此判断,该同学探究的历史学习主题是非洲( )A、殖民体系的兴衰史 B、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史 C、殖民主义的扩张史 D、国家民族独立和复兴史
-
13、主题探究是历史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某校一学习小组的探究方案中出现了“新和谐公社”“共产主义者同盟”“剩余价值论”“巴黎公社社员墙”等关键词汇。据此可知,该学习小组探究的主题是( )A、科学社会主义兴起的背景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C、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D、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与实践
-
14、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的发明,促进了德国运输、石油开采、化工等行业的高速发展。该材料可以用来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 )A、使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B、推动工业结构的变化 C、加剧了世界的贫富分化 D、开启了生产的机械化
-
15、读到一首14世纪的小诗,“我像往常一样在悲思中写作,鸟儿的轻诉和树叶的微语。在我耳边缭绕,一条小河,傍依着两岸鲜花,在和风细浪中畅怀欢笑……”。这首诗表达的思想诉求是( )A、肯定人生,热爱生活 B、抨击专制,向往民主 C、鞭挞教皇,追逐自由 D、反对愚昧,崇尚理性
-
16、如表为1600年欧亚部分商品交易统计表。该表体现了( )
商路
商品
重量(万镑)
亚洲一好望角一欧洲
胡椒
100一200
丁香等
共约35—65
亚洲一—地中海—一欧洲
胡椒
300—400
丁香等
70一100
生丝
50
A、新航路开辟影响巨大 B、传统商路依然重要 C、东西方商品交流频繁 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 -
17、14世纪,一幅精美绝伦的地图(如图)在地中海世界诞生,描绘了当时的一位统治者,他皮肤黢黑,身着长袍,头戴金冠,一只手执杖,另一只手托举全球。该图所绘的国家( )A、因石头城之称而闻名 B、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 C、创造发明“浮动园地” D、被称为“美洲的罗马”
-
18、《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其中的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西河流域等地,这说明阿拉伯( )A、长于借鉴缺少创新 B、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C、地跨亚、非、欧三洲 D、文明的发展具有包容性
-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际上,董仲舒所完成的工作比起他的先辈来说要容易得多,因为他处于一个了不起的历史关头。这时,宗法一体化结构与独尊儒术在皇权干预下终于成为现实。董仲舒的学说内容庞杂,但总的来说是集前人学说中有利于宗法一体化结构的内容于一体。他提炼、强化了《韩非子》《吕氏春秋》《公羊传》中君权至上的大一统的政治论,并把它和邹衍等阴阳家们的天人感应、五德终始的学说相结合。他继承了孔、孟的有为的行为、伦理学说,并以荀子的性恶说和“一天下”就要“务息十二子之说”为理论根据,强行推行儒家说教,使得思想文化专制主义也成为事实。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材料二 《新青年》的作者们说,个人主义是他们的新道德、新思想、新信仰的核心。这虽然表现了他们还只能从资产阶级的思想库藏中寻找武器,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个思想武器是发挥了战斗作用的。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他们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作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束缚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儒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并分析该思想产生的负面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呈现出的新现象。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决定儒学地位发生转折的主要因素。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摘自林伯渠《荏苒三十年》,延安《解放日报》,1941年10月10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所对应的代表性历史事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