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公元1004年,辽国大举南下。宋真宗亲征,在小范围交战并击杀辽军主帅后,宋朝派使者议和,最终辽国撤兵,宋朝每年向辽国赠送银二十万两,绢十万匹。这种“无偿经济援助”客观上(     )
    A、解决了宋的北方边患问题 B、导致宋朝经济迅速崩溃 C、激化了宋辽之间民族矛盾 D、推动了中原文化的普及
  • 2、宋神宗时,王安石主导一系列改革得到很高的评价,得以在哲宗时“配享神宗皇帝庙庭”,但南宋建炎初年,又“罢安石配享神宗庙庭”。这一变化说明(     )
    A、王安石变法没有实际功效 B、时代变化影响人物评价 C、南宋社会缺乏改革的精神 D、人物评价逐渐科学理性
  • 3、唐宋时期,长江流域强势崛起。海内外部分学者所说的宋朝“绿色革命”“农业革命”,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其主要特征包括(     )
    A、粮食作物生产技术发展 B、棉花种植得到大力推广 C、大量农书现世指导生产 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剧变
  • 4、下面为北宋前期宰相任职情况表。这可以用来说明北宋(     )

    任用人数(人)

    平均任职年限(年)

    宋太祖时期

    6

    2.8

    宋太宗时期

    9

    2.3

    宋真宗时期

    12

    2.1

    宋仁宗时期

    23

    1.95

    A、官僚体制日益完善 B、君主专制逐渐强化 C、冗官问题日渐严重 D、士大夫的积极参政
  • 5、知州原本称为“权知某军州事(别称‘州将’)”。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牧伯(知州)之缺,止令文臣权莅”,且“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替”。这些举措(     )
    A、导致了官僚机构的急速膨胀 B、体现理学对政治制度的影响 C、削弱了地方州府的物质基础 D、强化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力
  • 6、“诗圣”杜甫早期曾在《望岳》中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自己勇攀高峰、俯视天下的雄心和气魄;晚年却在《春望》中用“国破山河在……家书抵万金”来阐发自己的忧国思家之情。透过杜甫的作品可以看出(     )
    A、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B、科举制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C、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D、士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 7、唐宣宗(唐朝第十七位皇帝,846~859年在位)认为大将李燧德才兼备,任命他为岭南节度使。在皇帝任命诏书已经发出后,给事中萧放认为这个任命不合适。唐宣宗这时正在欣赏乐曲,听了理由后,觉得这个任命的确不当,叫别人去追回任命已来不及,便当场叫一个伶人骑快马去追回诏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唐朝的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B、给事中为尚书省属官,负责执行皇帝诏令 C、集思广益可减少决策失误 D、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具有封驳审议的权力
  • 8、北宋欧阳修在他编撰的《新唐书·兵志》中写道“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唐朝中央集权弱化 B、内重外轻局面出现 C、直接导致黄巢起义 D、中枢权力遭到削弱
  • 9、下面为唐开元九年(721年)敦煌地区部分农户实际授田情况表。这说明当时(     )

    农户

    实际授田(亩)

    应授田(亩)

    占应授田比例

    赵玄义

    11

    52

    21.2%

    于善意

    28

    16

    117.4%

    杜克生

    40

    201

    19.9%

    A、社会贫富差距异常显著 B、租庸调制出现了危机 C、西北地区以畜牧业为主 D、农民的赋役负担较轻
  • 10、如图为画家阎立本于唐太宗时期应召而作的《职贡图》,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该作品(     )

    A、描绘出民间贸易往来的场景 B、再现了开元盛世下社会发展状况 C、体现唐政府对边疆管理的重视 D、反映了唐朝开明开放的内外政策
  • 11、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从侧面反映出(     )
    A、贵族已经退出政治舞台 B、察举制受到士人的追捧 C、民众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D、社会对学识才能的重视
  • 12、魏晋南北朝时,东汉末兴起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接受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这些现象反映了该时期(     )
    A、宗教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B、“三教合归儒”的思想盛行 C、思想领域呈现多元特征 D、思想界中外交流盛况空前
  • 13、据《资治通鉴》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对大臣说:“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墙耳。”根据材料判断,孝文帝意在(     )
    A、完成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 B、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C、提高鲜卑贵族的文化层次 D、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 14、下面为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这些人口流动导致(     )

    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南北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 C、民族交融日益加强 D、士族门阀政治局面的形成
  • 15、《南史·梁书·傅昭传》记载:“(傅昭)为中书通事舍人。时居此职者,皆势倾天下,昭独廉静,无所干豫……子妇尝得家饷牛肉以进,昭召其子曰:‘食之则犯法,告之则不可,取而埋之。’”这反映了(     )
    A、南方畜牧业发展较缓慢 B、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C、江南名士自我约束力强 D、江南地区社会安定
  • 16、汉末社会动荡,“人士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这一变化导致(     )
    A、中央集权有所加强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察举制的弊端消除 D、地方势力受到遏制
  • 17、尚书令,始于秦,本为九卿属官;汉武帝时,成为中朝重要成员;东汉时,增强尚书台的作用,“天下枢要,在于尚书”。这一演变表明尚书令(     )
    A、所属机构分工渐细,行政效率降低 B、权力升降无常,取决于皇帝的喜好 C、由内廷官到外朝官,政治权力递减 D、职官地位变迁,凸显了皇权的加强
  • 18、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六月,光武帝刘秀颁发“度田令”,检查耕田与户口实数,即对原有户籍上的户口、年纪进行核实,并对垦田进行实地丈量。实施“度田令”意在(     )
    A、减轻自耕农经济负担 B、保障土地合法买卖 C、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 D、笼络豪强地主势力
  • 19、对下列图片所示政治制度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三幅图均代表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 B、图一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C、图二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图三从根本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 20、某博物馆收藏了一块砖,此砖正面以凸线划分为12个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砖文写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该砖经学者推测为秦朝文物。该文物印证了秦朝(  )

    A、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B、国家统一,皇帝集权 C、社会稳定,人民富裕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上一页 194 195 196 197 198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