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央视大型历史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这样描述某种器物:“距今4000多年前,中国黄河中下游,最质朴的材质邂逅了最巅峰的工艺,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千古绝唱。”这种器物最有可能出土于(     )
    A、仰韶文化 B、红山文化 C、龙山文化 D、良渚文化
  • 2、[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材料一

    晚清时期,钱庄庄票具有直等现金的作用,在票据到期前,商人可以持票向金融机构申请“拆票”,即现代意义上的贴现。与此同时,外商银行各通商口岸开始设立,华资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仿照西方银行发行新式票据,经营贴现、押汇等业务,现代意义上的本票、支票、汇票均已出现,民众对票据的了解度与接受度逐步提升,票据的流通范围进一步扩大。

    ——摘编自肖小和、李紫薇《从票据历史角度思考中国票据市场发展趋势》

    材料二

    图1   中国某中部省份在校大学生每月通过某移动支付手段进行信用消费的频率

    图2   该省在校大学生对移动支付手段的不利影响的投票结果

    ——摘编自金利娟、安一瑾等《消费金融与新业态发展研究——以我省在校大学生为例》(2020年8月)

    材料三

    充分考虑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需求,做好适老化、国际化等服务安排,提升移动支付各环节的友好度和便利性……规模以上的大型商圈、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文博场馆、文娱场所、酒店、交通枢纽站点、医院等重点场所必须配备受理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必需的软硬件设施,保障消费者自主选择支付方式及工具。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2024年3月1日)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与“支付手段的历史发展演变”相关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3、[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材料一   《大宪章》部分内容节选

    1

    国王必须遵守法律,不得擅自处决或囚禁公民

    2

    赋予英国人民某些基本权利,如免于误捕等;规定全体自由民享受自由权,伦敦和其他城市享受自治权

    3

    严格规定国王不得任意没收领地或强迫拥有者出售土地

    4

    法庭只能根据法律来裁决案件,而非依照国王或其他人的意愿

    5

    提倡法律的平等适用,强调统治者也必须遵守法律

    ——摘编自王觉非《近代英国史》

    材料二

    17世纪时,英国国会议员反对查理一世并引述了《大宪章》的内容。《权利法案》是《大宪章》以来王权与议会几百年博弈的终极判决,标志着国家最高权力的最终归属。18世纪时,美国在要求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的对抗中,引述了《大宪章》的内容。此后的美国1787年宪法以及美国《权利法案》中,都引述了《大宪章》的内容。《大宪章》在自由史上地位显赫,被称为“法律下的自由的象征”。

    ——摘编自华东师范大学法律史研究中心《法律史的世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大宪章》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权利法案》是《大宪章》以来王权与议会几百年博弈的终极判决”的理解。
  • 4、[新中国的税制改革]

    材料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四十条规定,“国家的税收政策,应以保障革命战争的供给,照顾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及国家建设的需要为原则,简化税制,实行合理负担”。新中国诞生以后,立即着手建立新税制。1950年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了《关于统一全国税政的决定》,决定以《全国税政实施要则》作为今后整理和统一全国税政税务的具体法案,建立各级人民政府及财政税务机关并立即执行。《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全国各级税务机关暂行组织规程》以及相继颁布的各税种实施条例,配合以计划、会计、统计、监督检查等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宣告近代以来中国税收不统一的局面从此结束。《全国税政实施要则》规定,全国统一设立14个税种。其他税种一律由省、市或者大行政区根据拟定办法,报经大行政区或中央批准以后征收。总之,新中国的新税制是在清理旧税制的基础之上,建立一套以多税种,多次征收为特征的复合税制。当时的税收法规,以政务院发布的暂行条例为主。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随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国家为主体的财政分配关系也深入到经济社会运行的各个领域,这一时期,来自国营企业的收入取代税收收入成为财政收入主体,税收制度的地位和作用显著下降。在执行过程中,税制作了一些调整,如将特种消费行为税改为文化娱乐税,部分税目并入工商税等。

    ——摘编自中国税收教育研究会《中国税收教育研究(201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税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 5、[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材料一   有学者对先秦时期世族在各国执政人数作了如下统计,见表4:

    国别

    执政人数/人

    属于世族的执政人数/人

    31

    27

    25

    24

    72

    66

    32

    30

    50

    28

    19

    15

    ——摘编自何怀宏《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名目繁多,但大体却分为三类。首先是贤良方正,此为汉代选士的一种重要制度,在汉文帝二年(前178年),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其次是孝廉,“孝廉”即孝子、廉吏的简称。始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诏举“孝悌”“力田”和“廉吏”,分别荣赐帛匹和米粮。第三是茂才,“茂才”原名“秀才”,其等级较“孝廉”为高,有如后世之进士,初属于特举之列。其制乃始于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

    ——摘编自邝士元《国史论衡系列:中国经世史》

    材料三

    隋朝建立后,宣告废除“九品中正制”,皇帝强化了察举制中的考试要素,逐渐形成了科举制度。科举制的特点是报名随意,通过考试差额录取。因为报考科目多,分科举人,所以这一选拔方式被称为科举。唐代科举最重要的科目是进士科,考试采用命题的方式,因为录取难度大,很能考验参与者的真实水平,所以受重视的程度也比较高。宋代科举考试程序较唐代烦琐,但主要还是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明朝继承了前朝科举取士制度,并发展出自己的一些特点,如各级考试内容均出自儒家经典的文句,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进行重点解答,不能有个人看法,答卷的文体也有严格规定。

    ——摘编自纪连海《纪连海点评中华上下五千年·事件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春秋时期世官制相比,汉代察举制的进步之处。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并说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 6、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主张为欧洲经济复苏提供援助,其邀请的对象包括所有的欧洲国家,条件是东欧各国必须进行政治改革,并允许西方势力进入东欧势力范围。苏联要求捷克斯洛伐克等盟国对此加以拒绝。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冷战重心是争夺东欧控制权 B、经济援助推动了欧洲走向联合 C、苏联阻扰了马歇尔计划实施 D、马歇尔计划蕴含政治战略意图
  • 7、1933年到1938年,苏联2500万个个体农庄被不到25万个集体农庄所取代。土地的农业产量一直在缓慢地增长,粮食配给制在1935年被废止。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苏联(       )
    A、建立了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B、国民经济比例出现严重失调 C、实现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D、从小农国家发展为工业强国
  • 8、19世纪末20世纪初,J.P.摩根成了华尔街的金融霸主后开始向产业领域延伸。1879年,他从范德比尔特手中购买了美国中央铁路75%的股权。之后,他又盯上钢铁业,把美国分散的钢铁公司合并重组为美国第二大公司。这一现象反映出(       )
    A、自由放任不再适应资本主义发展 B、技术革新推动旧工业部门的改造 C、生产力发展助推了垄断组织壮大 D、国家干预经济避免了生产盲目性
  • 9、文艺复兴的思想方法与印刷术的发展,成为撼动天主教思想体系的铁斧,其结果就是催生出新教。经宗教改革培育出的伊拉斯谟和马丁·路德等人耗费了大量精力,对《圣经》的印刷普及作出巨大贡献。据此可知,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都(       )
    A、提升了新兴资产阶级政治上的地位 B、冲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神圣统治 C、重新审视人并冲破了专制王权束缚 D、反对神学并重构了人与神的关系
  • 10、中世纪前期,西欧每个庄园的管理者尽量用本庄园的资源来满足居住在庄园的人的一切需要。庄园和外面的交换是偶然的,只出卖临时剩余的产品,购买自己没有的东西如盐、铁、染料,以及不能生产的少数手工业品及奢侈品。这表明中世纪前期的西欧庄园(       )
    A、供求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B、以自给自足经济为主 C、以市场为目的进行生产 D、经济来源依赖于副业
  • 11、下表所示为中国某时期经济数据表。造成该时期经济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第一

    产业/亿元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

    总值

    /亿元

    工业

    /亿元

    建筑业

    /亿元

    总值

    /亿元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亿元

    批发和零售业/亿元

    1952

    679.0

    346.0

    141.8

    119.8

    22.0

    191.2

    29.0

    70.1

    119.0

    1956

    1029.0

    447.9

    280.7

    224.7

    56.0

    300.4

    46.0

    115.3

    166.0

    1957

    1069.3

    433.9

    317.0

    271.0

    46.0

    318.4

    49.0

    116.1

    168.0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推进 C、“八字方针”的提出及实施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 12、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将1928年颁布的《井冈山土地法》中规定的“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1931年2月,中共中央改变井冈山《土地法》中关于土地所有权在政府而不属农民、农民只有使用权、禁止土地买卖的规定。这些变化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善于(       )
    A、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武装斗争 B、根据矛盾变化扩大阶级基础 C、根据国情不断调整革命策略 D、统一党内认识促进经济发展
  • 13、下表所示为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部分文章、刊物的相关信息。据此可知,中国当时(       )

    时间

    文章、刊物名称

    地点

    1918年

    《每周评论》

    北京

    1919年

    《新青年》载《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和《湘江评论》

    北京、长沙

    1920年

    《劳动者》《劳动音》《共产党》(月刊)

    广州、北京、上海

    1921年3月

    《东方杂志》发表《马克思底共产主义》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等文章

    上海

    A、思想文化氛围相当宽松 B、工人运动中心发生转移 C、新的革命政党呼之欲出 D、新的革命道路已经开辟
  • 14、某现代学者评论道:“大家满以为巴黎和会会实现挣脱自晚清以来列强不断加给我们的各种枷锁,结果仅仅是山东问题都完全失败。谁能不深感正义何在?真理何存?由自立自强而雪耻图存,已经为唯一的也是最后的途径了。因此,有新文化运动,‘五四’固然会发生,没有也会发生⋯⋯”该学者认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
    A、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B、近代民族意识的增强 C、东西方文化矛盾不可调和 D、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 15、宋承唐制实行科举制,但关于应试举人的资格与条件,宋廷做了如表1所示的一些补充性规定。据此可知,这些规定(       )

    针对对象

    概况

    工商杂类者

    992年宋廷有诏:“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隐忧匿服者

    “忧”,泛指为父母或亲戚守丧,“服”为五服。1023年,宋廷对守丧者应举条件放宽,规定

    堂兄弟、堂姐妹、已嫁之姨母、姐妹等亲属逝世,虽有服制,仍可参加科举考试

    A、扩大了取士范围 B、打击了世家大族 C、强化了门阀观念 D、削弱了宗法制度
  • 16、宋代的草市是由设在乡村的定期集市发展而来的固定贸易场所。草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可上升为镇。镇与草市是宋代城乡联系的纽带与窗口。这从侧面反映了宋代(       )
    A、城市功能格局的嬗变 B、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C、农产品商品化的增强 D、市镇空间发展相对独立
  • 17、下图所示为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坟茔的唐代翟郁宁昏母康波蜜提墓志砖,这块墓志砖自左向右直书:“维(唐)麟德元年(664年)四月卅日翟郍宁昏母康波蜜提(土慕)至(艮元)。”这块墓志砖既摹仿了汉文的直书,又保持了西域自左向右的习惯写法,是首次发现的当时“西域人”用汉字书写的墓志。这块墓志砖反映了唐代(       )

    A、宗法观念影响广泛 B、民族文化交流交融 C、统治区域不断扩大 D、中原人口加速西迁
  • 18、面对春秋乱世,孔子提出“仁”这一核心思想。“仁”包括恭、宽、信、敏、惠、义、智、勇、好学、爱人、克己复礼、推己及人之心各种内涵。据此可知,孔子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手段为(       )
    A、礼法兼治,王霸并用 B、以民为本,推崇天理 C、恢复周礼,倡导仁义 D、爱无差等,非攻尚贤
  • 19、考古学家们将石器时代定义为以使用石器为典型特征的一个时间区段,从出现人类开始到出现青铜器为止的那段时间都称为石器时代,并将其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起始于距今250万年前,结束于5000——2000年前。由此可知,考古学家划定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
    A、氏族公社取代原始人群 B、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 C、古人类所处的地理环境 D、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
  •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必需品,粮食安全是当今世界3大经济安全问题之一、也是各国高度重视的问题。自从20世纪70年代初粮食危机爆发以来,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广泛关注。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国家粮食安全显得尤为重要。2008年国家发布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明确指出“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置于2014年经济工作6大任务之首,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提出“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粮食安全首次被提至国家战略高度。

    ——谢佩军《粮食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围绕“粮食安全”主题,任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上一页 202 203 204 205 206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