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政府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事件
1768年
《艾登条约》是英国自由贸易的初步成功。这个条约免除了英法之间的一些贸易关税
1815年
英国政府通过《谷物法》,规定对谷物的进口实行限制或禁止,以保证谷物的价格水平,避免外国竞争
1841——21846年
罗伯特.皮尔任首相期间,废除了英国制成品的特别出口税,降低了海关税则上不少于750个税目的进口税;取消了520种关税和其余原料进口税;废除了《谷物法》
19世纪50年代
俄国、瑞典、挪威、丹麦、荷兰、普鲁士等将英国输出的许多商品的关税降低;西班牙废除禁止税则改行保护税则;法国大大降低了钢铁和五金器材的关税
1860年
《英法条约》签订,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降低了白兰地和葡萄酒的进口税;法国废除了一切进口禁止,对关税也进行限制
1860年后
英国先后与比利时、意大利、德意志关税同盟、奥地利订立了条约。法国也与其他国家缔结类似的贸易协定,这些国家包括比利时、德意志、意大利、瑞士、瑞典、挪威、汉萨城、西班牙、荷兰等。自由贸易在欧洲取得了胜利
——整理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随着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从自由向垄断过渡,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开启了从近代阶段向现代国家职能的转型。到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的现代结构已初具规模。但这一时期国家职能的转变是初步的,还不足以遏制资本主义的危机趋势。当1929年经济大危机袭来时,国家职能的缺失在客观上放大了危机的破坏性。大危机也成为加大国家调控能力的强大动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时体制的建立进一步拓展了国家职能的空间。战后,扩大国家职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共同特征……国家社会职能的扩大在战后国家职能的发展中占据着显著位置,各国加大了普惠式社会福利建设,更有部分国家以“福利国家”为奋斗目标。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材料三 从1973年第四季度开始,一场始发于英国而扩展至美国、日本、联邦德国和法国等国的同期性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了。这次危机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状况日益恶化、物价涨幅过高、以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濒于瓦解,同时伴之于石油危机的条件下爆发的,成为战后至70年代间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吴于廑《世界通史·现代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自由贸易”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60年代“自由贸易在欧洲取得了胜利”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写出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50年代推动资本主义国家职能“从近代阶段向现代国家职能的转型”的重大事件,并结合所学,说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职能的扩大”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析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综合材料一、二、三、就政府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无事则斥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一旦豁然贯通,参阴阳而配造化,实有指挥如意,从心所欲之快……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
请简要评析李鸿章的观点。
-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反复证明,税制改革都是财政危机的产物。但之所以采用两税法,按资产来征税,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唐朝中期之后,大规模的农户迁徙。“逃避战乱并非这时期民户大迁徙的唯一原因,均田农民处境日益恶化才是根本原因……百余年中民户增长了二倍,而耕地的开拓却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民户的土地势必日益缩小。”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使得流动人口大量出现,甚至出现了流动人口超过户籍人口的情况。再加上安史之乱使得中央政府的权威大大下降,地方政府和贵族地主的势力大大增强,这都使得传统的均田制和租庸调法无法继续维持。
——摘编自张学博《从宪制看中国古代税制改革及其启示》
材料二 若里长失于取勘,致有脱户者,一户至五户笞五十,每五户加一等,罪止杖一百。漏口者一口至十口笞三十,每十口加一等,罪止笞五十。本县提调正官,首领官吏脱户者,十户笞四十,每十户加一等,罪止笞八十。漏口者十口笞二十,每三十口加一等,罪止笞四十。知情者并与犯人同罪。受财者计赃以枉法从重论。
——《明律·户役》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传统的均田制和租庸调法无法继续维持”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简析与租庸调法相比,两税法的主要变化。(2)、根据材料二、概括政府对“失于取勘”里长的态度,并结合所学,分析政府该态度的原因。 -
4、2020年11月,血渭一号墓的考古发掘进入尾声时,考古队员在棺板下的填土里,发现了一枚印章。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通过650KV工业CT的三维扫描,通过电脑成图,确定这是一枚银金合金印章,印文由双峰骆驼图像和古藏文组成,经我国著名藏学家陈庆英、夏格旺堆、夏吾卡先等多位先生释读,藏文可译为“外甥阿柴王之印”。根据印章的内容,结合敦煌文书《阿柴纪年》记载,初步推定墓主人可能是吐蕃统治下的吐谷浑王莫贺吐浑可汗,他的母亲是吐蕃的墀邦公主。这主要表明( )A、文书资料的记载必须与考古发掘相印证 B、印章是唯一能确认墓主身份的实物证据 C、敦煌文书是官方的文献记载可信度最高 D、多学科合作能让考古变得更加精准可靠
-
5、有学者认为,在拿破仑发动大规模征服西欧的战争以前,西欧民族主义情感并不强烈,特别是在封建贵族领主割据的情况下,国王很难得到民众的拥戴。拿破仑战争之后,欧洲已经不再是一盘散沙,许多民族都已团结起来,从而形成一个个结晶化的民族国家。由此可知,拿破仑战争( )A、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B、促进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C、使民主自由成为欧洲普遍的政治诉求 D、粉碎了欧洲大陆封建统治秩序的根基
-
6、古代西亚是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在这广大的地区,先后出现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国家。如图中虚线内所示的国家( )A、最早出现复合式公寓 B、首次统一西亚北非文明 C、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D、标志性雕刻是人首飞牛
-
7、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同年11月,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方向应当是:在坚持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国家在制定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和运用价值规律。”材料主要反映了(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B、中国共产党深刻阐述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C、突破单一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是改革的主要方向 D、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由此开启
-
8、对某一历史事件,李大钊曾撰文写道:“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Bolshevism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Bolshevism的凯歌的声音。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它不独是俄罗斯人心变动的显兆,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李大钊是历史上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B、人民找到了实现自身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C、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沙俄的退出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
9、《大清一统志》记载,康熙五十六年“遣喇嘛、理藩院主事等,绘画青海、西藏舆图,测量地形”。康熙末年,清军入藏驱逐准噶尔势力,稳定西藏局势,又派人进行复核。康熙五十九年“遣使臣至昆仑、西番诸处,凡诸水发源之地,皆目击详求,载入舆图。三藏、阿里之地俱入版图,其山川名号番汉异同,当于此时考证明核,庶可传信于后”。这次考察结果正式绘入《皇舆全览图》,成为清代官修西藏舆图的基础。由此可知( )A、清廷以法律形式明确对西藏的管辖权 B、清朝已彻底击败了蒙古准噶尔部叛乱 C、清王朝运用欧洲测绘技术绘制藏区图 D、清政府通过全国性地理测绘巩固边疆
-
10、有学者认为:“两次大战之间的国际旧格局之所以脆弱,是因为未能形成影响战争与和平的核心力量。在当时的大国中,美国因国内孤立主义盛行未加入国际联盟,苏联因体制独特,难以见容于其他大国,德、日则谋求推翻这一秩序;剩下来的英、法两国已无法承担起维护现存秩序的重任。”以下最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A、国际联盟因美国苏联未加入而失去作用 B、英法将国际联盟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C、德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 D、大国应在维护世界秩序中发挥核心作用
-
11、如图所示为苏联著名画家迪米特里·莫尔在1920年创作的宣传画《你参加志愿军了吗?》。宣传画中“志愿军”的主要任务是( )A、推翻沙俄的统治 B、参加协约国作战 C、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D、打击德国法西斯的侵略
-
12、对于新大陆人口的骤减,人口统计学家无法提供确切的数字来说明所涉及的范围和持续的时间。而在新大陆殖民的发源地伊斯帕尼奥拉岛,即使根据最乐观的估计,印第安人实际已不复存在。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欧洲国家的殖民侵略 B、天花等传染病的传播 C、原有社会的迅速解体 D、罪恶的“三角贸易”
-
13、“从文化构成上看,阿拉伯文化主要是由阿拉伯本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以及希腊、波斯、罗马和印度等外来文化构成。阿拉伯本土文化同这些外来文化的融合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据此可知,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有( )
①创新性 ②包容性 ③排他性 ④继承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4、2世纪的演说家阿利斯提德对某城作为商品汇聚地的描绘是:“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这里看不到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该城( )A、交通四通八达港口很繁华,成为蒙古第三次西征的目标 B、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标准 C、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D、拥有藏书丰富的缪斯宫博物馆,成为新的帝国文化中心
-
15、“世界历史以及各个文明地区的历史,其记录与叙述都是轴心文明的创立者,诸轴心文明分散在亚欧大陆相距遥远的地区,都有着对人类普遍秩序的构想和思考。”材料表明( )A、古代文明遵循着完全相同的发展轨迹 B、早期人类文明间有密切的交流 C、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D、亚欧大陆有着一样的地理环境
-
16、在我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过程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共32人,包括了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负责人、社会公众领袖和专家们。宪法草案经过了三次规模巨大的群众性讨论,人民讨论进行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人有一亿五千多万人。这表明( )A、宪法制定过程具有民主性广泛性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C、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基本完成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
17、抗战期间,华侨的捐献活动遍布世界各地,大量侨汇成为国民政府财政的重要补充。以陈嘉庚等人为代表的侨胞还在西南积极投资工矿、垦殖、医药等产业。在海外,侨胞向世界各国宣传中国抗日的决心及恳请各国援助,获得很好的回响。这主要体现了( )A、国民政府的财政状况正在日益恶化 B、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抵御外来侵略 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华侨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
18、美国历史学者斯蒂芬·哈尔西认为,1850年后欧洲帝国主义的威胁促使中国开始进行自17世纪以来最具革新性的国家建构活动……在这一期间,中国通过有意识的模仿和自己的摸索尝试,借鉴了欧洲国家的某些特征。下列属于晚清中国“革新性的国家建构活动”的是( )A、发动戊戌政变 B、设立学堂选官制 C、洽商“东南互保”协议 D、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9、万历《歙志》曰:“传云,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而今则一切反是……最反者则曰江淮之南……人人皆欲有生,人人不可无商贾矣。”所以时人林希元说:“今天下之民,从事于商贾技艺、游手游食者十而五六。”由此推断,当时这一地区( )A、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传统社会经济结构解体 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兴起
-
20、从唐末五代到宋仁宗时期的一百五十多年里,中国的政治舞台经历了一个由武人专政转向恢复文官体制、重建士大夫政治传统的演变过程。这一转变主要基于( )A、君臣共治天下局面的形成 B、科举制的开创与发展完善 C、宋初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的教训 D、宋仁宗开始确立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