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1、 明末清初社会的剧列动荡,促进了思相界的活跃。思想家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观念。这一思想产生的根源是(  )
    A、专制统治僵化 B、海禁政策失效 C、商品经济发展 D、人地矛盾激化
  • 2、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不许设立宰相,朱元璋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效率 B、加强中央集权 C、加强皇权 D、实现权力制衡
  • 3、 元代,我国古代戏曲艺术走向成熟,其标志是(  )
    A、散曲的出现 B、杂剧的兴起 C、昆曲的流行 D、京剧的形成
  • 4、 宋元时期,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的是(  )
    A、丝绸 B、瓷器 C、茶叶 D、戏曲
  • 5、 随着统治区域的不断扩大,辽确立了一种“因俗而治”的管理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一制度是(  )
    A、四等人制 B、南、北面官制 C、猛安谋克制 D、行省制度
  • 6、 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元朝设置机构(  )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枢密院
  • 7、 北宋韧年统治者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规模,提高士人的地位。这些措施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  )
    A、无为而治 B、戒奢从简 C、崇文抑武 D、严刑峻法
  • 8、 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其中,思想上表现为(  )
    A、颁布“推恩令” B、盐铁官营 C、开疆拓土 D、尊崇儒术
  • 9、下面是某学生在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后摘录的笔记。笔记内容反映的是(  ) 
    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A、秦统一的背景 B、秦统一的方式 C、秦统一的过程 D、秦统一的意义
  • 10、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任务,是围绕“耕战”目标,推行重农政策,强化国家经济汲取力与社会动员力。比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措施,就体现了这一任务。据此判断,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
    A、意图平衡各国实力 B、着眼于改变经济结构
    C、旨在实现富国强兵 D、以重构大一统为目标
  •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根据战后新的力量对比,经过斗争和妥协建立的战后国际关系新体系。但分赃不均导致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矛盾重重,美国愤然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苏联独处于体系之外,本应维护这一体系的英法两国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加之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十月革命后被压迫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的影响,仅仅维持了20年的相对和平局面很快就被打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虽然迅速解体,却为后来雅尔塔体系建立及维持较长时期和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摘编自万楚蛟、高英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脆弱性:从体系建制角度分析其弊端》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建立的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力量相对平衡的基础之上,因此双方都认识到要尽力避免冲突。西方不能再采取明目张胆的武装干涉,这有利于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雅尔塔体系将原法西斯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从而埋葬了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根源。它所确立的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国一致原则”,使任何一个大国要想发动战争都受到约束。各国人民与政府的维护和平、控制战争的意识都上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在雅尔塔体系下,西欧在衰落中走向复兴,中国的政权更迭使亚太地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亚洲和非洲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中产生了中立主义势力,这些成为冲击大国强权政治的民主力量。 

    ——摘编自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迅速解体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雅尔塔体系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相同点。
  •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享有的一个重要的有利条件是,它早已在基本的采煤工业和炼铁工业方面占据领先地位。……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英国的宫廷支出和军费支出较法国的低,因此,英国征税较少,政府的财政状况较好。此外,银行业在英国发展得更早、更有效,为个人企业和社团企业提供了共同基金。还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家人才令人印象深刻地集中在英国。打破常规和对个人责任的强调使得在非国教徒中间产生了很大一批实验家和发明家,而他们的节俭则使他们把利润再投资于实业而不是为奢侈的生活挥霍掉。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929年被斯大林称为是大转变的一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已定,“一五”计划开始实施;急风暴雨式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展开;国有经济在工业产值中已经占了绝对优势。随着新经济政策被抛弃,苏联模式开始形成。强调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不惜一切代价迅速增加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但忽视效率。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国民经济中农、轻、重之间的比例一直为2:2:6,直到苏联解体。 

    ——摘编自孙代尧《苏联模式的历史解读》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苏联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其积极影响。
  •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欧洲两个历史时期的流行服饰简介 

    中世纪时期

    拜占庭的达尔玛提卡:十字形外衣,是一种没有性别区分的贯头衣,长度随人体高度从肩及地,而且从肩部到下摆底部装饰着两条红紫色的条饰——克拉比。克拉比作为基督血的象征,是一种带宗教色彩的装饰。

    文艺复兴时期

    男女服装都流行使用填充物。男性服装的肩部、胸部、袖子甚至腹部都使用填充物,突出显示男性的威武、雄伟等特征。女性服装是上身使用紧身衣以及敞口低领,下部穿用裙子,裙内使用宽大的裙撑,整体看来,上身紧瘦,下体裙子宽大,突出呈现女性的人体曲线美等特征。

    ——摘编自刘静轩《论文艺复兴时期服饰艺术的现代性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欧洲思想发展历程,拟定一个论题,对上述欧洲的流行服饰进行解读。(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末以前,所谓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太尉掌管武事,时设时废。《汉书》往往每逢大事,辄载:“事下丞相、御史。”唐代的行政中枢又有了很大的变化。“若论其实,侍中、中书令在唐方为真宰相,余以他官参掌者无定员,但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平章事、知政事、参知机务、参与政事及平章军国重事之名者,并为宰相”,即宰相的构成愈加复杂,中枢权力更加分化。 

    ——摘编自施建雄《王鸣盛论汉唐之际政治制度的得失》

    材料二:明朝,内阁阁臣的选拔方式大致有两种:特简和廷推。特简是指由皇帝直接以圣旨的方式任命阁臣,而不通过吏部。这种方式大致又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由皇帝本人亲自选拔出阁臣;二是皇帝采纳大臣们的荐举,或由中官们的援引而任命;再有一种形式是由现任阁臣们推举若干名人选,再由皇帝点用。万历以前,阁臣的选任大多是通过特简。而万历以后,则多是廷推。廷推是由吏部会同九卿、科道共同推举,推举出的往往是一些威望素著的大臣。明代的廷推大典形式很严格,大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和言官们,所以,廷推能够采纳众议,较为公正。特简和廷推的决定权最终还是在皇帝手中,因而皇帝的喜欢与否是能否入阁的决定因素。 

    ——摘编自冯宪军《明代内阁阁臣的选任》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相比,唐代宰相制度的变化,并简述其影响。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内阁阁臣选拔的特点。
  • 15、 随着新兴国家崛起,21世纪以来一系列在实践中更注重公平、互惠、包容、开放的全球化倡议和组织相继发展起来,比如“一带一路”、金砖机制、“东盟+”等。这些倡议和组织的出现与发展(  )
    A、体现了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已经崩溃 B、反映出经济全球化分展的崭新形态
    C、说明了发展中国家开始参与全球治理 D、表明美国的世界主导地位已经丧失
  •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因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非洲大陆的商品输出和经济控制,同时又因战争的需要,不得不在非洲发展和战争有关的采矿业、加工工业和经济作物种植业。这一现象(  )
    A、标志着殖民地国家近代化转型的开始 B、为非洲国家的独立奠定了一定经济基础
    C、说明非洲为二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D、反映出列强的殖民活动细化了国际分工
  • 17、 二战后,英国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制度;法国“为大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联邦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耗资几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
    A、缓和社会矛盾 B、刺激社会消费 C、改善劳资关系 D、美化政府形象
  • 18、 二战后,西欧经济面临崩溃,社会矛盾激化,工人运动此起彼伏。美国政府由此认为“共产主义是在贫困和不满的土壤里蔓延和滋长的”。为此美国政府(  )
    A、牵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启动实施马欧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 C、推动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D、提出杜鲁门主义政策
  • 19、 美国记者约翰•里德认为,布尔什维克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这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
    A、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第一次尝试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C、结束了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的统治 D、建立了苏联主导的社会主义阵营
  • 20、1914年8月4日,德国帝国议会通过了17项战争法案。社民党主席等人解释到:“为了我们的人民和他们自由的将来……在这种危险时刻,我们不会置自己的祖国而不顾。”这反映出当时德国政界( )
    A、极力鼓吹战争的正义性 B、为发动战争不惜一切手段
    C、意识到战争的重要作用 D、对战争的复杂性有所预见
上一页 1167 1168 1169 1170 1171 下一页 跳转