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学者菲利普·菲尔南德兹—阿迈斯托在《世界:一部历史》中介绍“启蒙运动的交流:18世纪的思想”时,引用了很多珍贵的插图,如图“坎伯兰公爵的‘中国画舫’”(一艘仿造的中国船)即其中之一。该图可以用于说明( )

    A、全球背景中的启蒙运动 B、启蒙运动的危机 C、启蒙运动在亚洲的影响 D、启蒙运动的余晖
  • 2、学者指出:玛雅人的城市,如果它们可以这样称呼的话,是举行仪式的中心,而不是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这主要是因为( )
    A、生产类型较为原始 B、国家组织尚未成熟 C、宗教信仰地位崇高 D、军事技术比较落后
  • 3、1964年10月17日,美国的一家通讯社惊呼:“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这一重大成就的取得( )
    A、打破了有核大国的核垄断 B、开辟了中国武器国产化的道路 C、开启了中国的飞天之旅 D、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从无到有
  • 4、如图为新中国城镇人口数量变化情况,如图变化发生的原因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大跃进”运动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 D、“三大改造”的完成
  • 5、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65年9月1日至9日在拉萨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共301名,其中藏族代表226人,门巴族、珞巴族、回族、纳西族、怒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代表16人。材料反映出西藏自治区( )
    A、由藏族主导西藏社会发展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C、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地位 D、实行特殊的政治发展模式
  • 6、如图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两幅漫画,如图历史现象( )

    A、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B、说明中共坚持“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 C、限制了农村的封建剥削 D、说明中共坚持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7、1940年,中国共产党北方局推行农业统一累进税制,结果是地主与富农阶级的负担比较过去征“救国公粮”政策时提高了,地主最高增加2.9%,富农最高增加3.2%。其他各阶层的负担降低了,中农一般维持过去状态,贫农降低0.8%,雇农降低2.7%。统一累进税制的实施( )
    A、有利于解放战争的顺利开展 B、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C、巩固了土地革命的社会基础 D、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两宋时期是不同政权并立的分裂时期,同时更是中华文明深度融合的新阶段.多政权并立的分裂局面,并没有破坏中华文明的整体性,反而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整体性特征。首先表现在各政权内部构建的多民族共存、多制度并行、多层次管理的治理模式.这一模式有效处理了多民族国家的治理问题,是对秦汉以来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经验的继承与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次体现在两宋时期不同民族的政权,共享相同的“天下秩序”理念,以共同的理念认识及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付诸具体实践。这一“天下秩序”寓含的正统观念和朝贡秩序始终指向大一统格局。

    ——摘编自黄纯艳《从有宋一代政权格局透视文明统一性》

    材料是该学者从两宋时期历史发展中提炼的中华文明的特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另选中国某一历史时期,提炼一个中华文明的特性,并予以阐释。(要求:所选的历史时期和提炼的特性均不得与材料重复,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拉美,最早而且可能是最关键的对现代化的抵制来自乡村。在19世纪前半叶,政治混乱和不便的交通运输使土地价格维持在低水平。19世纪中期以后,自由主义者力图打造一个小农阶级,他们相信,这个小农经济将能仿效英格兰和美国榜样形成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两者的基础。但他们打碎天主教教会地产和土著村社共有土地的努力却产生了事与愿违的结果,因为这些财产的很大一部分不可避免的最终被政客和大地主所获得。一些国家特别是阿根廷和墨西哥,将公有土地赠送给有密切政治关系的人,这进一步提高了土地集中程度。并非人人都接受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是好事的观念,除了对侵扰地方特有权利的中央政权极端不信任外,还存在一系列其他抵制现代化的原因。在许多场合,乡村居民用暴力反抗现代化。

    ——摘编自[美]谢里尔·E.马丁马可·瓦塞尔曼《拉丁美洲史》

    材料二 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过程中,农村社会转型存在着难以弥合的矛盾冲突。众所周知,历史地看待中国农村社会,虽然朝代不断更替、贫富状况和生活方式各异、习俗也有所变化,但农村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生活观长期以来却没有多少根本变化,广大农村的自给自足与自得其乐状态并未发生根本改变。然而,随着近现代以来的西方思想冲击与文化浸透,也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结构的根本变化,乡村社会的超稳定性被打破,阶层利益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摘编自赵秀玲《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难度与治道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独立后的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缓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和拉丁美洲现代化道路的相似性。
  •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元璋认为纸币自身没有价值,元王朝滥发纸币造成民不聊生又让他难以忘怀,所以起初他一直不主张使用纸币,而钟情于发行铜币。早在明朝建立以前,朱元璋就设立宝源局和货泉局,铸行“大中通宝”铜钱。在建立明王朝后,他颁行“洪武通宝”铜钱。由于明朝初期铜矿产量有限,铸钱的铜资源十分紧张,尽管朝廷千方百计在民间搜刮铜器,仍不敷使用,而商人认为使用铜钱有诸多不便,铜钱数量不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交易,不得不继续使用元朝的纸币进行交易,迫使朱元璋改弦易辙,决定发行大明王朝自己的纸币。

    材料二 正在明代纸币进退维谷的艰难时刻,处于大航海时代的西方人,带着白银来到中国购买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等,使陷入货币困境的大明王朝获得了以白银为主要货币的新出路。白银从官方严厉禁止使用的非货币贵金属,逐步占领了原本由纸钞流通的领域,最初仅限于民间的交易,后来逐步被官方认可、接受。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下令南方江浙、湖广等产粮地区不通舟楫地方的粮食用白银折纳,称之为“金花银”法令。后来,随着用白银折纳田赋的推广,“金花银”不再是江南地区折粮银的专用名词,演绎为对所有折粮银的通称,成为明朝政府财政的一大收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翁礼华《外贸顺差:明代货币从纸币变为银本位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初发行纸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 11、1961年,美国成立国际开发署,力图“为那些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灾后重建以及为生活于民主自由之国家的人们提供帮助”。它提供帮助的地区包括南撒哈拉非洲、亚洲和近东、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这说明美国(    )
    A、推行自由霸权主义 B、争夺第三世界国家 C、遏制共产主义势力 D、防止苏联进行扩张
  • 12、1870-1894年,德国约有250万人流出海外,出境移民在德国是一种普遍性现象。1896-1913年,由德国流往国外的人口仅47.6万人,德国逐渐转变为入境移民国家。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帝国主义竞相扩军备战 B、君主立宪制在德国建立 C、德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 D、劳动力大规模全球流动
  • 13、列那狐故事诗是12—14世纪法国最出色的文学成就之一。故事诗以“禽兽”喻人,其中狮子象征国王、笨拙凶狠的熊象征大封建主、笨驴象征教士、灵巧狡猾的列那狐象征市民,当列那狐和其他动物展开斗争时,最后的胜利者一定是列那狐。这一文学作品(    )
    A、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崛起 B、沉重打击了法国的封建政治体制 C、加速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D、抑制了贵族的专横和教会的贪婪
  • 14、《汉谟拉比法典》对于土地的转让、出租、抵押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如“田园房屋由自行买得则得以之遗赠其妻,亦得以抵偿债务”。这表明古巴比伦王国( )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 B、着力于强化国王的专制统治 C、承认并保护土地的私有产权 D、法律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 15、1980年,我国加入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至1997年,该组织共向我国农业发展提供2.61亿美元的优惠贷款,遍及12个省、95个贫困县(市)。2018年,我国在该组织设立南南合作专项基金,截至2023年初,基金已投资724万美元,遍及亚非拉30多个国家。这可用以说明我国( )
    A、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B、深化改革开放惠及世界发展 C、注重睦邻间友好关系 D、引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势
  • 16、新中国成立到八十年代初,高等学校毕业生工作由国家各级政府负责统一分配。2002年3月,国务院明确指出:“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这一变化(   )
    A、保障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B、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C、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稳定 D、完善了高等教育的体系
  • 17、观察下图,该版画( )

    A、刻画了根据地生产运动的盛况 B、展示了苏区女性投身建设的热情 C、宣传了解放区土改运动的景象 D、反映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浪潮
  • 18、1920年12月1日,毛泽东写信给新民学会的会友时指出:资产阶级、军阀或帝国主义者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他们绝不会“自己肯收场的”,所以“俄国的革命,和各国急进派共产党人数日见其多,组织可见其密,只是自然的结果”。这反映出当时毛泽东( )
    A、认识到了政治改良的必要性 B、探索改造中国社会的新路径 C、主张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 19、下表是1600—1812年清朝的农业生产和人口统计表。这主要说明当时( )


    年份

    总人口

    (千人)

    农业人口

    (千人)

    耕地

    农业人口人均粮食(斤)

    总面积(千亩)

    农夫人均(千亩)

    总额

    净额

    余额

    1600

    120000

    97200

    725464

    27.52

    1765

    819

    469

    1766

    200000

    170000

    1036109

    2522

    1700

    789

    439

    1784

    300000

    255000

    1009354

    16.75

    1122

    521

    171

    1812

    350000

    297500

    1050436

    14.94

    1012

    470

    120

    A、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B、资源危机日益突出 C、农业人口迅速膨胀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 20、宋代诗人留下众多对乡村田园生活吟咏的诗句,为研究宋代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史料。从下列诗句描述的农业生产现象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杨万里

    却破麦田秧晚稻,未教水牯卧斜晖

    陈造

    半夜天晴一夜雨,前日麦地皆青秧。

    曹勋

    隔岁种成麦,起麦秧稻田。

    陆游

    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

    A、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 B、理学思想影响文学创作 C、农业生产工具有重大革新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上一页 196 197 198 199 200 下一页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