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1、“全球南方”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集合体。在新形势下,西方国家将争取全球南方视为秩序竞争成败的关键,既加强与全球南方合作,又遏制打压、规制同化全球南方,维护其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据此可知“全球南方”( )A、国家间存在着复杂利益关系 B、是改革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力量 C、挑战和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 D、是推进区域经济集团化主导力量
-
2、1956年8月,我国漫画家米谷创作了漫画《苏伊士运河的覆舟》(如图)。该图意在( )A、声援埃及人民的正义斗争 B、抨击美苏对埃及的军事争夺 C、揭示殖民体系在非洲崩溃 D、呼吁不结盟运动的深化发展
-
3、二战后,美国将旅游援助项目纳入马歇尔计划之中,鼓励美国公民赴欧旅游,希望通过大众旅游消费来振兴欧洲盟国经济,缓解其对美国的贸易赤字问题,在经济和外交等方面加固资本主义堡垒。该项目旨在( )A、以经济援助强化美元霸权体系 B、服务建立世界霸权的战略 C、渗透意识形态进行“和平演变” D、促进欧洲经济恢复和发展
-
4、1905年,以提拉克为首的国大党激进派主张联合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一切形式的斗争,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1908年,英国殖民当局逮捕了提拉克,引发了孟买10多万工人的政治总罢工。这表明印度( )A、民族意识加强推进反帝斗争 B、非暴力不合作策略的转变 C、民族资产阶级获得广泛支持 D、无产阶级已成为主导力量
-
5、1871年,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提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是应该打碎和摧毁它,“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深刻阐述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形式和一般原则。这说明巴黎公社( )A、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 B、揭露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C、推动第一国际的成立 D、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
6、如图为欧洲总体及欧洲主要国家1750-1914年的人口变化示意图。导致这一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A、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 B、全球范围的人口迁移 C、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D、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
-
7、以下是对新航路开辟后某国家的描述。符合该描述的国家是( )
①商人航行到葡萄牙殖民地,装载糖、兽皮和巴西木材;
②至少有250艘该国船只活跃在大西洋地区,约占该国商船总数的12.5%;
③东印度公司还前往印度洋海域和东亚海域,将当地出产的货物转运到欧洲;
④在亚洲入侵印度尼西亚,建立巴达维亚殖民地。
A、16世纪的西班牙 B、17 世纪的荷兰 C、18世纪的法国 D、19世纪的英国 -
8、如图为14世纪位于意大利普拉托的呢绒染坊达蒂尼公司的销售示意图,这种销售形式在当时十分普遍。这折射出当时意大利( )A、国家统一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 B、科学革命推动手工业技术的革新 C、宗教改革削弱罗马教廷的权威 D、商品经济发展为新思想提供沃土
-
9、罗马共和时期,由于对外征伐和内战,罗马公民人口呈减少趋势。罗马帝国时期,为解决人口危机,奥古斯都相继出台相关法律,倡导传统家庭观念,鼓励结婚多育并惩罚不婚不育。后世诸帝大都奉行这类婚育法令,并加以补充和优化。这些措施体现出( )A、维持帝国稳定的需求 B、罗马法的系统完整 C、西欧封建王权的加强 D、基督教的巨大影响
-
10、1984年与1982年相比,江苏省粮食总产由2855万吨增至3353万吨,农村生产固定资产总量由90.2亿元增至115.3亿元,其增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省历次农村变革所没有的。这一成就体现出(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动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推动 C、经济特区的示范引领作用 D、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推动
-
11、如图是1964-1976年间贵州省累计完成的基本建设投资占比情况。据此可知,该时期贵州( )A、落实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B、落实三线建设的国家战略 C、实行国民经济比例的协调发展 D、实行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
-
12、解放战争期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给美国国务院的备忘录中称:“刘伯承的大规模攻袭安徽、鄂东和豫南,是一件令人大感忧虑之事……首都和各地沮丧失望现象愈益严重,照这个速度演变下去,很难设想局势还能维持多久。”该“备忘录”的依据是人民解放军( )A、中原突围应对全面内战 B、战略反攻扭转全国战局 C、和平解放北平控制华北 D、准备渡江作战解放南京
-
13、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提出废除外国在华一切特权等要求被无视。中共成立初期,即将废除不平等条约逐步纳入革命纲领。1928年起,南京政府在关税自主权上取得一定进展。抗战时期,废约运动取得阶段性成果。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这一历程说明( )A、民族独立是实现废约的根本前提 B、民众抗争直接促成条约废除 C、西方列强不断转变对华侵略方式 D、国际环境变化主导废约进程
-
14、1916年2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指出:“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政治之装饰品也。”这说明陈独秀主张( )A、民众需直接参与民主实践 B、以思想启蒙推动政治革新 C、通过文学革命宣传新文化 D、批判专制制度以唤醒民众
-
15、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一月,乡村塾师管庭芬出游宁波,在日记中写道“偶步南门,内有英夷设立讲书之所,但其妄谈耶稣之旨,非儒非释非道,词义极其俚鄙(粗俗),且刊刷成卷,递相分送,近闻愚民为其煽诱,皈依极多。”这反映出当时( )A、有识之士警惕西方文化的入侵 B、英国殖民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C、反洋教斗争引发民族矛盾尖锐 D、西方文化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
16、长期以来,洛阳所在的河洛地区被视为“天下之中”,即该地区被视为天地的中心。清朝乾隆年间,官修的《大清一统志》等书籍改变河洛中心旧说,极力宣扬北京为“天下之中”。这体现出( )A、近代主权国家疆域观念形成 B、农耕一游牧经济带的北移 C、清王朝疆域拓展的政治重构 D、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开端
-
17、明朝后期,出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军事著作,如提出海防战略理论和绘制沿海地图、海防图的《筹海图编》,以练兵、教战、用器、布阵见长的名著《纪校新书》,军事百科全书性著作《武备志》,传播西方火器技术的《西法神机》等。这反映明朝后期( )A、中外科技交流密切 B、重视培养科技人才 C、边患危机不断加剧 D、基本淘汰传统武备
-
18、如图是中国古代某时期的商业都会分布示意图。据此判断该时期是( )A、唐 B、宋 C、元 D、明
-
19、荀子和韩非子都主张“人性恶”,但在如何对待“人性”的问题上看法却不同。荀子认为人性通过教化可以得到改造。韩非子彻底否定教化,提倡以赏罚为要素的“法治”。这说明战国时期( )A、对人性本质认识趋同 B、不同学派的治国方略存在差异 C、教化与法治不可调和 D、不同的人性立场划分学派归属
-
20、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距今约3800~3500年)的出土文物,其宫殿建筑技术和绿松石镶嵌技法,借鉴于陶寺和龙山等文化,有来自南方的印文硬陶、鸭形壶和海贝,来自西北地区的青铜战斧和环首刀,来自东方的酒器,后石家河文化风格的玉器。这表明( )A、区域文化间的双向交流 B、奴隶制国家已经出现 C、早期文明多元一体趋势 D、中心文化向周边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