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相关试卷
-
1、某学者谈到一场革命时说“……它的斗争对象不是带有封建性质的绝对王权,而是一个新兴的、已经具有了民主化的取向和发展趋势的资产阶级国家”,这里的“它”是指( )A、英国“光荣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美国独立战争 D、德意志的统一
-
2、法国18世纪的思想家说道:“一切有权利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利的人们使用权利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方休止。”这一主张( )A、反映了启蒙运动三权分立的原则 B、奠定了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 C、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现世世界 D、冲破了中世纪宗教神学束缚
-
3、15世纪末,四艘小船从里斯本起锚前往印度,为了确保这支船队能达到并平安返航,葡萄牙人并不吝惜花钱,工匠将船体造得格外结实,以抵御非洲最南端的风暴,这支船队最终也不负众望地到达印度。这支船队的领导者是( )A、达·伽马 B、哥伦布 C、迪亚士 D、麦哲伦
-
4、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即著名的“征服者穆罕穆德”攻占了君士坦丁堡,为奥斯曼人的对外扩张书写了新的篇章。下列关于奥斯曼帝国说法错误的是( )A、首都曾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 B、13世纪逐渐兴起于伊朗高原 C、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其统治阶级 D、扩张影响东西方之间的贸易
-
5、11-12世纪,西欧文明赖以存在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个变化的基本特征是,以活跃的货物交换为基础的经济逐步恢复,以及随之而来的货币流通量的增加。这些新现象对中世纪文明的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有( )
①王权加强 ②庄园制兴起 ③大学兴办 ④为民族国家发展奠基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
6、贝希斯顿山崖上的铭文中,国王大流士说:“这些都是臣属于我的国家,由于阿胡拉马兹达的仁慈,它们向我屈服,向我进贡。无论夜晚或白天我给它们下达怎样的命令,它们都要执行。”铭文可以印证波斯帝国( )A、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B、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国王是政权的核心以及君权神授 D、官僚体系以及税收制度比较完善
-
7、如图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圆柱图章,刻画了恩启都(左)帮助美索不达米亚的乌鲁克国王杀死了女神伊什塔尔派来的天牛。这一场景表达的内容可能出现在下列哪部著作中( )A、《罗马民法大全》 B、《罗摩衍那》 C、《汉谟拉比法典》 D、《吉尔伽美什》
-
8、2024年4月,中国—东盟经济学院在广西揭牌成立。其建设目标为“三基地一智库一中心”,即中国—东盟区域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聚焦东盟的区域国别研究基地,中国—东盟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基地,中国—东盟特色智库,中国—东盟信息交流中心。这可用于说明中国( )A、发展同周边地区的睦邻友好关系 B、积极发展新型大国关系 C、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建立金砖国家会晤机制
-
9、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把中国建成一个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是几代中国人一百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经过“一五”时期到“四五”时期的艰苦奋斗,我国( )A、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 B、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建立独立的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D、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0、1947年,上海《密勒氏评论报》报道称,“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一年颁布的有助于结束“农民给地主种地”的文件是(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论联合政府》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11、有学者这样描述抗日战争中的某一战役:“首先从破袭正太铁路发起,正太铁路横越太行山,是日军在华北的重要交通运输线。八路军突然发动猛烈攻击,使日军张皇失措,取得了较大战果。”这一战役( )A、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标志着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C、使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D、使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
12、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其中第15大队的装备是100多副扁担挑子,他们带着新生国家的所有家当,完成了长征途中运输、筹粮筹款、保障供给等艰巨任务,因而被称为“扁担上的国家银行”。这时的“新生国家”是指( )A、中华民国 B、陕甘宁边区政府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D、中华人民共和国
-
13、地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载体。如图所示战争( )A、引起了清王朝中央权力下移 B、促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深渊 D、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
14、1911年农历四月初十,大清帝国第一届责任内阁成立第二天,就发布了第一道政令,大意是:朝廷决定将干线铁路的修筑权全部收回,民营铁路公司只允许修筑支线铁路,之前已经批准民营的干线修筑计划全部取消。这一政令的发布直接引发了( )A、预备立宪 B、武昌起义 C、保路运动 D、清王朝结束
-
15、明朝末年,有文学家描绘盛泽镇:“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这可以佐证明清( )A、工场使用雇佣劳动 B、工商业市镇繁荣兴旺 C、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D、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
-
16、《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为管理广袤的疆土,元朝( )A、设行省管理东北、西藏等边疆地区 B、设置南、北面官 C、修筑驿道,建立驿站和急递铺系统 D、实行猛安谋克制
-
17、宋代儒学复兴,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朱熹曾于此讲学。下列主张属于朱熹讲学范围的是( )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工商皆本” D、“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18、有学者指出,北宋以前人口增长缓慢,宋初太平兴国五年全国人口只有三千五百四十万。此后一百余年,人口迅速增长,到北宋末年,总人口达到一亿四千万。下列选项中,属于这一变化出现原因的是( )A、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及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王安石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 D、美洲高产作物传入
-
19、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曾经走在世界前列。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选项
科技
评价
A
《千金方》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B
《齐民要术》
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C
赵州桥
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D
《唐本草》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A、A B、B C、C D、D -
20、魏晋南北朝战火连绵,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为频繁的时期。下列所示的政权局面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④①②③ D、①④③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